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弟兄》的主要内容

最好其他作品的主要内容也告诉我,谢了
2024-11-21 08:27:3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弟兄》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该小说主要叙述主人公张沛君的弟弟生病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张沛君承受着同事对兄弟关系猜测议论的压力,以及是否要抚养侄子的生活重担,于是无法化解的矛盾出现了。这个矛盾就是:自己在同事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的一方与不得不放弃侄子的权益以维护自己儿女的优越生存条件之间的,完全不可化解的矛盾。《弟兄》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生动地展现人物的虚荣与自私,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小说里的弟兄二人是首府办公部门公益局的同事。哥哥张沛君对待弟弟张靖甫向以慈爱、奉献著称,他们一直被视为模范兄弟。办公室的一个同事抱怨他自己的几个儿子不像沛君、靖甫这样“兄弟怡怡”,终日争吵不断。

靖甫突然发高烧,一病不起,于是沛君给医院里的德国大夫打电话,没找到人。万般绝望之际,他请来了一位中医,经诊断,说他弟弟确实患了猩红热,能否医好得看他个人的命运。沛君联想到自己弟弟死后的困顿,甚至产生了杀害靖甫的想法。幸运的是,德国医生后来赶到了,经他确诊,靖甫只是普通的发热出疹子。

当天晚上,张沛君睡着了。次日醒来后,他想起昨夜的一连串可怕梦境:“床前站着一个满脸流血的孩子,自己正要去打她”,“他忙着收殓,独自背了一口棺材,从大门外一径背到堂屋里去。

地方仿佛是在家里,看见许多熟识的人们在旁边交口赞颂”,“他命令康儿和两个弟妹进学校去了:却还有两个孩子哭嚷着要跟去。他已经被哭嚷的声音缠得发烦,但同时也觉得自己有了最高的威权和极大的力。他看见自己的手掌比平常大了三四倍,铁铸似的,向荷生的脸上一掌批过去”,“荷生满脸是血,哭着近来了……那孩子后面还跟着一群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他知道他们是都来攻击他的”。

扩展资料

小说《弟兄》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沛君内心潜隐的与靖甫的利益冲突,另一条是秦益堂两个儿子的冲突。前一条是明写,但由于小说只通过沛君心理活动和梦境来表现,所以旁人不易察觉。后一条是暗写,可由于其父在同事面前的絮叨诉苦而人人皆知。

小说里,秦、张两家虽文化层次不同,家庭背景各异,但从本质上看,导致两对兄弟冲突的原因是相似的,归根结底还是经济问题,是财利之争。只不过,秦益堂两个儿子的冲突已经发展到水火不相容的“白热化”阶段,而沛君与靖甫的隔阂、冲突尚未明朗与升温。

在小说中,明暗两条线索随着故事的发展出现两次明显的对比与联结。第一次出现在小说开头,当时,沛君正沉醉于众人的称赞声中,由于兄弟多年的和睦友爱而被视作道德的楷模,此时,自私好斗的秦家兄弟无论性情还是为人都是完全无法与沛君相提并论的,但是误诊风波过后,靖甫病情好转,明暗两条线索在结尾再次对比、交错、联结时,却使沛君起初所具有的“榜样”作用、批评资格在故事的结尾烟消云散,明暗两条线索使作品前后两部分内容形成结构的反讽。

尚未怀疑靖甫得急病时,沛君在办公室里慷慨陈词,俨然以榜样自居,宣称兄弟间从未对钱财斤斤计较,可是一旦疑心靖甫将要病死,在不顾微薄收入延请名医抢救弟弟之余,他却不禁打起了个人的“小九九”。毫无疑问,沛君对弟弟的感情是真实的,但在为靖甫求医过程中,他的玄想与梦境却都不经意间暴露了他潜意识里的各种私心杂念,与他之前在同事面前的公开表白形成矛盾,并且与同事事前事后对他的多次恭维也互相抵牾,形成强烈反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弟兄 (鲁迅创作短篇小说)

回答2:

《弟兄》
忏悔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文人在面对万恶的封建文化和黑暗的社会现实时,对其坚决抨击,不惜自我解剖,流露出浓厚的忏悔意识。鲁迅站在历史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愿望和动机,剖析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彻底批判和否定自我。在《弟兄》《伤逝》等小说中,鲁迅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强者在面对重重罪恶时追求超越的忏悔之路。

《伤逝》
一九二五年创作的《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孤独者》
在《孤独者》里,鲁迅就是通过两种声音,叙事者“我”的声音和主人公魏连殳的声音互相对峙、互相辩驳,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惑。所以小说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孤独者命运的考察,但在更深层面上展开的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希望,以及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与驳难。

《高老夫子》
高尔础,鲁迅小说《高老夫子》中的一个人物,守旧而混事,原名高干亭,别名老杆,面对滚滚的新世潮,乃“有动于衷”,一度摆出皈依“新学问、新艺术”的样子,改字“尔础”,藉以和高尔基攀个亲。尽管他连高尔基是否姓高也云里雾里。

《示众》
《示众》所描写的虽然是人类有史以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瞬间,是我们生活的一块切片,而它所涵盖所辐射的却是整个中国历史。它真实地揭示了中国式日常生活的本来面目,实质上的悲剧性与荒诞性。这就是整体象征的穿透力与辐射力——它使我们逃无所逃,在劫难逃。就像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临的人生困境。

回答3:

1、鲁迅作品-《弟兄》的主要内容:
《兄弟》,取材于1917年周作人刚到北京治病时的情形,无情嘲讽了兄弟的手足之情。 实际上,他后来的生活还是始终没有忘记对于自己家人的关心,包括周作人,他虽然不置一词,但在暗中关心着自己弟弟的发展,并通过一些文学作品来表现兄弟之间的情分。
2、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为豫亭,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回答4:

弟兄》在鲁迅众多的小说中最不受人关注,自1926年这篇小说发表到现在,关于它的评论不过区区四篇,而其中两篇极有见地之作还都是建国前的产物。这两篇评论都是极熟悉鲁迅先生的人写的,其一是许寿裳,其一是赵景深。这两个人虽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弟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弟兄》最终还是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一个经典文本。但这只看到了文章的一个表层,其实文章在更深层面上贯彻了鲁迅一惯的思路,那就是”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而这种思路,就是鲁迅的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