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树(Areca catechu)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有栽培。树干不分枝,高达12~15公尺。槟榔子是棕榈科(Palmae)槟榔树的种子。而槟榔叶是胡椒科(Piperaceae)蒟(Piper betle)的叶。槟榔果略小于鸡蛋,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胚乳坚硬,具灰褐色斑点。于8~11月果实完全成熟之前即予采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晒乾,干后呈深褐色或黑色。槟榔子是劣等儿茶(catechu)的原料,其主要生物碱是槟榔碱,兽医用作驱虫药。另有同名电影作品《槟榔》。
槟榔(Bīng Láng)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
叶簇生于茎顶,长1.3~2米,羽片多数,两面无毛,狭长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2.5~4厘米,上部的羽片合生,顶端有不规则齿裂。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花序轴粗壮压扁,分枝曲折,长25~30厘米,上部纤细,着生1列或,2列的雄花,而雌花单生于分枝的基部;雄花小,无梗,通常单生,很少成对着生,萼片卵形,长不到1毫米,花瓣长圆形,长4~6毫米,雄蕊6枚,花丝短,退化雌蕊3枚,线形;雌花较大,萼片卵形,花瓣近圆形,长1.2~1.5厘米,退化雄蕊6枚,合生;子房长圆形。果实长圆形或卵球形,长3~5厘米,橙黄色,中果皮厚,纤维质。种子卵形,基部截平,胚乳嚼烂状,胚基生。花果期3~4月。
生态环境
亚洲热带潮湿温热地区广泛栽种。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中非和东南亚,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我国引种栽培已有1500年的历史,海南、湖南、台湾三省栽培较多,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也有栽培的。
药名 槟榔
别名
仁频、宾门、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洗瘴丹、大腹槟榔、槟榔子、青仔、槟榔玉、榔玉。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温。归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
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
槟榔在中国、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有栽培。树干不分枝,高达12∼15公尺。槟榔子是棕榈科槟榔树的种子。而槟榔叶是胡椒科蒟的叶。槟榔果略小于鸡蛋,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胚乳坚硬,具灰褐色斑点。于8∼11月果实完全成熟之前即予采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晒乾,干后呈深褐色或黑色。槟榔子是劣等儿茶的原料,其主要生物碱是槟榔碱,兽医用作驱虫药。
一种药材,可以加工成零食类的食物,在湖南以及台湾比较多的人食用,第一次吃味道比较怪,有的人吃了可能会头晕或别的不适的症状,属正常现象。另外建议不要多吃,会上瘾,而且据科学分析,槟榔中还有致癌物,所以建议少吃,偶尔吃一次没事的。
槟榔(Bīng Láng)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
叶簇生于茎顶,长1.3~2米,羽片多数,两面无毛,狭长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2.5~4厘米,上部的羽片合生,顶端有不规则齿裂。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花序轴粗壮压扁,分枝曲折,长25~30厘米,上部纤细,着生1列或,2列的雄花,而雌花单生于分枝的基部;雄花小,无梗,通常单生,很少成对着生,萼片卵形,长不到1毫米,花瓣长圆形,长4~6毫米,雄蕊6枚,花丝短,退化雌蕊3枚,线形;雌花较大,萼片卵形,花瓣近圆形,长1.2~1.5厘米,退化雄蕊6枚,合生;子房长圆形。果实长圆形或卵球形,长3~5厘米,橙黄色,中果皮厚,纤维质。种子卵形,基部截平,胚乳嚼烂状,胚基生。花果期3~4月。
槟榔果略小于鸡蛋,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槟榔多长在福建
棕榈科槟榔的成熟种子,生长在亚热带地区,我国海南也有种植
吃起来狠辣,可以吃的。你可以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