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讲述的是一个叫汤姆的黑奴的悲剧遭遇。汤姆叔叔原是肯塔基州一个叫谢尔比奴隶主的黑奴,他最忠厚最能干,忠心耿耿地跟着主人很多年。可是谢尔比欠下了债务,于是就把汤姆和女黑奴伊丽莎的儿子吉姆卖了抵债。
伊丽莎带着儿子逃跑了,并在路上又碰到了丈夫,一家人辗转逃到了加拿大。而汤姆被卖了好几次,后来被卖到了南方的一个种植园,后来由于他不肯说出逃走的两个女奴的下落,结果被主人狠毒地鞭打,但他还是坚贞不屈,最后被主人活生生地打死。
扩展资料:
《汤姆叔叔的小屋:卑贱者的生活》(英语:Uncle Tom's Cabin; or, Life Among the Lowly),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汤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斯托夫人)于1852年发表的一部反奴隶制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中关于非裔美国人与美国奴隶制度的观点曾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导致美国内战的地区局部冲突。
《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是19世纪最畅销的小说(以及第二畅销的书,仅次于最畅销的书《圣经》),并被认为是刺激1850年代废奴主义兴起的一大原因。
在它发表的头一年里,在美国本土便销售出了三十万册。《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致在南北战争爆发的初期,当林肯接见斯托夫人时,曾说到:“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后来,这句话为众多作家竞相引用。
《汤姆叔叔的小屋》以及受其启发而写作出的各种剧本,还促进了大量黑人刻板印象的产生,这些形象在当今都为人们所熟知。譬如慈爱善良的黑人保姆、黑小孩的原型、以及顺从、坚忍并忠心于白人主人的汤姆叔叔。
最近几十年来,《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这些消极成分,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本书作为“重要的反奴隶制工具”的历史作用。
哈里耶特·比彻·斯托夫人(斯托夫人)(1811-1896)出生于美国一个牧师家庭,曾做过教师,她在辛辛那提市住了18年,在这里她经受了一段逃亡生活,这为她创作这部小说奠定了基础。
这部小说首先于1852年在《民族时代》刊物上连载,连载以后,立刻引起强烈的反响,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同时,这部小说写于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正是浪漫主义兴盛时期,它的发表对美国文学向现实主义文学过渡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汤姆叔叔的小屋
主要内容:主人公汤姆,原是肯塔基州奴隶主谢尔比的“家生”奴隶,从小侍奉主人,成年后当农场总管,忠心维护主人的利益。
谢尔比在股票市场投机失败后,决定把汤姆、女奴伊莱萨的儿子哈瑞卖掉抵债。汤姆是个忠实的基督徒,逆来顺受,俯首听命;伊莱萨却带着儿子逃走了。小说情节是围绕着汤姆数次易主的遭遇以及伊莱萨和乔治争取自由的斗争而展开的。
伊莱萨在历尽艰险后终于和丈夫相会逃到加拿大;而汤姆则不肯逃跑,最后被卖给残暴成性的勒葛利。汤姆因同情黑人同胞,帮助两名黑人妇女逃走,惹怒了主人,受到百般凌辱和折磨,,宁死也不出卖同胞活打死。
作品主题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全书都被同一个主题所主宰:奴隶制度的罪恶与不道德。当斯托夫人在她的文字里写入次要的主题时——譬如母亲的道德权威以及由基督教提供拯救的可能性——她都会强调这些主题与奴隶制的恐怖之间的联系。
几乎在小说的每一页里,斯托夫人都在积极推动着“奴隶制度不道德”这一主题,有些时候她甚至会改变故事叙述的口吻,以向人们“布道”奴隶制的破坏天性(譬如,在载着汤姆前往南方州的轮船上,有一名白人女性这样说道:“奴隶制的最可怕之处就在于对感情和亲情的践踏——比如拆散人家的骨肉。”)通过对黑奴制度拆散他人家庭的刻画,斯托夫人用文字展现出了奴隶制度的罪恶。
参考资料
汤姆叔叔的小屋——百度百科
《汤姆叔叔的小屋》讲述的是一个叫汤姆的黑奴的悲剧遭遇.汤姆叔叔原是肯塔基州一个叫谢尔比奴隶主的黑奴,他最忠厚最能干,忠心耿耿地跟着主人很多年.可是谢尔比欠下了债务,于是就把汤姆和女黑奴伊丽莎的儿子吉姆卖了抵债.伊丽莎带着儿子逃跑了,并在路上又碰到了丈夫,一家人辗转逃到了加拿大.而汤姆被卖了好几次,后来被卖到了南方的一个种植园,后来由于他不肯说出逃走的两个女奴的下落,结果被主人狠毒地鞭打,但他还是坚贞不屈,最后被主人活生生地打死.
这是一个悲剧,好人含恨而死,坏人逍遥法外.整个故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态,真实感人,深入读者内心,给人无尽的感慨.它给我们塑造了汤姆叔叔,伊娃等一系列的好人形象,突出了道德在生活中的力量,促使我们思考,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伊丽莎携子逃亡,汤姆被卖到“河的下游”去
小说开始于肯塔基州农场主亚瑟·谢尔比正面临着将因欠债而失去其田地的困境。尽管他与她的妻子(埃米莉·谢尔比)对待他们的奴隶十分友善,但谢尔比还是决定将几名奴隶卖给奴隶贩子来筹集他急需的资金。被卖掉的奴隶有两名:其一为汤姆叔叔,一位有着妻子儿女的中年男子;其二为哈里,是埃米莉的女仆伊丽莎的儿子。埃米莉并不喜欢对这个主意,因为她曾经对其女仆许诺说,她的儿子绝对不会被卖掉;而埃米莉的儿子乔治·谢尔比也不愿意让汤姆离开,因为他把汤姆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追捕伊丽莎家庭,汤姆与圣克莱尔一家的生活
在伊丽莎逃亡途中,她偶然遇见了比她先一步逃走的丈夫乔治·哈里斯,他们决定前往加拿大。然而,他们却被一个名叫汤姆·洛克的奴隶猎人盯上了。最后,洛克与他的同伙诱捕了伊丽莎与她的家人,这导致乔治被迫向洛克开枪。担心洛克死掉的伊丽莎,说服了乔治,将这名奴隶猎人送到了附近的贵格会定居点以接受治疗。
回到新奥尔良后,圣克莱尔与他的北方堂姐奥菲利亚因对奴隶制的不同见解而发生了争吵。奥菲利亚反对奴隶制度,但却对黑人持有偏见;然而,圣克莱尔则却认为自己没有这些偏见,即便他自己便是一位奴隶主。为了向他的堂姐说明她关于黑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圣克莱尔买入了一名黑人女孩托普西,并请奥菲利亚去教育托普西。
在汤姆与圣克莱尔一同生活了两年后,伊娃得上了重病。在她死之前,她在一场梦境中梦见了天堂,她把这场梦告诉了她身边的人。由于伊娃的死与她的梦境,其他的人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奥菲利亚决定抛弃自己从前对黑人的偏见,托普西则说她将努力完善自己,而圣克莱尔则承诺将给予汤姆以自由。
汤姆被卖给了赛门·勒格里
在圣克莱尔履行他的诺言之前,他却因为介入一场争斗而被猎刀刺死。圣克莱尔的妻子拒绝履行其丈夫生前的承诺,在一场拍卖会中将汤姆买给了一名凶恶的农场主赛门·勒格里。勒格里(他并不是当地出生的南方人,而是从北方来的移民)将汤姆带到了路易斯安那州的乡下。汤姆在这里认识了勒格里的其他奴隶,其中包括埃米琳(勒格里在同一场拍卖会里买到了她)。当汤姆拒绝服从勒格里的命令去鞭打他的奴隶同伴时,勒格里开始对他心生厌恶。汤姆遭受到了残忍的鞭笞,勒格里决意要压垮汤姆对上帝的信仰。但汤姆拒绝停止对《圣经》的阅读,并尽全力安慰其他奴隶。在种植园期间,汤姆认识了勒格里的另一名奴隶凯茜。凯茜先前在被拍卖的时候,曾被迫与她的子女分离;由于不堪忍受另一个孩子被出卖的痛苦,她杀死了自己的第三个孩子。
在这个时候,汤姆·洛克回到了故事中。在被贵格会教徒治愈后,洛克发生了改变。乔治、伊丽莎与汤姆在进入加拿大后获得了自由。而在路易斯安那州,当汤姆叔叔对上帝的信仰就快被在种植园中遭受的折磨所击垮时,他经历了两次梦境——一次是耶稣,而另一次则是伊娃——这使得他决意保留自己对基督的信仰直至死亡。他鼓励凯茜逃跑,并让她带上埃米琳。当汤姆拒绝告诉勒格里凯茜与埃米琳逃往何方时,勒格里命令他的监工杀死汤姆。在他垂死时,汤姆宽恕了两位监工野蛮殴打他的行为:受其品格的感召,这两人都皈依了基督。在汤姆临死前,乔治·谢尔比(亚瑟·谢尔比的儿子)出现了,他要买回汤姆的自由,但却发现这已经太迟了。
最后的片段
在乘船通往自由的路上,凯茜与埃米琳遇见了乔治·哈里斯的姐姐,并与她一同前往加拿大。曾经有一次,凯茜发现伊丽莎便是她失散已久的女儿。而现在他们终于重逢了,他们前往了法国,并最终抵达了利比里亚——一个容纳前美国黑奴生活的非洲国家。在那里,他们又见到了凯茜失散已久的儿子。乔治·谢尔比回到了肯塔基州的农场,释放了他全部的奴隶,并告诉他们,要铭记汤姆的牺牲以及他对基督真义的信仰。
《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汤姆大伯的小屋》,旧译《黑奴吁天录》是美国作家比彻·斯托夫人(1811~1896年)的著名作品,发表于1852年。
《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黑奴汤姆和其他黑奴的命运揭露和控诉了南部蓄奴制,真实地描写了它的黑暗和反动,使南部蓄奴制的真相从此大白于天下,有力地推动了废权运动的发展。汤姆原是肯塔基州奴隶主谢尔比家中的“家生”奴隶,从小侍奉主人,成年后便当总管,对主人忠心耿耿,唯命是从。谢尔比在股票市场投机失败,决定把汤姆和另一奴隶,即女奴伊莱扎的儿子,卖掉抵债。汤姆是虔诚的基督徒,俯首帖耳任凭主子摆布;而伊莱扎则不同,连夜带着儿子逃走。汤姆几次被出卖,辗转作奴隶,他最后死于奴隶主的皮鞭下。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女奴隶伊莱扎与丈夫相逢,带着孩子,经过千辛万苦,通过自己的斗争和废奴派白人的援助,终于到达加拿大,得到了自由。
小说广泛地描写了美国南部各地奴隶主对黑奴的残酷剥削压迫,刻画了形形色色奴隶主的形象。谢尔比表面上温文尔雅,满嘴仁义道德,但为了维持自己穷奢极欲的生活,不惜把忠心耿耿服侍自己一辈子的汤姆置于死地;汤姆的第二个主人圣克莱是典型的寄生虫,终日在不断的享乐中麻醉自己。在人烟稀少的种植园中作威作福的奴隶主勒格里则凶相毕露,无数勤劳善良的黑奴象汤姆一样惨死在他的手下。
除了汤姆和伊莱扎外,作者还描写了敢于反抗的黑人工人乔治的形象。他不接受奴隶主传播的基督教的麻醉剂,理直气壮地质问:“是谁使他们成为我的主人?”在逃往加拿大途中,他勇敢地拿起武器,向追捕的奴隶贩子开枪。他是通过自己的斗争而胜利地获得自由的黑人形象。这是斯托夫人对废奴文学的重要贡献。
小说中汤姆、伊莱扎、乔治·哈里斯等黑人形象,打动了广大读者,成了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并出现在戏剧、诗歌和绘画中。这部作品是废奴文学的最高成就。
斯托夫人后来还写过反映黑人奴隶起义的小说《德雷德,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185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