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孩老拿别人东西,怎么跟家长沟通

2024-12-29 23:04:1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儿童心理学研究分析,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两种心理因素引起:一是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充满好奇心,而且很想马上获得。在这种私有欲的引领下,他便悄悄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另一原因是孩子有一种异乎成人的冒险心理,他们心想,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是多刺激和神秘呀。可见,孩子刚开始偷拿别人的东西,主要是在外界诱因的驱使下,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如果家长不给予正确的引导,就会逐渐演变成偷窃行为。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有顺手牵羊的行为时,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1、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概念 年幼的孩子活动范围只限于家庭,从记事起他就发现,爸爸妈妈可以随便拿他的东西,孩子也可以拿大人们的东西。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他开始上幼儿园了,接触的人和事越来越多,看到别的小朋友玩具很好看或很好玩时,就想拿过来玩一玩,甚至塞进书包带回家玩,把玩具占为己有。这是由于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头脑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的概念,但对“你的”、“他的”概念又比较模糊,所以,对一切他们有兴趣的东西,都认为是自己的。 当孩子缺乏物品所有权概念时,就要积极帮助形成物品所有权概念。即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他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才能使用。在家中也要建立这种所有权的意识。将孩子的东西与成人的东西区分开,孩子在需要使用家长的东西时,必须征求家长的同意。家长也要在使用孩子的物品时,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的衣柜和玩具要和家长的分开。还可经常提出"这东西是谁的?"等问题来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的概念。 2、对孩子的需要应适度满足 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的需要往往满足过度,容易造成孩子一种思维习惯:我想要就能有,我想要就得有。孩子的需要如果不能满足,就会出现“强占”或“私拿”,这是孩子思维的一个误区。因此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不能一味地全部满足,有些要求可以让孩子通过努力去实现。 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不允许孩子随意获得他并不太需要的东西,这本来是正常的。但如果家长既不给他提供,又不作解释,就会使孩子感到失望。很可能导致他产生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作为己有的不良行为,说起来,这实在还是一种对家教过严的“报复”行为。 3、让孩子乐于与家长交流 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对于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

回答2:

1.应该避开孩子,避免伤害孩子自尊,因为孩子这种行为是无恶意的。
2.和家长沟通时应该注意语气和态度。要给家长出主意。
3.可以和家长说明具体情况比如那一次孩子别拿别人东西在老师的教导下归还了别人,告诉家长用鼓励的办法教孩子下次拿别人东西要事先打招呼。
总之一定要是以改变、鼓励孩子为目的

回答3:

原因1:孩子分不清该与不该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讲,哪些东西是幼儿园的、你的、我的,不能拿的,这些很难分清。孩子不懂在幼儿园里可以随便的玩玩具但是却不能带走自己喜欢的一块积木;可以拿走书店里的宣传册但是却不能拿走书。孩子才四五岁,没有走出自我中心的圈子,还不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因此,是孩子喜欢的,他就想拥有,这是人最真实的心态。

对策:父母可以用形象的比较方法来教孩子分清该与不该,比如让孩纸想一想,如果自己心爱的玩具被其他人拿走了,自己也会很伤心的,让孩子明白不能不经过别人同意拿走别人东西,把东西还回去才是正确的做法。

原因2:孩子需要物质的满足

孩子都有强烈的占有欲望,尤其是在幼儿时期,他们对没见过、没吃过、没玩过的东西都很好奇,然后就想得到。孩子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拒物质满足的欲望,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事不对的,就会把被发现和不安的忧虑都抛到脑后了,然后还会自己想象是小朋友送的或是自己的玩具放在那里和小朋友交换的。

对策: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思想、烦恼和愿望,然后以交换的方式满足孩子的心愿,比如让孩子帮忙擦桌子就去买喜欢的玩具。当孩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