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什么?

房颤是什么?
2025-01-05 05:43:4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以达到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病因症状预防治疗
房颤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并冠心并心脏外科手术、瓣膜并慢性肺部疾并心力衰竭、心肌并先天性心脏并肺动脉栓塞、甲亢、心包炎等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它类型心律失常。
疾病分类

房颤分类的定义没有统一,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通常认为阵发性房颤指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
按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分为病理性房颤(房颤同时伴有其他基础心脏疾病)和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基础心脏疾病),特发性房颤往往发生在年龄较轻者,多数小于50岁,特发性房颤有时也称孤立性房颤,约占房颤患者的6%~15%。
临床表现

疾病症状
房颤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
(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疾病危害
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以前有栓塞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衰、左心房扩大、年龄超过65岁等。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心力衰竭,增加死亡率(正常人的2倍)。[1]
诊断鉴别

辅助检查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初步诊断房颤,但确诊需要心电图检查,简单易行;但是对于房颤短暂发作者难以扑捉到的患者,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等检查。
鉴别诊断
1、房颤与其他不规则的快速心律失常鉴别:心电图中典型的房颤波可与室上速或房扑伴不规则传导阻滞鉴别。伴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的房颤,心电图表现可酷似室速,仔细找出房颤波及心室律的明显不规则性,有利于确诊房颤。
2、房颤伴频率依赖性室内差异传导与室性异位心律失常的鉴别:以下各点有利于室内差异传导到诊断:心室率偏快,畸形QRS呈RBBB型,其出现有长短规律(长间歇后明显提早的QRS畸形),其后无代偿间歇。与之相反的有利于室性异位心搏或心律的诊断。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房颤治疗目的包括:(1)恢复窦性心律:是房颤治疗的最佳结果。只有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律),才能达到完全治疗房颤的目的;所以对于任何房颤病人均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2)控制快速心室率: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可以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3)防止血栓形成和中风:在房颤时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中风的发生。
对于某些疾病如甲亢、急性酒精中毒、药物所致的房颤,在祛除病因之后,房颤可能自行消失,也可能持续存在。
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房颤治疗的重要方法,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转复窦性心律(正常节律)药物:对于新发房颤因其在48小时内的自行复窦的比率很高(24小时内约60%),可先观察,也可采用普罗帕酮(450mg~600mg)或氟卡胺(300mg)顿服的方法。房颤已经持续大于48小时而小于7天者,能用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达50%。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持续性房颤)药物转律的效果大大降低,常用和证实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
控制心室率(频率控制)的药物:控制心室率可以保证心脏基本功能,尽可能降低房颤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常用药物包括:(1)β受体阻滞剂:最有效、最常用和常常单独应用的药物;(2)钙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也可有效用于房颤时的心室率控制,尤其对于运动状态下的心室率的控制优于地高辛,和地高辛合用的效果也优于单独使用。尤其多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以及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3)洋地黄:一直被认为是在紧急情况下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目前临床上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4)胺碘酮:可降低房颤时的心室率,不建议用于慢性房颤时的长期心室率控制,只是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需紧急控制心室率时可首选胺碘酮与洋地黄合用。
非药物治疗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电转复(转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治疗和外科迷宫手术治疗(彻底根治房颤)。电复律是指用两个电极片放置在病人胸部的适当部位,通过除颤仪发放电流,重新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电复律适用于:紧急情况的房颤(如心肌梗死、心率极快、低血压、心绞痛、心衰等),房颤症状严重,病人难以耐受,上次电复律成功,未用药物维持而又复发的房颤。电复律不是一种根治房颤的方法,病人的房颤往往会复发,而且部分病人还需要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
导管消融治疗适用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具有创伤小,病人易于接受。外科迷宫手术目前主要用于因其它心脏疾病需要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房颤病人,手术效果好,但是创伤大。
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病人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必要手段,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使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降低68%;但是抗凝治疗并不能消除房颤,不能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如心悸、乏力、心衰等。房颤病人如果有下列情况,应当进行抗凝治疗:年龄≥65岁;以前有过中风病史或者短暂脑缺血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左心房扩大;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房血栓。抗凝治疗一定要有专科医生指导,抗凝过度可能导致出血,抗凝强度不够则没有预防作用,长期应用华法林需检测国家标准比值(INR),特别是用药初期,需要反复抽血化验,许多病人不能长期坚持。华法林的作用很容易受到其它药物或饮食的影响,使剂量的调整不好掌握。对于一些不能耐受华法林的病人可以用阿司匹林或/和氯吡格雷治疗。[1][3][2]
疾病预后

中风是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非瓣膜病性房颤病人中风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6倍,瓣膜病房颤中风发生率是正常人的17.6倍;而且房颤引起的中风后果更为严重,致残率达25%左右,死亡率可达25%。
疾病预防

房颤病人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包括:戒烟,限制饮酒,限制或不用咖啡因,一些病人可能需要避免含有咖啡因的物质诸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用药,谨慎应用某些治疗咳嗽或者感冒药物,其中可能含有刺激物,这些物质可能促进不规则心律,服用前应当询问医生或阅读说明书,看是否适合自己。

回答2:

房颤是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是由于心房组织内异位起搏点异常快速放电以及电信号各方向传导不均衡造成。正常窦性心律时心跳在60-100次/分,频率规整,因此心房各部收缩协调一致;而房颤律时,心房收缩非常快速通常在300-600次/分,频率极不规整,造成心房各部收缩舒张极不协调,形成心房纤维性颤动。房颤时,心房的快速不规则心律传导到心室,会造成心室率快速不规则,所以房颤患者会感到心悸。如果由此症状建议要及时去正规医院进行就医,以免影响健康。

回答3:

什么是房颤?

回答4:

房颤(AF),即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引起房颤的病因很多,主要是心脏本身的疾患,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均有诱发房颤的可能,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中也可发生,只是几率相对较低。
房颤发作时,司令部发出的指令过多,一部分无法及时传至心室,而使心房与心室的跳动不规则,而不规律的心室律可以引起心悸、胸闷,过快的心室率易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如出现低血压、诱发心力衰竭、心绞痛等。长期的心率增快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的丧失一方面影响左室的充盈量,另一方面心房内血液淤滞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脑卒中及系统性栓塞。房颤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由此可见房颤是非良性心律失常,近年来,房颤治疗的决策相关理念的更新,药物与非药物的进展,使房颤的诊治更加规范、合理、安全和有效。

其中,心慌是房颤发作最为常见的症状,房颤发作时心跳极不规则,听诊心音强弱不等,一分钟内脉搏的跳动次数少于心脏的跳动次数,且强弱不等,快慢不一,称之为短绌脉,这是因为心跳不规则,血液来不及从心房流至心室,从而使心脏的射血量减少,而使外周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所以便出现了短绌脉。房颤发作时还可伴胸闷、胸痛、乏力、头晕、黑朦等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