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对《汉武大帝》评价很高

2024-12-17 04:03:5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汉武大帝》是由胡玫执导,陈宝国、焦晃、归亚蕾、陶虹等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该剧讲述了汉武帝刘彻54年的统治历程。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
严峻的形势需要巨人来支撑。由于偶然的原因,历史选择了一个16岁的少年担当大任。他的名字叫刘彻。刘彻排行在第十王,本来没有机会继承王位,但是由于天资英纵,在母亲和舅父的精心策划下,经过复杂的宫廷斗争,他得意登基。刘彻做了皇帝后表现出非凡的气魄,立刻下诏求贤,广开言路,试图时行改革。但他的设想受到祖母窦太后代表的权贵外戚势力的压抑,第一年就遭遇到重大挫折。但汉武帝绝不是轻言放弃的人。他善于等待时机,在太后死后一举废黜了骄横的贵戚,毅然更换了祖宗崇信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原则,以“尊王攘夷”的儒家口号改革意识形态,统一帝国指导思想。
他实行察举、破格用人、设置刺史、任廉吏、严刑法,税盐铁、一货币,均输平准,算缗告奸。千方百计地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他破格用将,全民动员,连续十余年对匈奴进行征伐,将匈奴赶出河西走廊;让南方的越人、东南的闽越人与汉民族的主流文化相融。
他以前无古人的气魄凿通西域,把大汉帝国的军旗第一次插上帕米尔的雪峰,让响彻沙漠的驼铃声宣告东西方文化最早的陆上交流通道的建立。他深入亚细亚,南平百越,东抚蛮夷,打开丝绸之路,成倍地开拓了国土,奠定了中华大帝国的壮阔版图,实现了东西文化的大撞击、大融合。他将汉帝国推向了鼎盛的高峰。
长达54年铁腕统治,铸造了刘彻雄才大略的独特性格和高大形象。历史证明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一个痴情但多变的人。长门锁阿娇,与李夫人、卫子夫等哀怨的故事动人心弦。
汉武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然而,任何巨人都并非完美的圣人。多年的征战,耗尽中国国力,他晚年时发生了邪教作乱的“巫蛊之祸”。在内乱平定之后,他勇于认错,全面反思回顾自己的一生,嘱咐儿子对外采取和平路线不称霸,并为儿子选配了一位归顺的匈奴王子金日磾作顾问。
整个《汉武大帝》的剧本基本遵照了《史记》与《汉书》的史实记载进行创作,相对来说是完整的,但是在其中一些细节处理和人物的塑造上存在问题。
首先,《汉武大帝》受英雄史观的影响,在《汉武大帝》中很难看到那个时代民众创造历史的展现,表现出来的大多是汉武帝一个人在推动历史前进,汉武帝可能只是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其实汉朝有很多人才,他们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但是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都被淡化处理了。比如,《汉武大帝》中给张骞的篇幅就太少,张骞是汉朝非常关键的一个人物,张骞出使西域也是一件大事,很多西方人是通过张骞知道中国的,张骞本人也是个性格很刚毅的人,但是剧中对他的描写太少了。
另外,电视剧《汉武大帝》把汉武帝刻画得过好了,像歌词中唱的“燃烧自己”之类的说法显得不伦不类,汉武帝的确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善于用人并且有错误能纠正,但是把汉武帝刻画成一个完人显然是不对的。汉武帝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本身有着多疑的性格,包括晚年求仙长生不死、中央集权过分集中带来的等一系列问题,剧中对这些“缺点”表现的不够,反之把汉武帝的能力写的太全了,比如剧中说霍去病是汉武帝的徒弟,其实史书上根本没这个记载,汉武帝也没有直接用兵的能力,他只是善于用人而已。此外,不能把汉武帝当成“神”来刻画,而对于其身处朝代的表现如果只表现出其辉煌的一面,疏忽另一面则是相当危险的,如果只从一个角度把汉朝推到极端显然是不对的,应该有二分法的原则。《汉武大帝》最大的问题就是一部58集的电视剧却缺少细节,只是靠情节推动发展,虽然臣子都忠于皇上,但却看不到他们的热血。
《汉武大帝》的语言总体看来,“京味”太重、对白现代感太强、不恰当引用名言,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在戏中的众多演员中,陈宝国流露出的京味是比较重的,剧中还有一些对白与人物的身份非常不符。
《汉武大帝》故事的基本脉络没有离开历史太远。在这一点上,电视剧浓墨重彩,着力刻画,从气势到细节多有与历史合拍之处。剧中角色,除了李广从自杀被改成战死外,其他人的结局都可当作正史来看。除了景帝武帝两代皇帝,一些配角的塑造也颇见历史功底,比如剧中的窦婴精神气质与《史记》非常符合,而霍去病的少年气盛与不恤士卒也都有历史定论。《汉武大帝》让人诟病的地方也有不少,就是剧中的一些细节上的“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