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是近现代诗人、作家郭沫若于1942年10月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全文语言优雅,蕴含深意,用词准确,语言质朴,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句句含情。
文学赏析
白鹭,一种普普通通的鸟,经过郭沫若寥寥数笔的描摹,就显得那么栩栩如生。
作者开篇把白鹭比作一首诗,优美而有富有意境,而且是一首精巧的诗。由此,这已经在读者心中播下了一颗美的种子,等着它发芽,成长,开出美丽的花来。
作者仅仅对白鹭寥寥数笔的描绘,就揭示了它平常的美。先是同白鹤、朱鹭和苍鹭作比照,彰显了白鹭“全身的流线型结构”,这就突出白鹭一种无与伦比的独特的美,颇有点儿“百鸟之中我为首”的意思了。白鹭“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真让人惊叹白鹭的独特之美,自然,那些美丽的白鹤、朱鸶、苍鹭定会自叹不如了。
再看,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够让人提心吊胆了,可白却处之泰然,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读到这儿,才发现郭沫若表面是写白鹭,其实是在写人。这实在是想告诉大家,做人就算做普普通通的人,也要勇于进取,于攀登,永远给自己一个坚强的笑。这自然也是郭沫若的自我写照。因为,他在革命的激流漩涡中,却永葆白鹭的一身清白,更有处之泰然的风采。
有人认为,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就是一首歌。生命如歌,要他在瞬间创造了辉煌,这首歌就不会停止,永远,永远。生活中许多像白鹭一样默默无闻的人,只要尽心尽力地活着的劳动者,虽不能创造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也一样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全文语言精练、有种清新淡雅之美,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句句含情。作家对白鹭的喜爱与惊叹之情,隐潜在字里行间,这样的感情流露才是自然的、真挚的。
《白鹭》一曲已终,仍让人感到余音袅袅,绕梁不绝。[6]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文章开头即点明了这只可爱的鸟儿的主要特点——精巧。
怎么个“精巧”法呢?
一是身体颜色搭配得当,素雅脱俗;二是身体大小合适,不落俗套却又常见。毛发也好,长喙也罢,或是两只脚,都属于夺天工之巧妙,不可增减的存在。
这样的鸟儿,看起来不寻常,实则很平凡。
田间、地头、高树、低空处处可见,它们钓鱼、远眺、低飞,活跃于寻常的百姓间。对比来看,无论是苍鹭还是朱鹭,都不如白鹭这么具有烟火气息。
郭沫若先生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或者说,也正是这一点吸引了他的目光。就好比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突然尝到了一碟清粥小菜一般,他被白鹭这一份极易被人忽略的美感所吸引。
当白鹭轻盈地飘忽于天地之间时,寻常也变得不寻常了。
这时,如果说要用什么来形容白鹭的话,歌手、舞蹈家、飞翔大师,就未免显得太过于生硬而又违和。所以,作者选择了“散文诗”这种文体来展示白鹭那份极为常见却又不容易被人所理解的美感。
是的,诗歌的意境美不容易感受,你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才行。心急火燎。急于求成,肯定不能够体会这份寻常而又不寻常的美感。
对于白鹭,亦是如此
《白鹭》采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等通俗常见的修辞,辅以作者热烈的情感(对于平凡之美的渴望与赞美),加上诗意的语言,最终成了一篇适合细嚼慢咽、倾心缓读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