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是哪里人?有哪几种说法?

2024-12-14 16:59:5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祖籍辽宁辽阳.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1724~1764),名霑,号雪芹、芹圃、芹溪、梦阮。

他的祖上明末前居住在今辽宁铁岭西南郊腰堡大汛河村一带。在努尔哈赤的后金兵掠地时,曹雪芹的远祖曹锡远被后金的军队俘虏,给多尔衮当家奴,属正白旗包衣(“包衣”即满语“家奴”一词译音“包衣阿哈”的简称)。清朝建立以后,设立“内务府”,负责为皇帝管理财产、饮食、器用等各种生活琐事和宫廷杂物,曹家成为“内务府”的成员。曹锡远的儿子曹振彦因建立军功,官至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法道。从曹振彦的儿子曹玺和曹玺的长子曹寅,曹寅的长子曹颙和侄儿曹,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一职。织造的职务,主要为皇帝管理制造和采办宫廷用品,但除此之外,还同时担任替皇帝搜集情报的工作,曹寅就经常向康熙密奏南方各方面的情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治安、民情等等。曹家几代人担任这一职务,表明他们跟皇帝有一种特殊亲密的关系。曹玺的妻子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康熙南巡时还在江宁织造府内接见过孙氏,称她为“吾家老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小时候曾做过康熙的伴读,以后又担任御前侍卫。曹寅在给康熙的奏折中自称“臣系包衣下贱”,说明曹家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对于皇帝来说是奴才,但对一般人来说,则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大官僚,是属于最高统治层中的成员。雍正继位后,曹家遭受冷落,曹时受斥责。雍正五年(1727)末、六年(1728)初,曹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等罪,被下旨抄家,曹被“枷号”,曹寅遗孀与小辈等家口迁回北京,靠发还的崇文门外少量房屋度日。曹家从此败落。经历这样家族变迁的曹雪芹,因此而获得对贵族之家种种黑暗与罪恶的深切体验,这便成为他创作《红楼梦》重要的生活基础。

曹寅有很好的文学修养,藏书极富,是当时一位有名的藏书家和刻书家。会作诗词,又兼作戏曲,有《楝亭诗抄》、《楝亭词抄》、《楝亭文抄》等著作。他曾奉旨主持刊刻了《全唐诗》和《佩文韵府》。他跟当时一些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如施闰章、陈维崧、尤侗、朱彝尊、洪升等都有过交往。家庭中这样的文化传统,必定使曹雪芹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化教养和艺术熏陶。他在《红楼梦》中表现出来的非凡艺术天才,是所来有自的。

胡适通过他的代表作《红楼梦考证》,对曹雪芹家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他所编订的曹氏家族世系,也只是从曹雪芹的远祖曹振彦而下,已经考出的人物关系,随着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的逐步深入,可探讨和分析的地方逐渐增多。

1992年7月,在北京东郊通县张家湾出土了一块曹雪芹墓石。据发现此墓石的当地村民李景柱讲,这块墓石是1968年被发现的,当时“文革”还在高潮期间,乡里为了平掉张家湾镇周围的荒坟,改为庄稼地,才决定把张家湾村西北的窦家坟、马家坟、曹家坟平掉。这三座大坟是相连的,面积很大,曹家坟高出地面有1米多。就是在平曹家坟的过程中发现了这块墓碑,墓碑埋在地下1米多深处。墓石正面刻“曹公讳霑墓”五字,左下端刻“壬午”两字。“午”字已残。在墓碑下面约离地面1�5米左右的深处,挖出来一具尸骨,没有棺材,是裸葬的,尸体骨架很完整,据说是一具男尸。

当时急于要平坟地,特别正是在“文革”中“破四旧”,李景柱自称没有敢多想。他读过《红楼梦》,知道曹霑就是曹雪芹,并告诉了在场的人。当时有一位一起平地的人听说曹霑就是曹雪芹,认为墓里很可能有东西,就下去墓坑里拨弄尸骨,结果一无所获。到晚上,李景柱就与他的堂弟李景泉一起把这块墓碑拉回了家里,埋在院子里。直到1992年镇里规划要发展旅游,建立“张家湾人民公园”,想把周围的古碑集中起来建碑林,因而想起了这块碑,才又把它拿了出来。由于当地没有人研究《红楼梦》,就辗转请来了红学会的会长冯其庸先生,请他来做鉴定。冯先生通过仔细观察勘定,认为这块墓石应该是属于那位文坛巨匠曹雪芹的。

墓碑约1米左右高,40多厘米宽,51厘米左右厚,墓碑质地是青石,做工很粗糙,像是一块普通的台阶石,只有粗加工,没有像一般墓石那样打磨,碑面上粗加工时用凿子凿出来的一道道斜线都还原样未动,证明是根本未打磨过,碑面上凿刻有“曹公讳霑墓”五个字,也不像一般碑文的写刻,就像是用凿子直接凿的,因为字体是笔画一样粗细、方方正正的字体,有点类似八分书,但毫无笔意,所以说可能是未经书写,直接凿刻的。总之给人以十分草率的印象。因为刻得很浅,字迹与石色一样,几乎已看不清楚,仔细看看,才可以辨认出来。

由此关于曹雪芹的家世祖籍问题,更加引发了学术界一直在进行的争论与研究。其中周汝昌、冯其庸两先生用力最勤,多年来汇集了不少有关资料进行考订。

周先生的观点,是曹雪芹上祖的籍贯是河北丰润,在学术界影响很大,虽然此说中有着一定猜测成分,与之商榷的文章也出了很多,

如南京师院中文系编的《曹雪芹年表》中说:“雪芹远祖曹世选(又作‘锡远’)祖籍河北省丰润县咸宁里,后迁居东北。”西北大学中文系的《论曹雪芹》一书也说:“曹家原籍河北丰润县,后迁居到东北铁岭卫(今辽宁铁岭县)至辽阳这一带地方。”可见这个说法确是代表了当前关于曹雪芹祖籍的较为普遍的看法。

但冯其庸先生的主张,证明当河北丰润曹家的一支迁到辽东,却已是康熙九年的事,认为曹雪芹的上祖则应该就是原籍辽阳、后迁沈阳的《五庆堂曹氏宗谱》的始祖。他的籍贯确是辽阳、沈阳,而不是河北丰润。

曹雪芹的父亲到底是谁?这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根据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的研究,曹雪芹的父亲,是由曹宣的第四子过继给曹寅为嗣子的曹。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曹雪芹是曹寅之子曹颙的遗腹子。曹颙是曹寅惟一长到成年的爱子,他也深受康熙帝的喜爱与器重,死时只有27岁。关于曹颙的这个遗腹子,在曹入继曹寅一支之后的一封奏折中,有专门的提及:

“……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恐长途劳顿,未得北上奔丧,将来倘幸尔生男,则奴才之兄嗣有在矣。……”

有人认为曹雪芹很有可能就是曹颙的这个遗腹子。但新的资料的发现又引出了曹天佑这个人,从年龄与身份地位来看,似乎他才是曹颙那个遗腹子。那么曹雪芹到底是哪支所出,就又成了疑惑与探讨争议的话题,直至如今。

总之曹雪芹是一位文化巨匠,它博学多才,对诗词、曲赋、绘画、书法等无不喜好和擅长。在《红楼梦》中,被他隐去的时代,其实应该就是他祖辈、父辈和他自己生活的时代,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正是大清帝国的鼎盛时期。

另外,同在江南主持织造与轮流担任两淮巡盐使的,还有一个苏州织造——李煦。李煦是曹寅的妻兄,是内亲,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曹寅在扬州病故后,其后事都由李煦照料,包括曹寅名下所有的亏空,都由李煦奏请补赔。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曹颙在京病故,其后事及家庭事务,也是李煦一手照料的。李煦在给康熙的奏折里说:

“奴才与曹寅父子谊属至亲,而又同事多年,敢不仰体圣主安怀之心,使其老幼区画得所。奴才谨拟曹于本月内择日将曹颙灵柩出城,暂厝祖茔之侧。事毕即奏请赴江宁任所。”

所以要了解曹雪芹家族,是离不开李煦的。

李煦的父亲李士桢,是山东都昌人,本姓姜。据杜臻撰《广东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公士桢墓志铭》说:

“公本姓姜,世居东莱之都昌。……壬午,从龙辽左,继正白旗佐领西泉李公,即以李为氏。”

又有《昌邑县志》记载:

“崇祯十五年壬午十二月,大清兵围昌邑,十六日城破。”

李士桢就是在这次城破被俘,归李西泉的。其身世略如曹雪芹的远祖曹锡远和曹振彦,所不同者,曹氏是明朝驻防辽东的军官,李氏是昌邑的百姓。两年后,甲申,明亡,李士桢就真正从龙入关了。

李煦生于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长曹寅三岁。康熙十七年(1678)他出任韶州府知府,时年24岁。后来又调浙江宁波府知府,以后又任畅春园总管。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任苏州织造,后来又任两淮巡盐御史,与曹寅轮番更替。

李煦与康熙也是有特殊关系的。一、李煦的生母文氏,也是康熙的保姆,这一点与曹寅的身份一样,而且曹寅不是生母而是嫡母孙氏作康熙的保姆,这一点来说,李煦与康熙的关系比曹寅与康熙的关系还要近上一层。康熙对曹家的孙氏很亲切,曾称孙氏“此吾家老人也”;而他对李家的文氏也是同样的亲切,李煦在《谢召见李鼎折》里说:

“蒙温旨下询及奴才,兼及奴才之母,天颜开霁,宛若家人父子。”

在《李鼎蒙允追随哨鹿谢恩折》里说:

“奴才九十三岁之老母,复蒙万岁垂慈询及,一家老幼叠受圣主天恩。”

在《生母病逝遵遗命代具谢恩折》里说:

“窃奴才生母文氏,于十一月初五日忽患内外感之症,虽病势甚重,心神甚清,吩咐奴才云:‘我蒙万岁隆恩,赏给诰封。就是历年以来,汝面圣时节,必蒙问及;即今秋孙儿热河见驾,又蒙万岁温言垂问。我是至微至贱的人,竟受万岁天高地厚恩典。’”

以上可见李煦与康熙之间的特殊亲密关系。

由于有着康熙帝对曹、李两家的背后支持,以及曹、李两家的彼此呼应,此时的曹家与李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二月初六,时任两江总督的噶礼参奏曹寅,密报康熙说,曹寅和李煦亏欠两淮盐课银三百万两,请求公开弹劾他。康熙把曹寅看成是“家人”,噶礼要求公开弹劾,康熙当然不会批准。但事关重大,康熙不得不私下谆谆告诫曹寅和他的大舅子李煦,必须设法补上亏空。

曹寅面对茫茫债海,已经无法弥补,也没有能力挽回局面。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一病不起,死在扬州。李煦奏折上说:弥留之际,核算出亏空库银23万两,而且曹寅已经没有资产可以补上。

曹寅死后,康熙为保全曹家的家产免遭搬迁的损毁,特命曹寅之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两年后曹颙病故,康熙又亲自主持将曹寅的四侄曹过继过来,接任了江宁织造的职务。同时康熙又让曹寅的大舅子苏州织造李煦代管两淮盐差一年,用所得的银子补齐曹寅生前的亏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又查出曹寅生前亏空织造库银三十七万三千两。

康熙只好再次做安排,让两淮盐政李陈常和李煦代为补还。到了康熙五十六年,才总算把这笔账补上。

康熙照顾曹家,是看在曹玺和曹寅的情分,到了曹这一辈,就疏远、淡漠了许多。康熙曾经明确地对曹说:“念尔父出力年久,故特恩至此。”康熙六十一年,因李煦、曹拖欠卖人参的银两,内务府奏请康熙,严令李煦、曹将拖欠的银两必须在年底之前交清,否则就严加惩处,康熙当即就批准了。显然,这与康熙以前对曹寅的态度,已是截然不同了。

雍正上台以后,接连颁布谕旨,开始在全国上下大张旗鼓地清查钱粮,追补亏空。他一再表示,我不能再像父皇那样宽容了,凡亏空钱粮的官员,一经揭发,立刻革职。

仅雍正元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十人,与曹家既是亲戚又患难与共的苏州织造李煦,也因亏空获罪,被革职抄家。

但一开始雍正并没有把曹家与李煦一起治罪,而是允许他将亏空分三年还完。曹自身的亏空尚未补完,又增加了曹寅遗留的亏空,只好多方求人托人。雍正为防止有人吓唬敲诈曹,特地在曹的请安折上写了严词批语:乱跑门路,交结他人,只能拖累自己,瞎费心思力气买祸受;主意要拿定,安分守己,不要乱来,否则坏朕名声,就要重重处分,怡亲王也救不了你!

雍正皇帝的这个朱批特谕表明,虽然他对曹“乱跑门路”是十分不满的,但是雍正对曹的好意体恤、亲密关怀还是读得出来的。

雍正四年(1726),曹负责操办的缎匹衣料质量“粗糙轻薄”,受到赔偿并罚掉一年俸禄的处分。不久,雍正穿的石青缎褂褪色,经查又是江宁织造的产品,结果又罚掉曹一年的俸禄。曹一次又一次地失职,导致了雍正对他越来越不满和失望。

雍正并没有就此将曹问罪,决定将他召回北京当面考察和训诫。雍正五年五月传旨,命苏州织造高斌不必回京,他所督运的缎匹由曹送来。不料曹在督运织造缎匹的途中,又在山东长清县等处勒索费用,骚扰驿站,终于招致雍正“龙颜大怒”。十二月初四,雍正下令将曹等交由内务府和吏部严审。

在曹被撤职受审的时候,雍正又得知曹转移财物,企图隐蔽,于是新罪旧账一齐算,雍正五年《内务府满文上传档》记载:十二月二十四日传旨查封曹家产。他命令江南总督范时绎,将曹家中财物封存看守,并将重要家人立即捉拿。

范时绎接到谕旨,立即将曹的管家数人拿下,关押审讯,所有房产财物一并查清,造册封存。第二年二月,新上任的江宁织造隋赫德将曹江南家产人口查明接收,曹在京城的家产人口,也由内务府全部查封。六月,骚扰山东驿站案审结,判曹赔银四百四十三两二钱,由内务府负责催讨,并将曹戴上木枷示众。

雍正六年初夏,曹雪芹随同祖母、母亲等全家老少,由南京回到北京,住在崇文门外曹家旧宅,开始了穷困潦倒的悲凉生活。这一年,曹雪芹刚18岁。

回答2:

祖籍辽宁辽阳.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1724~1764),名霑,号雪芹、芹圃、芹溪、梦阮。

他的祖上明末前居住在今辽宁铁岭西南郊腰堡大汛河村一带。在努尔哈赤的后金兵掠地时,曹雪芹的远祖曹锡远被后金的军队俘虏,给多尔衮当家奴,属正白旗包衣(“包衣”即满语“家奴”一词译音“包衣阿哈”的简称)。清朝建立以后,设立“内务府”,负责为皇帝管理财产、饮食、器用等各种生活琐事和宫廷杂物,曹家成为“内务府”的成员。曹锡远的儿子曹振彦因建立军功,官至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法道。从曹振彦的儿子曹玺和曹玺的长子曹寅,曹寅的长子曹颙和侄儿曹,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一职。织造的职务,主要为皇帝管理制造和采办宫廷用品,但除此之外,还同时担任替皇帝搜集情报的工作,曹寅就经常向康熙密奏南方各方面的情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治安、民情等等。曹家几代人担任这一职务,表明他们跟皇帝有一种特殊亲密的关系。曹玺的妻子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康熙南巡时还在江宁织造府内接见过孙氏,称她为“吾家老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小时候曾做过康熙的伴读,以后又担任御前侍卫。曹寅在给康熙的奏折中自称“臣系包衣下贱”,说明曹家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对于皇帝来说是奴才,但对一般人来说,则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大官僚,是属于最高统治层中的成员。雍正继位后,曹家遭受冷落,曹时受斥责。雍正五年(1727)末、六年(1728)初,曹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等罪,被下旨抄家,曹被“枷号”,曹寅遗孀与小辈等家口迁回北京,靠发还的崇文门外少量房屋度日。曹家从此败落。经历这样家族变迁的曹雪芹,因此而获得对贵族之家种种黑暗与罪恶的深切体验,这便成为他创作《红楼梦》重要的生活基础。

曹寅有很好的文学修养,藏书极富,是当时一位有名的藏书家和刻书家。会作诗词,又兼作戏曲,有《楝亭诗抄》、《楝亭词抄》、《楝亭文抄》等著作。他曾奉旨主持刊刻了《全唐诗》和《佩文韵府》。他跟当时一些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如施闰章、陈维崧、尤侗、朱彝尊、洪升等都有过交往。家庭中这样的文化传统,必定使曹雪芹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化教养和艺术熏陶。他在《红楼梦》中表现出来的非凡艺术天才,是所来有自的。

胡适通过他的代表作《红楼梦考证》,对曹雪芹家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他所编订的曹氏家族世系,也只是从曹雪芹的远祖曹振彦而下,已经考出的人物关系,随着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的逐步深入,可探讨和分析的地方逐渐增多。

1992年7月,在北京东郊通县张家湾出土了一块曹雪芹墓石。据发现此墓石的当地村民李景柱讲,这块墓石是1968年被发现的,当时“文革”还在高潮期间,乡里为了平掉张家湾镇周围的荒坟,改为庄稼地,才决定把张家湾村西北的窦家坟、马家坟、曹家坟平掉。这三座大坟是相连的,面积很大,曹家坟高出地面有1米多。就是在平曹家坟的过程中发现了这块墓碑,墓碑埋在地下1米多深处。墓石正面刻“曹公讳霑墓”五字,左下端刻“壬午”两字。“午”字已残。在墓碑下面约离地面1�5米左右的深处,挖出来一具尸骨,没有棺材,是裸葬的,尸体骨架很完整,据说是一具男尸。

当时急于要平坟地,特别正是在“文革”中“破四旧”,李景柱自称没有敢多想。他读过《红楼梦》,知道曹霑就是曹雪芹,并告诉了在场的人。当时有一位一起平地的人听说曹霑就是曹雪芹,认为墓里很可能有东西,就下去墓坑里拨弄尸骨,结果一无所获。到晚上,李景柱就与他的堂弟李景泉一起把这块墓碑拉回了家里,埋在院子里。直到1992年镇里规划要发展旅游,建立“张家湾人民公园”,想把周围的古碑集中起来建碑林,因而想起了这块碑,才又把它拿了出来。由于当地没有人研究《红楼梦》,就辗转请来了红学会的会长冯其庸先生,请他来做鉴定。冯先生通过仔细观察勘定,认为这块墓石应该是属于那位文坛巨匠曹雪芹的。

墓碑约1米左右高,40多厘米宽,51厘米左右厚,墓碑质地是青石,做工很粗糙,像是一块普通的台阶石,只有粗加工,没有像一般墓石那样打磨,碑面上粗加工时用凿子凿出来的一道道斜线都还原样未动,证明是根本未打磨过,碑面上凿刻有“曹公讳霑墓”五个字,也不像一般碑文的写刻,就像是用凿子直接凿的,因为字体是笔画一样粗细、方方正正的字体,有点类似八分书,但毫无笔意,所以说可能是未经书写,直接凿刻的。总之给人以十分草率的印象。因为刻得很浅,字迹与石色一样,几乎已看不清楚,仔细看看,才可以辨认出来。

由此关于曹雪芹的家世祖籍问题,更加引发了学术界一直在进行的争论与研究。其中周汝昌、冯其庸两先生用力最勤,多年来汇集了不少有关资料进行考订。

周先生的观点,是曹雪芹上祖的籍贯是河北丰润,在学术界影响很大,虽然此说中有着一定猜测成分,与之商榷的文章也出了很多,

如南京师院中文系编的《曹雪芹年表》中说:“雪芹远祖曹世选(又作‘锡远’)祖籍河北省丰润县咸宁里,后迁居东北。”西北大学中文系的《论曹雪芹》一书也说:“曹家原籍河北丰润县,后迁居到东北铁岭卫(今辽宁铁岭县)至辽阳这一带地方。”可见这个说法确是代表了当前关于曹雪芹祖籍的较为普遍的看法。

但冯其庸先生的主张,证明当河北丰润曹家的一支迁到辽东,却已是康熙九年的事,认为曹雪芹的上祖则应该就是原籍辽阳、后迁沈阳的《五庆堂曹氏宗谱》的始祖。他的籍贯确是辽阳、沈阳,而不是河北丰润。

曹雪芹的父亲到底是谁?这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根据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的研究,曹雪芹的父亲,是由曹宣的第四子过继给曹寅为嗣子的曹。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曹雪芹是曹寅之子曹颙的遗腹子。曹颙是曹寅惟一长到成年的爱子,他也深受康熙帝的喜爱与器重,死时只有27岁。关于曹颙的这个遗腹子,在曹入继曹寅一支之后的一封奏折中,有专门的提及:

“……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恐长途劳顿,未得北上奔丧,将来倘幸尔生男,则奴才之兄嗣有在矣。……”

有人认为曹雪芹很有可能就是曹颙的这个遗腹子。但新的资料的发现又引出了曹天佑这个人,从年龄与身份地位来看,似乎他才是曹颙那个遗腹子。那么曹雪芹到底是哪支所出,就又成了疑惑与探讨争议的话题,直至如今。

总之曹雪芹是一位文化巨匠,它博学多才,对诗词、曲赋、绘画、书法等无不喜好和擅长。在《红楼梦》中,被他隐去的时代,其实应该就是他祖辈、父辈和他自己生活的时代,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正是大清帝国的鼎盛时期。

另外,同在江南主持织造与轮流担任两淮巡盐使的,还有一个苏州织造——李煦。李煦是曹寅的妻兄,是内亲,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曹寅在扬州病故后,其后事都由李煦照料,包括曹寅名下所有的亏空,都由李煦奏请补赔。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曹颙在京病故,其后事及家庭事务,也是李煦一手照料的。李煦在给康熙的奏折里说:

“奴才与曹寅父子谊属至亲,而又同事多年,敢不仰体圣主安怀之心,使其老幼区画得所。奴才谨拟曹于本月内择日将曹颙灵柩出城,暂厝祖茔之侧。事毕即奏请赴江宁任所。”

所以要了解曹雪芹家族,是离不开李煦的。

李煦的父亲李士桢,是山东都昌人,本姓姜。据杜臻撰《广东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公士桢墓志铭》说:

“公本姓姜,世居东莱之都昌。……壬午,从龙辽左,继正白旗佐领西泉李公,即以李为氏。”

又有《昌邑县志》记载:

“崇祯十五年壬午十二月,大清兵围昌邑,十六日城破。”

李士桢就是在这次城破被俘,归李西泉的。其身世略如曹雪芹的远祖曹锡远和曹振彦,所不同者,曹氏是明朝驻防辽东的军官,李氏是昌邑的百姓。两年后,甲申,明亡,李士桢就真正从龙入关了。

李煦生于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长曹寅三岁。康熙十七年(1678)他出任韶州府知府,时年24岁。后来又调浙江宁波府知府,以后又任畅春园总管。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任苏州织造,后来又任两淮巡盐御史,与曹寅轮番更替。

李煦与康熙也是有特殊关系的。一、李煦的生母文氏,也是康熙的保姆,这一点与曹寅的身份一样,而且曹寅不是生母而是嫡母孙氏作康熙的保姆,这一点来说,李煦与康熙的关系比曹寅与康熙的关系还要近上一层。康熙对曹家的孙氏很亲切,曾称孙氏“此吾家老人也”;而他对李家的文氏也是同样的亲切,李煦在《谢召见李鼎折》里说:

“蒙温旨下询及奴才,兼及奴才之母,天颜开霁,宛若家人父子。”

在《李鼎蒙允追随哨鹿谢恩折》里说:

“奴才九十三岁之老母,复蒙万岁垂慈询及,一家老幼叠受圣主天恩。”

在《生母病逝遵遗命代具谢恩折》里说:

“窃奴才生母文氏,于十一月初五日忽患内外感之症,虽病势甚重,心神甚清,吩咐奴才云:‘我蒙万岁隆恩,赏给诰封。就是历年以来,汝面圣时节,必蒙问及;即今秋孙儿热河见驾,又蒙万岁温言垂问。我是至微至贱的人,竟受万岁天高地厚恩典。’”

以上可见李煦与康熙之间的特殊亲密关系。

由于有着康熙帝对曹、李两家的背后支持,以及曹、李两家的彼此呼应,此时的曹家与李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二月初六,时任两江总督的噶礼参奏曹寅,密报康熙说,曹寅和李煦亏欠两淮盐课银三百万两,请求公开弹劾他。康熙把曹寅看成是“家人”,噶礼要求公开弹劾,康熙当然不会批准。但事关重大,康熙不得不私下谆谆告诫曹寅和他的大舅子李煦,必须设法补上亏空。

曹寅面对茫茫债海,已经无法弥补,也没有能力挽回局面。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一病不起,死在扬州。李煦奏折上说:弥留之际,核算出亏空库银23万两,而且曹寅已经没有资产可以补上。

曹寅死后,康熙为保全曹家的家产免遭搬迁的损毁,特命曹寅之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两年后曹颙病故,康熙又亲自主持将曹寅的四侄曹过继过来,接任了江宁织造的职务。同时康熙又让曹寅的大舅子苏州织造李煦代管两淮盐差一年,用所得的银子补齐曹寅生前的亏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又查出曹寅生前亏空织造库银三十七万三千两。

康熙只好再次做安排,让两淮盐政李陈常和李煦代为补还。到了康熙五十六年,才总算把这笔账补上。

康熙照顾曹家,是看在曹玺和曹寅的情分,到了曹这一辈,就疏远、淡漠了许多。康熙曾经明确地对曹说:“念尔父出力年久,故特恩至此。”康熙六十一年,因李煦、曹拖欠卖人参的银两,内务府奏请康熙,严令李煦、曹将拖欠的银两必须在年底之前交清,否则就严加惩处,康熙当即就批准了。显然,这与康熙以前对曹寅的态度,已是截然不同了。

雍正上台以后,接连颁布谕旨,开始在全国上下大张旗鼓地清查钱粮,追补亏空。他一再表示,我不能再像父皇那样宽容了,凡亏空钱粮的官员,一经揭发,立刻革职。

仅雍正元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十人,与曹家既是亲戚又患难与共的苏州织造李煦,也因亏空获罪,被革职抄家。

但一开始雍正并没有把曹家与李煦一起治罪,而是允许他将亏空分三年还完。曹自身的亏空尚未补完,又增加了曹寅遗留的亏空,只好多方求人托人。雍正为防止有人吓唬敲诈曹,特地在曹的请安折上写了严词批语:乱跑门路,交结他人,只能拖累自己,瞎费心思力气买祸受;主意要拿定,安分守己,不要乱来,否则坏朕名声,就要重重处分,怡亲王也救不了你!

雍正皇帝的这个朱批特谕表明,虽然他对曹“乱跑门路”是十分不满的,但是雍正对曹的好意体恤、亲密关怀还是读得出来的。

雍正四年(1726),曹负责操办的缎匹衣料质量“粗糙轻薄”,受到赔偿并罚掉一年俸禄的处分。不久,雍正穿的石青缎褂褪色,经查又是江宁织造的产品,结果又罚掉曹一年的俸禄。曹一次又一次地失职,导致了雍正对他越来越不满和失望。

雍正并没有就此将曹问罪,决定将他召回北京当面考察和训诫。雍正五年五月传旨,命苏州织造高斌不必回京,他所督运的缎匹由曹送来。不料曹在督运织造缎匹的途中,又在山东长清县等处勒索费用,骚扰驿站,终于招致雍正“龙颜大怒”。十二月初四,雍正下令将曹等交由内务府和吏部严审。

在曹被撤职受审的时候,雍正又得知曹转移财物,企图隐蔽,于是新罪旧账一齐算,雍正五年《内务府满文上传档》记载:十二月二十四日传旨查封曹家产。他命令江南总督范时绎,将曹家中财物封存看守,并将重要家人立即捉拿。

范时绎接到谕旨,立即将曹的管家数人拿下,关押审讯,所有房产财物一并查清,造册封存。第二年二月,新上任的江宁织造隋赫德将曹江南家产人口查明接收,曹在京城的家产人口,也由内务府全部查封。六月,骚扰山东驿站案审结,判曹赔银四百四十三两二钱,由内务府负责催讨,并将曹戴上木枷示众。

雍正六年初夏,曹雪芹随同祖母、母亲等全家老少,由南京回到北京,住在崇文门外曹家旧宅,开始了穷困潦倒的悲凉生活。这一年,曹雪芹刚18岁。

回答3:

祖籍辽宁辽阳.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1724~1764),名霑,号雪芹、芹圃、芹溪、梦阮。

他的祖上明末前居住在今辽宁铁岭西南郊腰堡大汛河村一带。在努尔哈赤的后金兵掠地时,曹雪芹的远祖曹锡远被后金的军队俘虏,给多尔衮当家奴,属正白旗包衣(“包衣”即满语“家奴”一词译音“包衣阿哈”的简称)。清朝建立以后,设立“内务府”,负责为皇帝管理财产、饮食、器用等各种生活琐事和宫廷杂物,曹家成为“内务府”的成员。曹锡远的儿子曹振彦因建立军功,官至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法道。从曹振彦的儿子曹玺和曹玺的长子曹寅,曹寅的长子曹颙和侄儿曹,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一职。织造的职务,主要为皇帝管理制造和采办宫廷用品,但除此之外,还同时担任替皇帝搜集情报的工作,曹寅就经常向康熙密奏南方各方面的情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治安、民情等等。曹家几代人担任这一职务,表明他们跟皇帝有一种特殊亲密的关系。曹玺的妻子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康熙南巡时还在江宁织造府内接见过孙氏,称她为“吾家老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小时候曾做过康熙的伴读,以后又担任御前侍卫。曹寅在给康熙的奏折中自称“臣系包衣下贱”,说明曹家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对于皇帝来说是奴才,但对一般人来说,则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大官僚,是属于最高统治层中的成员。雍正继位后,曹家遭受冷落,曹时受斥责。雍正五年(1727)末、六年(1728)初,曹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等罪,被下旨抄家,曹被“枷号”,曹寅遗孀与小辈等家口迁回北京,靠发还的崇文门外少量房屋度日。曹家从此败落

回答4:

红楼梦里的方言很多,我已经发现了下列方言存在其中:北京,南京,四川,江西等等

回答5:

嗯,曹雪芹是河北丰润的,是我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