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为什么是中国戏剧之母?

2025-01-02 21:31:2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百戏之母昆曲:

昆剧是一种戏曲声腔、剧种、简称昆腔、昆曲或昆剧。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推动了它的发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居住在太仓的魏良辅借张野塘、谢林泉等到民间艺术家的帮助,总结北曲演唱艺术的成就,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建立了委宛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它的剧目丰富,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它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昆曲有南昆北昆之分,流行于北方地区称为北昆,流行于江浙一带者称为南昆。

昆剧,集中国古典戏曲精华之大成,令文学与艺术交辉,案头与场上兼擅,具有超逸的美学品位,深受士大夫的钟爱与一般文人、商贾的欣赏,因而自元末明初于江苏昆山诞生之后,尤其是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改革即迅速流向外省,并与当地的语言、音乐、戏曲等因素相结合,形成“南昆”、“北昆”、“湘昆”、“川昆”、“浙江诸昆”等支派,组成以“苏昆”为中心的昆剧大家族。此外,如安徽、江西、山东、山西、广东、广西、河南、湖北、陕西、云南、贵州、甘肃、宁夏等省,虽未完全形成支派,然昆剧传入亦都甚早,流传甚久,影响深远。是百戏之母。

百戏之源秦腔:

秦腔也称“乱弹”,是现存最古老、最大的剧种,被誉为百戏之源,流行遍及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一带。

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清脆。

秦腔角色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它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它的剧目,数目将近3000个,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如“列国”、“三国”;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汉剧

汉剧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境地内长江、汉水流域以及河南、湖南、陕西、四川部分地区。

汉剧的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汉剧唱腔除了以板腔体的西皮、二黄两类声腔为主外,还兼有歌腔、昆曲、杂腔、小调等曲调。在汉剧中,锣鼓地位不可或缺。它打法多样,分为大打、小打和串打。其中,串打配以马锣,节奏感强,气氛强烈,汉剧的角色分为十大行:一生、二旦、三净、四末、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

现存汉剧剧目数有660多,多是历史演义故事和民间传说,如《英雄志》、《祭风台》、《李密降唐》等。汉剧还有很多杂腔小调和丰富的曲牌。专唱曲牌的剧目有《大赐福》、《草场会》、《五才子》等。

川剧

川剧是以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为一体而构成的剧种。主要在四川、云南和贵州三省流行。早期的川剧有川西、资阳、川北、下川东等不同的支派。目前川剧的主要流派有:旦行的浣(花仙)派、丑行的傅(三乾)派、武行的曹(俊臣)派等。

川剧的表演特点是真实细腻,幽默机趣,乡土气息浓厚。川剧的一大特色是运用托举、开慧眼、变脸 、钻火圈、藏刀等特技来刻画人物性格,展现舞台多彩而神秘的气氛。此外,川戏锣鼓在营造川剧音乐氛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用的锣鼓有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七方,由小鼓指挥。川剧的角色分工甚多,有生、旦、净、末、丑、杂等6类。

川剧的剧目众多,有2000余种。代表剧目有“五袍”、“四柱”和“四大本头”之说。“五袍”即《青袍记》、《绿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四柱”即《碰天柱》、《水晶柱》、《九龙柱》)、《五行柱》。“四大本头”是指《金印记》、《琵琶记》、《红梅记》、《投笔记》高腔4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