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概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影响。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产生于夏朝。此后历经近四千年的演变,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清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因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分期,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早期阶段(夏商周时期,前2070年~前476年)和发展阶段(战国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前475~1840年),这与社会发展史的分期基本一致。在有限的篇幅里,要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和主要特点讲述清楚,实属不易。考虑到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是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结构形式和治理形式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所列的四个学习要点也都是有关政体的问题。因此,本单元安排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四课,按照朝代的前后顺序,高度概括地叙述中国古代政体的演变过程和主要特点,使学生能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作用和影响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把握。本单元的四课课文,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讲的是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国王“家天下”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第2课至第4课,讲的是古代中国发展阶段的政治制度,着重叙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春秋后期即已开始出现。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王室衰微,政令不行,原有的一套政治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从春秋后期开始特别是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官僚制度,推行郡县制度,形成新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后,集战国时期新制度之大成,加以改进、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了减少头绪,教科书略去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的过程,在第2课集中叙述秦始皇创建皇帝制度、设置中央官制、推行郡县制度的举措,用解剖典型的方法,来概述封建社会早期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此后,这套中央集权制度一直为历代王朝所沿袭,并不断得到发展。其总的趋势是不断加《历史1(必修)》教科书介绍LISHIYI BIXIU JIAOKESHU JIESHAO历史(必修)培训资料强君主的个人专制,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即从中央与地方政制的变化,即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来反映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其突出特点是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即通过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和军机处的创立,来反映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影响。四课按朝代的顺序,前后相续,互相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后一课,在谈到清代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时,又联系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跨入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的统治者却把君主专制推向顶峰,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为第二单元讲述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埋下伏笔,使两个单元自然地衔接起来。本单元的编写,严格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除了注意与初中教材的衔接,避免简单重复,注意坚持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之外,还着重强调以下几点:第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对古代的宗法制、分封制和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都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进行辩证的分析,既肯定其积极作用,也揭示其负面影响。讲西周的分封制,课文既指出它“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又指出“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这就埋下了日后诸侯争霸、分裂割据的祸根。又如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第2课讲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指出它“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第4课讲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又指出封建专制的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因而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大大落后于西方”。第二,注意历史与现实、中国与外国的联系。如讲述西周宗法制时,设计了一道“探究活动”题:“参考目前出版的有关百家姓系列丛书、家谱、各地宗祠、家庙,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试写一篇小论文,阐明你的观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关注宗法制度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又如讲宗法制与分封制时,在“历史纵横”栏目中指出这两种制度“在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也存在过”,同时指出“中国和西方的分封制,在时间和社会性质上各有不同”。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联系当时的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从而彰显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严重后果。最后需说明的是,本单元的内容跨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社会发展阶段。关于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史学界存在争议。本套教材采用的是以春秋战国之交划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观点。教材并不直接涉及到分期问题,但教师在教学时应掌握教材的这种观点,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西周的分封制是奴隶制性质的分封制而不是封建制性质的分封制,秦始皇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而不是奴隶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