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一下‘刘秀’是怎样的一个人?

2024-11-30 13:07:5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勇敢的皇帝,昆阳大战中,他身先士卒,带领十几人冲出王莽四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而搬来救兵。冲出重围却未折损一兵一骑,后以三千子弟兵大破王莽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的神话。
  刘秀又是中国历史上参与和指挥战争最多的皇帝,他的对手仅称帝号的就有王莽、王郎、刘玄、刘盆子、张步、刘永、李宪、彭宠、卢芳、公孙述等。
  在东汉王朝开国战争中,刘秀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他善于把握战机;长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精于避实击虚,奇正并用,运动歼敌;勤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战术;强调连续进击,不给敌人以喘息和反扑的机会;重视利用人和,唯才是举,使麾下将士能充分发挥才干;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刘秀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刘秀的统一离不开武力,但他在运用军事打击的同时,注重采用种种灵活手段,争取以和平方式降服对手,可谓仁至义尽,这在古代帝王中更不多见。
  能够说明刘秀的军事才能的例证很多,这里无须细述。但刘秀的一段话却说明了他辉煌的战绩背后的苦楚。建武八年,大将岑彭率兵跟随刘秀攻破天水,并与吴汉在西城包围了割据陇上的隗嚣。当时,公孙述(蜀地的割据者)的将领李育来救隗嚣,被盖延、耿包围在上。光武帝东归,写信给岑彭说:“两城若下(指西城、上),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刘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的感触让后人唏嘘不矣。
  刘秀能知人善任、扬长避短,使用得当。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使将帅能在不违背总的战略企图下见机行事,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马援称他“恢廓大度”,“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
  耿在云台二十八将之中年纪最小,刘秀到河北的时候他才二十出头,但耿作战勇猛,兵法娴熟。耿曾在河北时救过刘秀的命,刘秀常常把他比作韩信,颇为欣赏。曾经亲昵地说他:“小儿曹乃有大意哉!”
  河北平定之后,耿献平齐之策,刘秀同意他率兵前去,结果真就大功告成。
  刘秀高兴之余,饶有兴致地又拿耿与当年的韩信做了一番比较,结论是耿的能力更强,同时又回顾了当初耿献策时的情景:“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从前你在南阳曾建议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大,恐怕难以成功)。遂得出了流传后世的定论:“有志者事竟成也!”这对耿来说,是何等欣慰的评价啊!
  刘秀起兵路过颖阳时,王霸和一帮朋友去投靠。刘秀豪情盖天地说:“梦想贤士,共成功业,岂有二哉!”此后王霸便忠心耿耿地追随在刘秀左右。刘秀在河北邯郸和王郎作战时,遭到了重大挫折。危急时刻,随王霸的一道投奔刘秀的人纷纷溜走。刘秀对王霸说:“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颖阳时,祭遵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吏。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就是这个铁面无私的祭遵,连刘秀喜欢的人犯法也不放过,刘秀本来很生气,但是觉得这么做是对的,并且借此警告诸位臣属:“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 (你们防备点祭遵这小子,我的人犯法他都敢杀,更别说给你们面子了)!祭遵去世后,刘秀常常怀念他,并不时感叹“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
  有这样的领袖,才能有这样的干将,有这样的干将,才能成就这样的事业。
  刘秀坐稳江山后,同他的先祖刘邦一样,衣锦还乡。在大宴乡亲时,当年宗族本家的大婶大娘们借着几分酒力,上前巴结道:“是因为你小时候,行事稳重谨慎,性格柔和,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啊!”刘秀闻之,大笑着说:“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之。”
  刘秀的“柔”中蕴涵着“刚”的一面。“刚”是以削其力,“柔”是以笼其心,尽量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即使在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冯异出征关中,刘秀戒之曰:“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定河北,招降铜马三十万众;取洛阳,降纳杀兄仇人朱氏且封以高官等。在刘秀的影响下,其部将也多能以此法取胜。
  刘秀的“柔术”还体现在对待匈奴的态度上。刘秀对待匈奴采取守势,把边郡的居民迁入内地,这是他厌武、爱惜民力的表现。他教诲臣下说:“《黄石公记》中说,柔能克刚,弱能制胜。”对敌人未必全需要用武力。后来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主动要求内附,并且希望能和亲,刘秀答应了和亲的请求。后来北匈奴出现灾害,勇将臧宫表示愿意率领五千骑兵扫荡大漠,刘秀亦对此一笑了之。
  当长兄死在刘玄的刀下时,善于韬光养晦的刘秀,靠“柔术”得以求全,但当时的屈从,绝不意味着刚性全无。在局面安稳之后,刘秀远走河北也同样是对“柔”的领悟;势力壮大起来后,刘秀“柔”中的刚性才得以显露了出来。如果没有先前的“柔”,刘秀恐怕早就成了刘玄刀下的冤魂,至于后来的“光武中兴”更是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在刘秀眼里,屈而不折的“柔” 有时会胜于折而不屈的“刚”。

回答2: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勇敢的皇帝,昆阳大战中,他身先士卒,带领十几人冲出王莽四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而搬来救兵。冲出重围却未折损一兵一骑,后以三千子弟兵大破王莽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的神话。
  刘秀又是中国历史上参与和指挥战争最多的皇帝,他的对手仅称帝号的就有王莽、王郎、刘玄、刘盆子、张步、刘永、李宪、彭宠、卢芳、公孙述等。
 在东汉王朝开国战争中,刘秀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他善于把握战机;长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精于避实击虚,奇正并用,运动歼敌;勤于
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战术;强调连续进击,不给敌人以喘息和反扑的机会;重视利用人和,唯才是举,使麾下将士能充分发挥才干;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刘秀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刘秀的“柔”中蕴涵着“刚”的一面。“刚”是以削其力,“柔”是以笼其心,尽量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

回答3:

在天下未平、战事频起的时代,他也力争做到一有空闲便学习和研讨儒经文艺,“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在长安,他大大开扩了眼界,也磨炼了心智,他非常关心时事、关心政治,“朝政每下,必先闻知,县为同舍生解说。”(《东观汉记》)。勤学好思,广泛接触社会,使刘秀在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后来因家境困难,刘秀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到枣阳,过着他熟悉的耕读生活。
刘秀虽名为皇族后裔,但他这一支属于远支旁庶一脉。刘秀为人、与其长兄刘縯不同,刘縯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豪杰,和南阳的诸多子弟都欲趁乱起兵,欲图大事;而刘秀则为人“多权略”,处事极为谨慎。刘秀经过了深思熟虑,见天下确已大乱,方才决定起兵 。地皇三年(22年)十一月,刘秀从宛城来到舂陵,会同大哥刘演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于舂陵正式起兵反莽。
可以说汉武帝的一生是开挂的一生,不管是敌方有多强大,自己有多危险,总是能化险为夷,反败为胜!

回答4:

如果刘秀活在现代,让他用一句话评价自己,估计他会说:"我只想当一个安静的美男子"

人分三六九等,肉有五花三层。就拿当今娱乐圈来说,有风光无限的天皇巨星,也有潦倒落魄的龙套演员。前者的出场费动辄千万,后者的报酬只有一份盒饭。再拿当皇帝来说,既有霸气侧漏的开国君主,也有朝不保夕的亡国之君。如果把政坛比作娱乐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就是四大天王;刘邦与朱元璋算是草根影帝;雍正乾隆也因为花边新闻过多,屡上头条。就连像曹操、刘备、孙权这样的二线演员,托经纪人罗贯中的福,就成了国际明星。但有一位皇帝,具有一线明星的优质条件,却远离媒体,不愿过度曝光,如此的低调奢华有内涵,简直就是个安静的美男子呀,他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刘秀算得上中国最具偶像气质的皇帝之一了。首先他是帅哥一枚,据《后汉书》记载,刘秀长得“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这简直就是古代版吴彦祖呀!比起豹眼驼背的嬴政,长臂大耳的刘备,不知高到哪里去了。其次他受过高等教育,刘秀青年时期就读于古代最高学府——太学。当时的汉朝算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长安的太学就是好比现在的哈佛牛津。虽然刘秀因经济原因中途退学,但和社会青年刘邦、半文盲朱元璋相比,绝对算中国学历最高的皇帝。比尔·盖茨的经历告诉我们,大学肄业生也能够成为世界首富。同样,刘秀的经历告诉我们,没拿到学位证书也可以当国家领袖。

大家试想一下,一个长的很帅、学历又高的小鲜肉,放到现在绝对是万人追捧的男神,在当时刘秀就客串一次服装模特。王莽篡汉之后,汉家礼仪尽废除。有一次刘秀穿着威武华丽的汉家衣冠出现在洛阳,全城的人民都沸腾了,粉丝们激动地哭喊着:“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第二天,刘秀的造型就登上了世界级时装杂志的封面, “汉服style” 瞬间风靡全球。但我们的刘秀不甘心当一个偶像派花瓶,而是励志要成为一名实力派英雄。

回答5:

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到57年3月29日),即汉光武帝(公元25年到57年在位),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人,年幼生活于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宫。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有作为的开明君主,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他勤于国政,改革开拓,终于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废墟中恢复和发展。
并且刘秀本人兼有太学生、贵族、豪强三种身份,他的文武部署也全是这三种人。这个以南阳豪强集团为主体的刘秀军,在政治上有优势,在军事上有谋略,再加上禁止掳,争取民心,这就决定了它的必然胜利。刘秀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自然是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但是他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他在推倒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割据的战争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因之,他是一个对当时历史有着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