“心绞痛”是一种什么病啊?拜托各位大神

2024-12-18 06:04:1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发作形式。冠心病的基本病变是供应心脏血和氧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造成血管腔狭窄,心肌血液和氧供需之间失去平衡,病变达到一定严重程度,便会出现心绞痛。在夜间及清晨发作的心绞痛有以下几种: (1)变异型心绞痛:是1959年Prinzmetal提出的心绞痛,因此又称Prinzmetal氏心绞痛。所描述的特点有:①休息时胸痛,常在下半夜或清晨或其他固定时间复发;②疼痛发作时限较长,可达15~20分钟;③劳动时可无心绞痛;④发作时心电图某些导联出现ST段抬高,而不是压低。由此可见,变异型心绞痛是一种休息时心绞痛,情况比较严重。其发作主要是供应心脏血液和氧的冠状动脉单纯痉挛,或在冠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痉挛所致。硝酸盐类药物 (如硝酸甘油、消心痛)疗效较差。适宜使用具有血管解痉作用的钙离子拮抗剂,常用的药物有异搏定、心痛定、硫氮卓酮。心痛定还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适用于高血压合并有心绞痛的患者,每日用药3~4次,每次10毫克。 (2)卧位性心绞痛:多在后半夜,天明前3~5点钟,在卧位深睡的情况下发作,病人可从睡眠中痛醒。发作时喜欢活动,活动可以加速恢复。卧位型心绞痛多半心功能欠佳,有隐性心力衰竭。平卧时心脏静脉回流增多,使的心腔容积及心肌需氧量增大,心脏收缩功能减退时尤易发生心绞痛。治疗中应设法改善心脏功能。 卧位性心绞痛,经Swan-Ganz导管血流动力学监测证明有以下三种类型:①发作前肺动脉压无升高,而心排血量升高,证明无心排血量降低性心衰;②发作前已有不同程度肺动脉压升高,心排血量轻度上升或无改变,左心室终未压正常;③发作前肺动脉舒张压及收缩压均明显升高,证明有心衰存在。第一类型需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抑制心功能亢进。常用心脏选择性剂制,如氨酰心安、倍他乐克与扩冠药如硝酸酯类药(硝酸甘油、消心痛)合用为宜;第三类型须用强心剂、利尿剂及扩冠药为主;第二类型可试用第一类型及/或第三类型的治疗措施。近年来开发应用了一种硝酸甘油贴片,即是将药膜贴在皮肤较薄处,如胸前等处,每24小时更换一次。由于药物被缓慢、均匀地吸收,血中药物浓度平稳,可防止夜间心绞痛发作,也避免了病人夜间起来服药,影响睡眠。卧位性心绞痛经内科治疗情况好转后,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搭桥手术治疗。 (3)醒后心绞痛;某些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常在早晨醒来出现心绞痛,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人在睡眠状态时,体温和血压均会下降,甚至白天是高血压的人,夜间就成为血压正常的人,这对高血压患者是有益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受植物神经调节的结果。而当高血压者在早晨似醒非醒的时候,植物神经常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果这时突然起床,血压一时不能从低水平恢复到原有的高度,就会产生相对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心绞痛发作。因此患有高血压病的人,早晨一觉醒来时必须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待完全“醒透”之后再起床,这样就可以使血液循环有机会调节到充分适应心脏所需,从而避免心绞痛的发生。

回答2:

近年来对确诊的心绞痛病人主张进行仔细的分型诊断,已提出不下10种的分型命名。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的意见,可作如下归类: (1)劳累性心绞痛:1786年Heberden首先引入心绞痛这一术语,并对劳累性心绞痛作了详尽的描述。这种心绞痛最初被称为经典心绞痛。其特点是疼痛由体力劳累、情绪激动或其他足以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后迅速缓解。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①初发型心绞痛:过去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初次发生劳累性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内。或有过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已数月未发,现再次发生时间未到一个月,也可列入本型。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此型心绞痛患者年龄相对较轻,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心绞痛可在较重体力、较轻体力和休息时发作。并且同一患者,其心绞痛可在不同劳力强度下发作,反映了心绞痛阈值幅度较大,提示动力性阻塞在其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头一个月内有8%~14%的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其后多数转变为稳定劳累性心绞痛,部分患者心绞痛可消失。 ②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指劳累性心绞痛发作的性质在1~3个月内并无改变,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诱发疼痛的劳累和情绪激动程度相同,每次发作疼痛的部位和性质无改变,疼痛持续时间相仿(3~5分钟),经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后,也在相同的时间内发生疗效。 ③恶化型心绞痛:原为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在3个月内疼痛的频率、程度、时间、诱发因素经常变动,进行性恶化,硝酸甘油用量明显增加。发作时常出现ST段明显压低,发作缓解后有时可见T波倒置,但无血清酶的升高。经内科积极治疗约90%的患者病情可逐步稳定,其中一部分患者病情稳定后的活动耐量大致可恢复到原劳力水平,部分患者病情稳定后的活动耐量较前下降。约8%~10%的患者于不稳定期发生急性心肌梗塞。 (2)自发性心绞痛:其特点为疼痛发生与心肌耗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疼痛程度较重,时限较长,不易为含用硝酸甘油所缓解,包括以下4种类型: ①卧位型心绞痛:是指安静平卧位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可缓解。或发生于夜间熟睡时,亦可发生在午休或白天平卧时。可能与夜梦、夜间血压降低、或发生未被觉察的左心室衰竭,以致狭窄的冠状动脉远端心肌灌注不足,或平卧时静脉回流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有关。可发展为心肌梗塞或猝死。 ②变异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的发作与心肌耗氧量的增加无关,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暂时性痉挛和收缩造成一过性心肌缺血所致。发作时ECG示有关导联的ST段抬高,与之相应的导联则ST段可压低。病人迟早会发生心肌梗塞。 ③中间综合症:亦称冠状动脉功能不全。疼痛在休息或睡眠时发生,历时较长,可达30分钟或1小时以上,但无心肌梗塞的客观证据,常为心肌梗塞的前奏。 ④梗塞后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一个月内又出现的心绞痛。由于供血的冠状动脉阻塞,发生心肌梗塞,但心肌尚未完全坏死,一部分未坏死的心肌处于严重缺血状态下又发生疼痛,随时有再发生梗塞的可能。 (3)混合性心绞痛:其特点是病人既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发生心绞痛,亦在心肌需氧量无明显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时发生心绞痛。1985年Maseri首先提出混合性心绞痛这一名称,认为在确具有一定劳力阈值的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如在静息时或应能很好地耐受的劳力水平下也发生心绞痛时,建议用混合性心绞痛这一词来诊断。它是由不同程度的固定性和动力性狭窄共同作用的结果。 另外,有人将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各型自发性心绞痛广义地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也有人将恶化型心绞痛和各型自发性心绞痛统称为“梗塞前心绞痛”。 为什么有的心绞痛在劳累时发作,而有的心绞痛在休息或睡眠时发作? 由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或其它足以增加心肌耗氧量的因素所诱发的心绞痛叫劳累性心绞痛。这种心绞痛发生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其中90%以上的冠状动脉阻塞为粥样硬化所引起。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有极大的储备代偿能力,其血流量可随身体的生理情况而有显著的变化。在剧烈体力活动时,冠状动脉适当地扩张,血流量可增加到休息时的6~7 倍。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致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时,其最大储备力开始下降,并随阻塞的不断加重呈进行性下降。当冠状动脉主支管腔狭窄达横切面的75%以上时,心肌的血液供应减低到只能应付心脏平时的需要。一旦心肌负荷突然增加,如劳累、激动等,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心肌供给不再增加,致心肌血液供求失调,遂引起心绞痛。当病人被迫终止活动或含化硝酸甘油时,心肌耗氧量下降,且冠状动脉供血有所增加,使心肌需氧与供氧重新获得平衡,故心绞痛缓解。 在休息或睡眠时发生的心绞痛与心肌需氧量增加无明显关系,叫自发性心绞痛。这种心绞痛发生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导致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可以说,劳累性心绞痛与自发性心绞痛代表了心肌供需失衡所致心肌缺血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冠状动脉痉挛可发生在完全正常的冠状动脉,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发生在有不同程度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原因是复杂的、多因素的,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病变部位血小板释放血栓素A 2-前列腺素平衡失调、内皮素分泌增多、内皮源松弛因子减少,以及病变局部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增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