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司马懿,诸葛亮会统一天下吗?

2024-12-24 23:04:2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没机会!蜀国灭亡不是某个人可以改变的!

蜀国灭亡的内因

哲学上讲,物质发生变化,首先是质变,然后才是量变。而质变又缘于事物内部诸因素的长期相互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蜀国的灭亡,首先是其内部政治、军事等诸因素恶性循环发展的结果。
一、三大军事惨败使蜀国大伤元气
众所周知,在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登上汉中王的宝座时,蜀国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东西两川,民安国富,田禾大成”,(1)且又拥有荆州这个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镇守荆州的关羽刚愎自用,爱好虚名,目空一切,“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2)完全忘记了诸葛亮要他铭刻在心的“东和东吴,北拒曹操”(3)的战略方针,以致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无疑给蜀国一个沉重的打击。“尔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4)这句话虽然出自反将孟达之口,但也足以说明当时蜀国惨败之状况。可以说,荆州的失守,关羽的败北,让蜀国大伤元气,如患重病,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到当初的强盛局面。按理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一次战败,损兵折将,失地丢城,并不能直接威胁到一个国家的生存,只要不重蹈覆辙,还是完全有可能再恢复过来的。然而,对于蜀国来说,事情却偏偏不是这样!荆州失守、关羽父子被害,成了其命运恶性循环的开端。为了一雪荆州被夺之耻,一报关羽父子被害之仇,刘备拒听群臣苦谏,在“章武元年秋八月,起大军至夔关,驾屯白帝城”,(5)挑起了违反隆中决策的吴蜀夷陵之战。可是,这次大规模的战争,却又以蜀国的惨败而告终。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余里,让蜀国70多万大军灰飞烟灭,刘备也因羞愤致疾,不久病逝。不言而喻,这次军事上的惨败,大大削弱了蜀国的国力,让蜀国从此病入膏盲,为它的灭亡奠定了基础。难怪诸葛亮在得知刘备连营七百余里必将兵败时,仰天长叹:“汉朝气数休矣!”(6)
本就国力薄弱的蜀国,在遭受荆州、夷陵两次军事惨败之后,在诸葛亮的经心治疗下,对内约束百官、修明法制、齐和人心;对外派遣使者,与东吴释怨归好,迅速瓦解魏、吴联盟,减轻了来自境外的威胁,又经“五月渡沪,深入不毛”,(7)七擒孟获,平定南方,使蜀国又曾一度呈现出相对繁荣的景象。“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又幸连年大熟,老幼鼓腹讴歌,凡遇差徭,争先早办。因此,军需器械应用之物,无不完备;米满仓傲,财盈府库。”(8)可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托骨之重,诸葛亮开始了他的北伐之战。第一次北伐,声势十分浩大。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不战而叛魏归蜀,一时之间,关中震动,慌得魏明帝亲临长安督战。但是,在即将乘胜前进时,诸葛亮却错用了“言过其实,不可大用”(9)的马谡。结果,被魏军杀得几乎全军覆没,并失去了北伐进军的咽喉要道——街亭,迫使蜀军不得不退回汉中。与其说,荆州失守、夷陵战败让蜀国大伤元气的话,那么,街亭之失对于国力刚有所恢复的蜀国来说则是致命的一击,它让诸葛亮苦心经营的一点成绩瞬间化为乌有。诸葛亮在得知街亭失守的消息后曾跌足长叹:“大事去矣!”(10)因为,他知道,这对国力贫弱的蜀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可以说,街亭之战奏响了蜀国灭亡的哀乐!
二、穷兵犊黩武使本就弱小的蜀国国力耗尽
失去荆州以后,蜀国的面积大大缩小,仅相当于魏国的五分之一、吴国的二分之一,人口也只有魏国人口的八分之一、吴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由于重大军事行动的惨败,人力、物力损失惨重。所以,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1)面对这种“危急存亡”的局面,诸葛亮认为,蜀国不能像魏、吴两国那样把守关隘,固守基业,把重点放在积蓄力量上,以待天下形势改变,从中取利。因为,弱小的蜀国“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12)于是,哪怕是在街亭失守之后,诸葛亮仍然坚持不懈地北伐,而在其死后,继其大任的姜维依然如此。这样以来,他们就把蜀国拖人了战争的苦海。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他们非但没有取得尺寸之功,反而让蜀国的人力和物力在战争中一点一点地消耗殆尽。“经其野,民有菜色”,(13)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连年征战对蜀国国力的损耗。尽管在北伐的间隙,诸葛亮也曾采用兵员轮换制和屯田制,“积草屯粮,存讲阵论武,整治军器,存恤将士”,(14)但那毕竟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每次征战在人力、物力上的损耗,反过来又影响和削弱着下一次征战的战斗力,乃至战争的结果。这样,恶性循环,直至国力耗尽。

如果,在街亭战败之后,诸葛亮停止北伐,按照内修政理的方针,让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广泛屯田,发展生产,那么,蜀国或许还能够重新兴旺发达起来,至少不会那么快就走向灭亡。因为,此前刘璋掌管西川大权时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刘璋暗弱无能,但由于西川远离战争,再加之“路有锦江之险,地连剑阁之雄。回还二百八程,纵横三万余里……田肥地茂,岁无水旱之忧”,(15)所以,“汉川之民户出十万作众,财富粮足,四面险固”,(16)没有一点衰亡的迹像。若不是刘璋自引刘备入川,相信西川依然会自成一国,不为它国所灭。因此,笔者认为,蜀国灭亡的原因,与其连年征战,穷兵犊武,把国力耗尽不无关系。
三、不用“人谋”和“人谋”上的失策为蜀国的灭亡增添了变数
上面已经说过,重大军事上的惨败和穷兵黩武是蜀国灭亡的重要原因。然而,造成军事惨败和穷兵黩武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蜀国政治集团和主要将帅不用“人谋”和“人谋”的失策。
这里先简要谈一下“人谋”。在整个《三国演义》中,甚至可以说,在历朝历代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中,“人谋”总是起着无法形容、无法估计的作用。“伏龙、风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17)“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18)由此可见“人谋”的重要性。而“人谋”又恰好渗透于蜀国的每一个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左右着它的成败,也为蜀国的灭亡增添了变数。细读《三国演义》可以看出,荆州的失守、夷陵的惨败、街亭的战败,以及此后的连年北伐、耗尽国力,无不与主帅不用“人谋”和“人谋”的失策有着重要的关系。

先说荆州失守,与关羽的无谋,至少说没用“人谋”不无关系。如:在关羽得了襄阳之后,随军司马王甫曾谏他,让为人忠诚廉直的前军都督粮料官赵累代替平生多忌而好利的潘浚来总督荆州,可是关羽没有听劝,结果潘浚总督不力丢失荆州,以致关羽事后悔恨地对王甫说:“悔不听足下之言,今曰果有此事!”(19)当然,荆州失守,与刘备、诸葛亮的没用“人谋”有着直接的关系。就关羽的为人、能力、智谋来说,让他独挡一面、镇守军事重地——荆州,是不十分明智的,至少应派一位能对他施加影响的智谋之士加以辅佐。然而,刘备、诸葛亮却没有想到这一点,他们太过于相信关羽的能力。直到从荆州来报说,东吴向关羽求婚被关羽拒绝时,诸葛亮才顿悟:“荆州危矣!”(20)正要让人替回关羽时,却已传来荆州失守的消息。可以说,任用关羽镇守荆州,是刘备、诸葛亮在“人谋”上的失策。
在荆州失守之后,刘备在“人谋”上可以说是一错再错。当“关公夜走临沮,为吴将所获,义不屈节,父子归神”(21)的噩耗传来时,“玄德听罢,大叫一声,昏绝于地”,(22)从此便义气用事,乱了方寸,不用“人谋”了。如果,在荆州失守之后,刘备能听信诸葛亮、赵云等人“先公仇而后私仇,以天下为重”(23)的良苦劝告,不去伐吴,或者去伐而后接受孙权“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24)的求和条件,退兵继续坚持“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那么,蜀国也不致于遭受夷陵之惨败。
不用“人谋”或在“人谋”上的失策,在刘备死后依然时常出现。蜀国初次北伐时,作为一生行事谨慎的诸葛亮,拒听大将魏延“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曰,可到长安。夏侯茂若知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25)的行军建议,从而错失良机,虽屡次北伐,皆无功而返。不仅如此,他还错用马谡而失街亭,知黄皓奸佞而留后患,明知北伐逆天时不可违而违之,等等。这些不用“人谋”或“人谋”上的失策,为蜀国的灭亡增添了许多变数。
四、人才的匮乏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古往今来,无论治理国家还是战场撕杀,无不需要人才。没有治国安邦、竭力相辅的良臣,国家恐难以兴旺;没有万夫不挡、能征善战的勇将,战场恐难以取胜。因此,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基于此,笔者认为,蜀国的灭亡与其人才的匮乏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在魏、蜀、吴三国申,蜀国的人才是最少的。在刘备未死之前,武不过关、张、赵、马、黄,文不过诸葛亮、庞统和法正,而庞统和法正并没建立什么功业就已去世。待到刘备死后,北伐中原时,“五虎上将”仅有赵云一人,且己年老。因此,诸葛亮在北伐用兵上,时常感到捉襟见肘,无人可用。正如他在《后出师表》中所表奏的那样:“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臣自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伤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散骑武骑一千余人”,(26)而且这些仅有的一些人才“皆数十年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27)并己随着连年征战而死去,直至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窘况。
然而,造成蜀国人才匮乏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等蜀国政治集团不注重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在整部《三国演义》中,蜀国对人才的培养几乎只字未提。尽管诸葛亮在收姜维时声称自己“自出茅庐以来,遍寻贤者”,(28)但是,由于蜀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老百姓哪里会有休养生息的时候,政府开办学校培养人才根本不太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无疑就会造成人才的匮乏。另外,不敢大胆提拔使用人才,也是蜀国缺乏人才的一个原因。在街亭失守之后,由于担心其他人不像自己那样尽心尽力,所以,“事无俱细,咸决于亮”,(29)军中凡是二十以上的处罚都由诸葛亮亲自审批。这样以来,就让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不能干事,自然也就不能在干事的过程中发现人才,锻炼人才,从而提拔使用人才。
缺乏人才,没人才可用,何谈治理国政,何谈战无不胜?假如在街亭之战中,有庞统、法正那样的智谋之士亲临战场指挥,有关羽、张飞那样的猛将领兵拒敌,蜀国焉能战败?假如“五虎上将”不死,在北伐中诸葛亮又岂能因蜀中无人可敌魏将张合而去设计杀之!因此,蜀国人才匮乏、后继无人是其灭亡的又一原因。
五、后主刘禅的昏庸无能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刘备虽然有夷陵之败的历史,有“人谋”上的失策,有义气用事的教训,但作为“世之枭雄”,他有恢复汉室的雄心壮志,有招揽人才的本领,有识人善任、广纳雅言的胸怀。所以,刘备在世之曰,蜀国兵精粮足、国旺民富。可是,刘备死后,其子刘禅却百无能事。当得知魏国起五路大军攻打蜀国时,他惊惶失措,不知该如何是好,直到亲临相府拜见诸葛亮后,才气定神闲。虽然刘备临终遗诏与他,要他“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30)但他还是不如刘备那样信任诸葛亮。在诸葛亮第三次兵出祁山时,他听信谣言,下诏招回诸葛亮,让诸葛亮功败垂成,就是最好的例子。由于他不理朝政,诸葛亮在前方打仗总有后顾之忧。既操劳军事又操劳国事,即使是铁人又岂能长久!
在诸葛亮死后,整曰只“溺于酒色,信任中贵黄皓,不理国事,只图欢乐”,(31)连诸葛亮尚不太信任的刘禅,又岂能信任“继武侯之事、任大职重”(32)的姜维。姜维虽九次北伐,却无寸功,最后为避杀身之祸,又不得不到沓中屯田。在这种情况下,“贤人渐退,小人曰进”,(33)“入其朝,不闻直言”。(34)直到魏国发兵来伐,他仍无半点忧国忧民之心。非但不急招姜维等出兵拒敌,反而听信一巫师之言坐以待毙;那边姜维仍在与敌人激战,扼守要道,这边他已出城纳降。有如此昏庸无能的帝王,蜀国岂能不灭亡!正如司马昭所言:“虽使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35)
蜀国灭亡的外因

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诸因素发展变化国力削弱的结果。但是,任何事情的发展变化又无不与其外部环境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在笔者看来,蜀国灭亡的外因无非是孙、刘联盟的有名无实和魏国实力的雄厚。
一、孙、刘联盟的有名无实让蜀国孤立无援
如果说蜀国没有外援,那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三国演义》中,孙、刘联盟一直维持到蜀国灭亡。那么,为什么还要说蜀国孤立无援呢?因为,孙、刘联盟是建立在以维护各自利益基础上的,一旦无损自身利益,或者与自身利益不大,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从而使这种联盟失去了它的真实性。
《三国演义》中写道,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荆州,想一举消灭刘备、孙权,统一江南。刘备兵败当阳,退守夏口,只仰仗刘表之子刘琦的一点兵力,可以说,形势十分危急。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就建议刘备联吴抗曹。此时的孙权,鉴于曹操势大,在鲁肃等人的劝说下,也想联合刘备,抵抗曹操。于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两家就建立了联盟。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两家之间没有利害冲突。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建议刘备先取荆州作为立足之地,然后取西川建立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继而再统一中原。所以,刘备的第一个军事目标就是先拿下荆州。而东吴孙权也对荆襄虎视眈眈,早就想据为己有。于是,荆州就成了两家矛盾冲突的焦点。只不过,在赤壁战前,这个矛盾冲突被与曹操的矛盾冲突所取代,暂时搁置在一边。“赤壁大战之后,北方战事趋缓,孙、刘两家开始为荆州不断扯皮。鲁肃一讨荆州,刘备推之于刘琦;二讨荆州,刘备又推之于借;三讨荆州,刘备痛哭,鲁肃又空手而回。”(36)虽然如此,只因鲁肃和诸葛亮都清楚,荆州是孙、刘联盟的基础,失去这个基础,孙、刘联盟就会荡然无存。因此,在鲁肃和诸葛亮两人的努力下,两家并没有因此而交恶,也就是说,虽各怀戒心,孙、刘联盟并没破裂。但它的真实性己不复存在。
《中庸》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孙、刘联盟的建立主要归功于鲁肃和诸葛亮,在鲁肃病死,诸葛亮又离开荆州后,终于出现了“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的局面。关羽和陆逊都不懂荆州之于孙、刘联盟的重要性,他们便以关羽被杀、荆州失守为代价,撕裂了孙、刘联盟,揭掉了孙、刘联盟虚伪的面纱。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外交策略也被彻底破坏。
此后,尽管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孙、刘联盟得以恢复,但是彼此之间的合作再也难以回到当初。诸葛亮几次出兵北伐,约吴国共同伐魏,吴国皆从自身利益来考虑不欲出兵,即使碍于两家联盟之面出兵,也是不尽力攻打,以致于蜀国北伐,基本上是单兵作战。比如:东吴黄龙元年,后主刘禅依诸葛亮之言,“令太尉陈震,将名马、玉带、金珠、宝贝,入吴作贺”,(37)并求孙权“遣陆逊兴师伐魏”。(38)可是,陆逊却说:“此乃孔明惧司马懿之谋也,既与同盟,不得不从。今却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应。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虚取中原也。”(39)由此可见东吴结盟的真实目的,以及孙、刘之间的诚信度。正如司马懿所言:“孔明尝思报夷陵之仇,非不欲吞吴也,只恐中原乘虚攻彼,故暂与东吴结盟。陆逊亦知其意,故假作兴兵之势以应之,实是坐观成败耳。”(40)这种联盟,有名无实,让魏国只防蜀而不防吴,从而增加了诸葛亮北伐的难度,减少了成功的几率。假如,孙、刘联盟牢不可破、固若金汤,同时出兵伐魏,并力攻曹,司马懿哪怕有天大的本领,恐怕也难以首尾相顾。所以说,孙、刘联盟的不实,成了蜀国灭亡的外部因素。
二、魏国的强大也是蜀国灭亡的原因
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的综合实力最为雄厚,其疆域广阔,人口众多。据史料显示,其国土面积最大,占据中原,拥有司、豫、究、青、徐、凉、雍、翼、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戊己校尉守护西域;幽州的边境达到辽东;南部诸州基本上是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连。其人口最多,是蜀国的8倍,拥有66万余户,440余万人。在占有国土面积和人口优势的情况下,在经济上,魏国从曹操时便开始采用屯田制,大力发展经济,以充实府库,保证了战时物资的充足。在军事上,魏国拥有雄兵百万、战将千员,虽屡屡遭受蜀、吴两国的侵扰,但它的根本战略还是“分命大将据守险要,养精蓄锐”,(41)以期吴、蜀两国自相残害,从中取利,从而在军事上保存了实力。在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上,魏国先后发布“唯才是举令”,选拔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比如曹操“兴设学校,延礼文士”,(42)重用那些骂过他的人。政治、军事、经济、人才等方面的得力措施,让魏国雄据北方,坐扼中原,幅员辽阔,民富国强,人才辈出,十分兴旺发达,从而为消灭蜀、吴,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充足的条件。自古以来,实力雄厚者,都是最终的赢家。魏强而蜀弱,魏国灭掉蜀国也是自然之理。因此,蜀国的灭亡很大程度上也缘于魏强而已弱。
总之,蜀国在军事上的惨败让其大伤元气,连年穷兵黩武又使其国力耗尽,“人谋”的失策导致错误接二连三,影响深远,人才的匮乏使其失去了生存的根源,再加上孙、刘联盟的有名无实,魏国实力的强大,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回答2:

你说的是小说,民间故事和小说是以刘备为正统的,而诸葛亮更是智慧的化身。人们当然都希望没有克星司马懿,诸葛亮最终统一天下,重复汉室。
但历史的事实不是这样的。
三国之中蜀国的国力是较弱的,偏居西南,交通闭塞。论综合国力来说,蜀国是难以与位居中原腹地的魏国相比的。蜀国想以弱胜强是有很大难度的。中国历史上也没有从西南出兵统一中国的例子。
诸葛亮在《隆中对》时就指出,刘备要先取荆州,后取益州。待天下有变,派一将军出荆州袭宛洛,刘备可亲率军出岐山,攻长安。两路夹击魏国,收复中原,天下可定。
但荆州失守,使得天下格局大变,形势向不利于蜀国的方向发展。没有荆州,就失去了牵制魏国和东吴左翼,也破坏了两地的犄角之势。蜀国只能偏居一隅,单线作战,这样就严重破坏了诸葛亮预先的策划。我认为其后诸葛亮六出祁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况且诸葛亮在历史上并不像在小说中的那样神,在军事上的才能是有争议的。它平生用兵谨慎,从不弄险。但兵家讲的恰恰是出奇制胜,在这方面可能诸葛亮真的并不擅长。更何况历史上魏国对诸葛亮作战的胜利,并不全是司马懿的功劳。
因此我认为在历史上,无论有没有司马懿,诸葛亮都是无法统一天下的。而历史小说也必须遵循这一基本的历史事实,不能臆造。最后的统一只能由司马氏完成。

回答3:

不可能的,你说的司马懿差点被烧死是小说里的事,历史上是没有这件事的,而且鲁迅读三国演义曾评价诸葛亮说他“以治国为长,以奇谋为短”,他的军事能力并不突出,小说将他神话得太厉害了,就算没有司马懿,但是魏国的大将也没死绝,想要统一太困难了

回答4:

关羽不是没脑子有马良在荆州辅助关羽,但是关羽为什么会丢荆州呢?这是因为一只看不到的手在调控着局面。假如守荆州的士兵拒绝吕蒙的船停留,及时点烽火台关羽看到后全力回救就不会丢了。再假如关羽去头孟达 刘封,公安及时出兵可能荆州又打下来了。
刘备为关 张二人报仇,还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控制。假如刘备称帝后把桃园结义的誓约放一放先公后私可能蜀吴联盟回打垮魏国。又假如邓艾攻打西蜀,蜀国的各地官员能尽忠职守,等待救援蜀国不会灭亡啊。
最后资源匮乏不单单是蜀国;连年征战蜀 吴 魏都是面临人才短缺。诸葛武侯1出岐山,曹魏竟然派了夏侯懋做大都督,这位仁兄可是都没打过仗。
姜维兵罚中原是,假如羌人不叛变与姜维一起打魏难说姜维得不到功劳。
最后一次姜维就要成功了,又被阿斗召回成都聊天。假如姜维不走继续打魏说不定又灭魏了,不是有一句话吗?“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还是有只看不见的手在控制,而这只看不到的手就是罗贯中老先生的右手!=。=!!至于为什么会让司马家族统一中国,那是因为当时好人已经死光了,就省恶人了当道了。

其实司马懿跟诸葛都算是内政性人物,口口称称说司马懿是军事家还是吃了诸葛大亏,这算军事家吗?

回答5:

简单的说。
一、从文艺上讲:
没有司马懿,诸葛亮很可能灭魏,但不一定统一中国。
二、从历史角度:
小说究竟不是历史,小说是以创造英雄为目的的,往往夸大个人的作用,诸葛亮是最典型的例子。而在司马懿身上也看到了不少“神化”的影子。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不是某个人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