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语言是戏剧的基础, 无论是说明剧情、过场连接, 还是展示冲突、刻画人物, 都离不开戏剧语言.理解戏剧语言在剧作中的作用, 对把握全剧至关重要.
第一, 明确戏剧语言的特性.
1.动作性.戏剧是一种动作艺术, 戏剧动作主要体现在剧中人物发自内心的语言上, 所以剧本台词必须体现出强烈的动作性.《雷雨》第二幕中, 周朴园与侍萍的对话就极富动作性.周朴园不知面前的女人就是30 年前被他遗弃的侍萍, 在侍萍叙述悲惨身世过程中, 他四次发问: ”你--你贵姓?””你姓什么?””你是谁?””哦, 你, 你, 你是—”从随便敷衍到惊惧, 最后终於不得不当面承认, 鲜明地展示了他渐趋紧张的内心动作.戏曲中一些优美的唱词也极富动作性, 如《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开头一段唱词, 从眼神的顾盼来说就有鲜明的动作性: ”碧云天”, 是高而远; ”黄花地”, 是低而阔;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是自右到左; ”晓来谁染霜林醉”, 是遥遥相问; ”总是离人泪”, 则以凝视的目光对之.这些都极有层次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变化.《牡丹亭》中的许多唱词也很有动作性, 如”惊梦”中的一段: ”停半晌, 整花钿, 没揣菱花, 偷人半面, 施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她先是沉思, 继而整理饰物, 接着侧身斜视, 惊讶地发现自己被镜子偷映进去, 然后徐步香闺.这段唱词包含了许多漂亮的表演动作: 转身、抖袖、碎步、凝神等.
2.个性化.戏剧语言要符合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地位、情趣, 要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茶馆》中, 唐铁嘴一上场第一句话就是: ”王掌柜, 捧捧唐铁嘴吧! 送给我碗茶喝, 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 手相奉送, 不取分文! ”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一个油滑而又可怜的江湖相士的嘴脸.
3.形象化.形象的语言易上口, 内涵深, 也充满着生活气息.《茶馆》第一幕中, 常四爷斥责在兵营当差的二德子只会欺压自己人时说: ”要抖威风, 跟洋人干去, 洋人利害! 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 尊家吃着官饷, 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极形象地表现了二德子的品性.
4.哲理性.戏剧语言必须给人启迪, 发人深省, 必须精辟, 有一定思想深度.如《茶馆》第三幕中, 常四爷说: ”我爱我们的国家啊, 可是谁爱我们呢?”这话是很有哲理性的.《窦娥冤》第三折中, 窦娥对天地的控诉, 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也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二, 要抓住戏曲语言的特点.
戏曲语言与话剧语言在主要方面是一致的, 但在形式上有很大不同.戏曲语言的特点主要有三:
1.宾白.宾白可分韵白、口白、方音白三种.韵白是一种朗诵式念白, 要按一定音韵咬字发音, 多用於有身份、有才学、举止端庄的人, 包括引子、定场诗、定场白、下场诗等.口白是一种近口语的念白, 多用於丑角和身份低微的平民百姓.方音即用乡土音读白.宾白是叙事的手段, 比如《窦娥冤》中主要事件, 赛卢医赚蔡婆、张驴儿父子救蔡婆、张驴儿向赛卢医讨药、下毒、张驴儿老父喝错汤药、审问、雪冤等, 全是在宾白中完成的.宾白还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 莺莺把千言万语铸为一句: ”张生! 此行得官不得官, 疾便回来! ”表现出莺莺的痛楚、担忧、爱恋、矜持等复杂感情.张生於百般无奈之际, 又不甘示弱, 只好口出狂言: ”小生这一去, 自夺一个状元.”表现出他既爱好面子又无计可施的书生气, 足见其憨直可笑.
2.曲词.曲词即戏曲的唱词, 古称曲文.从宋代南戏形成以来, 逐渐分为本色 (如《窦娥冤》) 、典雅 (如《西厢记》) 两种.曲词的语言被称之为”沉思的语言”, 常用以揭示特定的内心世界.曲词讲究情境, 有时情景交融, 景是人物眼中之景, 情则寓於景中.《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则以情语为主.情境中, 或以乐景写悲, 如《牡丹亭》”惊梦”, 用景色陆离、春光缭乱的乐景写杜丽娘心中之郁闷; 或以哀写乐, 如《西厢记》”闹斋”, 用哀婉气氛写出极乐之情.曲词有时直接抒发人物的内心感情, 如《窦娥冤》三折中, 窦娥被斩前的一段唱, 唱词连用了四个”念窦娥”, 这里有含冤负屈的诉说, 有对自身苦难和往昔生活的回顾, 声泪俱下, 既表现了窦娥对人生的眷恋, 也是对婆婆的哀怜和安慰.
3.曲白相生.曲、白之间的关系是极为为密切的, 不可把它们截然公开.曲生白, 白生曲, 二者浑然一体.例如《牡丹亭》”惊梦”中, 杜丽娘上场时的一句宾白是: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由此唤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一段绮丽唱词, 曲词中”原来”是由上句宾白”怎知”来的.接着曲又生白: ”恁般景致, 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这疑诧和不满, 又生出下面她对自然风光向往的曲词: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