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力。国力是否充裕,是两国战争的一个极大因素。蜀、魏二国在国力方面有著很大的差距。魏坐拥当时中国的三分之二,综合国力比蜀、吴两国相加还要厉害。就是这份差距,使魏延提出的计策根本不适用。国力包含很多种因素,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就是这些因素,表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1,人力。人力包括两种,一方面是人口。在冷兵器时代,肉搏的前线和後方都需要大量的人。五千兵马对於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国来说可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蜀国的人口只有可怜的一百万左右,国中军队只有十万。五千精兵是十万的二十分之一,是蜀国部队的一个不少的组成部分。加上魏延手下的五千精兵是蜀国数一数二的部队,因此那五千精兵对於蜀国就更加重要。另一方面是人才,人口众多是多出人才的一个基础,教育水平是人才的另一个基础。经过两汉数百年的稳定发展後,魏国所占的中国三分之二的面积不仅不是老少边穷,而且大多是汉帝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富庶发达地区。魏国人力之强,蜀、吴地区如何可比?就当时而言,蜀国人才最为缺乏。而魏延是蜀国当时最出色的将军之一,决不能轻易失去。由於子午谷之计充满著危险,所以蜀国绝对不值得冒著失去五千精兵与魏延这麼大的危险去进行子午谷之计。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计策绝对是正确的。
2,物力。当时的中原地带正值开发的盛年时期,并非现在的黄土高坡。地域广袤的平原不但物产丰富,粮草充足,出的马好,而且地矿资源的开发也正当其时。草船借箭虽是虚构,但以魏的资源,真送你十万之雕翎箭也不过九牛一毛罢了。蜀虽号称天府之土,却小得可怜,仅仅一个成都平原是粮食基地,粮草远不足应付长线征伐。现在风景如画的西南在那时不过是穷山恶水而已,树木倒不少,矿产的探测和开发却还在启蒙阶段,完全不能与魏相比。诸葛亮北伐常常会出现粮草缺乏、运输艰难这个问题。加上,蜀中不产良马,蜀马只是些矮小的马匹,难以在关中平原上与魏国骑兵抗衡。蜀国没有强大的骑兵部队,在关中平原上就缺乏了机动力,恐怕会被魏国骑兵牵制。加上养马经费并非要进行北伐的蜀国所能承担的。所以,蜀国不能眼宽肚窄地去进行大规模的入侵,而需要逐步进发。因为如果发生大规模而长久的战事,蜀国的国力绝对不能应付。假设兵出子午古奇袭成功,而蜀军又成功占领了长安一带,魏国绝不会坐视不理,必定倾起大半国之军力与蜀汉决一雌雄,因为长安算是曹魏的西北基地。就算蜀汉士兵素质都优於曹魏,但魏军兵力却数倍於蜀汉。对於当时国力不足、补给不继的蜀国,若以寡敌众必定形势不利。以蜀汉的兵力只能扰敌而无法对抗魏国全国兵力。诸葛亮的谨慎是正确的,如采用魏延之险计,万一有半点闪失,那所带给蜀国的是不可挽回的惨局。
3, 关中能带来的国力。很多人说,占领关中就能为蜀国国力提供很大的帮助。但是经过董卓之乱、马超叛乱之後,关中已难复昔日光彩,能给蜀国的帮助极少。既然占领关中也不能为蜀国的国力带来多少生气,倒不如占领西凉,以免冒险。
国力部分总结:由於蜀国国力不足,根本不适合进行像子午谷之计这样的冒险。所以诸葛亮不应该采用魏延的险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