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与桂枝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024-11-26 12:23:5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 桂枝与麻黄虽都能发汗,但麻黄辛苦开泄,能开腠理而透毛窍,发汗作用较强,且能宣肺平喘、利尿退肿;桂枝辛甘温熙,主要功能是温通经脉,能通达阳气而解表,发汗的作用较为缓弱。故治风寒表症,风寒无汗,常与麻黄配伍,以增强它发汗的作用;而治风寒表症、自汗恶风则不用麻黄,多配芍药同用,以协调营卫、发表寒。 2. 桂枝性温助热,如应用不当则有伤阴、动血之虞,故在温热病、阴虚火旺及出血症时,不宜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麻黄

  [来源]
  麻黄科(Ephedraceae)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 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unge、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d et C.A.Mey.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草质茎,晒干。

  [产地分布]
  主产于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等省区。

  [药材特征]
  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有的带少量质茎。表面淡绿至黄绿色,有细的纵棱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鳞叶2,稀3,锐三角形,长3~4mm,先端反曲,基部常连合成筒状。质较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微苦涩。
  木贼麻黄:小枝多分枝,直径1~1.5mm,棱线13~14条;节间长1~3cm;膜质鳞叶2,稀3,上部约四分之一分离,呈短三角形,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至棕黑色。
  中麻黄:小枝多分枝,直径1.5~3mm,棱线18~28条,节间长2~6cm;膜质鳞叶3,稀2,长2~3mm,上部约三分之一分离,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主要化学成分]
  草麻黄:含生物碱1.315%,主要为左旋麻黄碱(L-Ephedrine, C10H15ON),占生物碱总量的80~85%。其次为右旋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 C10H15ON)。尚含微量左旋甲基麻黄碱(L-N-Methyl-ephedrine)、右旋甲基麻黄碱(D-N-Methyl- Pseudoephedrine)、左旋去甲基麻黄碱(L-Nor-ephedine)、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D-Nor-Pseudoephedrine)等;还含挥发性的苄甲胺(Benzyl-methylamine)、儿茶酚、鞣质以及少量挥发油,油中含L-a-萜品醇(L-a-Terpined)。此外,尚分离出2种平喘有效成分,即2,3,5,6-四甲基吡嗪(2,3,5,6-Tetramethylpyrazine)和L-a-萜品稀醇(L-a-Terpineol)。前者还有降压、扩张血管作用。
  木贼麻黄:含生物碱量最高,约1.02~3.33%,其中麻黄碱占55~75%,右旋伪麻黄碱占25~45%。尚含甲基麻黄碱等。
  中麻黄:生物碱含量最低,约0.25~0.89%。

  [功效主治]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炙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2~9g

  海关编码有:
  麻黄提取物 29394900
  麻黄提取物制剂 30049090

  药物名称: 桂枝
  药物别名: 玉桂、牡桂、菌桂、筒桂
  英文名称: guizhi
  说 明: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用作用: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1.用于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如治风寒表实无汗者,常配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若治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

  2.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常与枳实、 白同用,如枳实白桂枝汤;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每与白芍、饴糖同用,如小建中汤;若血寒瘀阻,经闭腹痛,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若风寒湿痹,肩臂 疼痛,可与附子同用,如桂枝附子汤。

  3.用于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助阳化气,以行水湿痰饮之邪。如脾阳不运,痰饮眩悸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猪苓、泽 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4.用于心悸。本品辛甘性温,能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阳不振,不能直通血脉,见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党参、麦冬同用,如炙甘草汤。此外,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注意事项: 本品辛温助热,容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 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