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是同治帝,同治帝是死于天花,同治帝死后慈禧想独榄乾纲于是强行将自己同胞妹妹的儿子入继大统,改元光绪。光绪帝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子但她野心太大,其实光绪帝是一个虚名皇帝真正的全力在慈禧手中,慈禧对光绪百般刁难,最终在慈禧死后的前一天慈禧就暗下毒手∶哀家觉不允许他比哀家后死。其实在这一天里光绪帝就早以快死了。考古学家在广绪帝的遗物中发现了大量的批霜,认为光绪帝是中毒而死!
慈禧——整个浑浑噩噩的大清国中少有的明白人。谈不上荒淫无道的,只是她对世界的看法、对皇权的依恋和执着,让她的观念始终远远落后于时代。
同治中兴是慈禧殚精竭虑和曾左李一干能臣全力辅佐的结果;但虚弱的繁荣被日本人打回了原形;之后是对皇权的极度依恋让老年慈禧做出了一生中最昏的决定:对列强宣战。
慈禧为什么要选择载_(光绪)入继皇位呢?这要从道光说起。
道光皇帝有九个儿子,长子奕纬、次子奕纲、三子奕继皆早死;第四子奕即咸丰皇帝;第五子奕过继给敦亲王绵恺(嘉庆帝第三子)为嗣,袭敦郡王,晋亲王;第六子恭亲王奕任议政王、军机大臣;第七子醇郡王奕,同治十一年晋亲王;第八子钟郡王奕,同治七年死;第九子孚郡王奕。当时入继大统的可能人选应当是“溥”字辈(永、绵、奕、载、溥、毓、恒、启),道光帝长孙是载治之子溥伦,慈禧以其宗支疏远而不同意立溥伦。溥伦时年17岁,如立溥伦慈禧便不能垂帘听政。那就只有在“载”字辈找。恭亲王奕长子载澄无子,第二子载滢出继。且慈禧根本不愿意立载澄、载滢,因其父为恭亲王奕,若立他们中的一人,则恭亲王的权力过大,对自己不利;那就在醇亲王奕家里找。醇亲王奕有4位福晋,共生育7个儿子:第一子、第三子早殇,第二子为载_,就是光绪皇帝。第四子为载_(guāng)、第五子为载沣(宣统皇帝的父亲)、第六子为载洵、第七子为载涛。醇亲王奕于咸丰十年(1860年),年19岁,奉旨同慈禧的妹妹叶赫那拉氏成婚。当时,慈禧还是懿贵妃,受咸丰帝宠爱。她曾说:“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后又生皇子载淳,其地位更为巩固。懿贵妃在深宫之内,接触外人的机会少,能见到的男性除太监外,就是几个小叔子,即皇六弟奕、皇七弟奕和皇九弟奕(皇八弟奕已死)。懿贵妃有个胞妹尚待字闺中,她时常想在宗室中找个妹夫。在三位小叔子中,就年龄而言,奕已结婚分府,奕又偏小;就性格而言,奕过于机变,奕又羞怯腼腆。懿贵妃看中皇七弟奕。咸丰十年(1860年),醇郡王奕奉旨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胞妹成婚。依例,奕应分府出宫,受赐在宣武门内太平湖东岸建府邸(今中央音乐学院和三十四中学址)。这就是第一座醇王府,后称醇亲王府南府(光绪做皇帝后,依雍亲王府后升为雍和宫例,改为醇亲王祠;慈禧皇太后懿旨又将什刹海北岸的一座贝子府赐给醇亲王奕,这里又称醇亲王府北府,也就是今宋庆龄故居)。载_就出生在这里,是醇郡王与慈禧妹妹的骨肉。
醇亲王奕在咸丰朝的11年间,除10岁那年因咸丰登极按例封为醇郡王之外,几乎没有受到大的晋封。咸丰病逝时,奕20岁。这一年,妻子的亲姐姐做了皇太后。他以姻娅至亲,而受到重用。在“辛酉政变”中,奕受懿旨,带侍卫、亲兵到密云半壁店,将随梓宫回京的协办大学士、赞襄政务大臣肃顺在熟睡中擒拿,押回北京后处斩。奕在这次政变中,为妻姐慈禧立下奇功。辛酉政变之后,醇郡王奕官阶迭升:封为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神机营、管善捕营等。同治三年(1864年),加亲王衔。四年(1865年),命在弘德殿行走。十一年(1872年),晋亲王。
同治帝死后,慈禧皇太后懿旨,由其外甥醇亲王奕之子载_入继大统。据《清史稿·奕传》记载:“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尔后,“舁(yú)回家内,身战心摇,如痴如梦”。因为儿子载_入继大统当皇帝,这是福,还是祸?事情叵测,吉凶难料。
慈禧一言定载_(光绪)继承皇位,这是对清朝皇室祖制的重大改变。太后懿旨召见列名者有29人之多,可谓空前。这说明非皇子入承大统,为大清首次,既示郑重,又免物议。载_继承咸丰为嗣皇帝,这实在是清朝皇储嗣立的又一次大改制:
第一,慈禧改变皇位父死子继的祖制。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由皇八子皇太极继承皇位,皇太极死后由皇九子福临(顺治)继承皇位,福临死后由皇三子玄烨(康熙)继承皇位,康熙死后由皇四子胤_(雍正)继承皇位,雍正死后由皇四子弘历(乾隆)继承皇位,乾隆死后由皇十五子_琰(嘉庆)继承皇位,嘉庆死后由皇次子_宁(道光)继承皇位,道光死后由皇四子奕(咸丰)继承皇位,咸丰死后由皇长子载淳继承皇位,同治死后却由堂弟载_继承皇位。
第二,慈禧改变皇位继承程序的祖制。清太祖、太宗的遗位继承人由满洲贵族会议决定,顺治、康熙用遗诏决定皇位继承人,雍正创建秘密立储制度,乾隆、嘉庆、道光、咸丰都是这样继位的,同治没有兄弟,顺利继承皇位。但是,载_继承皇位,既不是满洲贵族会议推举,也不是用遗诏的形式决定,更不是秘密立储,而是由皇太后“一言而定”,这是没有先例的。
第三,慈禧改变幼帝由大臣辅政的祖制。幼帝继承皇位,必有大臣辅政。顺治6岁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先为辅政王,后为摄政王;康熙8岁继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大臣辅政;同治6岁继位,先由赞襄政务八大臣,后由议政王奕辅政。但是,载_4岁继位,没有辅政王、摄政王、辅政大臣、赞襄政务大臣、议政王辅政,而只有皇太后垂帘听政。载_继承咸丰,即为咸丰的嗣皇帝,这就为皇太后垂帘听政提供了合乎仪规的辈份。如新皇帝继承同治为嗣皇帝,则应由同治皇后垂帘听政。因而,慈禧将皇权紧紧地抓在个人手中,达到了清朝极权体制的顶峰。至于奕,他与慈禧有联合,也有冲突。到光绪十年(1884年),发生了“午门案”。事情的经过是:慈禧派宦官往娘家送东西,事先敬事房没有向守门护军传旨,护军阻拦,太监不服,互相殴打。太监报告慈禧,慈禧要对值班护军廷杖。有的书记载了奕同慈禧的精彩对话——奕说:“廷杖乃前朝虐政,不可效法。”慈禧说:“汝事事抗我,汝为谁乎?”奕说:“臣是宣宗第六子!”慈禧说:“我革了你!”奕说:“革了臣的王爵,革不了臣的皇子。”慈禧太后没有办法,只好让步。但慈禧从此加深了对奕的怨恨,后奕被解除军机大臣职务。
慈禧立载_继承皇位,是咸丰故去13年以来,慈禧在皇位继承与亲理朝政上,继第一次垂帘听政后的第二次改变祖制。这两次改变祖制,其目的只有一个:垂帘听政,独掌朝纲。
慈禧为什么要选择载湉(光绪)入继皇位呢?这要从道光说起。
道光皇帝有九个儿子,长子奕纬、次子奕纲、三子奕继皆早死;第四子奕即咸丰皇帝;第五子奕过继给敦亲王绵恺(嘉庆帝第三子)为嗣,袭敦郡王,晋亲王;第六子恭亲王奕任议政王、军机大臣;第七子醇郡王奕,同治十一年晋亲王;第八子钟郡王奕,同治七年死;第九子孚郡王奕。当时入继大统的可能人选应当是“溥”字辈(永、绵、奕、载、溥、毓、恒、启),道光帝长孙是载治之子溥伦,慈禧以其宗支疏远而不同意立溥伦。溥伦时年17岁,如立溥伦慈禧便不能垂帘听政。那就只有在“载”字辈找。恭亲王奕长子载澄无子,第二子载滢出继。且慈禧根本不愿意立载澄、载滢,因其父为恭亲王奕,若立他们中的一人,则恭亲王的权力过大,对自己不利;那就在醇亲王奕家里找。醇亲王奕有4位福晋,共生育7个儿子:第一子、第三子早殇,第二子为载湉,就是光绪皇帝。第四子为载洸(guāng)、第五子为载沣(宣统皇帝的父亲)、第六子为载洵、第七子为载涛。醇亲王奕于咸丰十年(1860年),年19岁,奉旨同慈禧的妹妹叶赫那拉氏成婚。当时,慈禧还是懿贵妃,受咸丰帝宠爱。她曾说:“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后又生皇子载淳,其地位更为巩固。懿贵妃在深宫之内,接触外人的机会少,能见到的男性除太监外,就是几个小叔子,即皇六弟奕、皇七弟奕和皇九弟奕(皇八弟奕已死)。懿贵妃有个胞妹尚待字闺中,她时常想在宗室中找个妹夫。在三位小叔子中,就年龄而言,奕已结婚分府,奕又偏小;就性格而言,奕过于机变,奕又羞怯腼腆。懿贵妃看中皇七弟奕。咸丰十年(1860年),醇郡王奕奉旨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胞妹成婚。依例,奕应分府出宫,受赐在宣武门内太平湖东岸建府邸(今中央音乐学院和三十四中学址)。这就是第一座醇王府,后称醇亲王府南府(光绪做皇帝后,依雍亲王府后升为雍和宫例,改为醇亲王祠;慈禧皇太后懿旨又将什刹海北岸的一座贝子府赐给醇亲王奕,这里又称醇亲王府北府,也就是今宋庆龄故居)。载湉就出生在这里,是醇郡王与慈禧妹妹的骨肉。
醇亲王奕在咸丰朝的11年间,除10岁那年因咸丰登极按例封为醇郡王之外,几乎没有受到大的晋封。咸丰病逝时,奕20岁。这一年,妻子的亲姐姐做了皇太后。他以姻娅至亲,而受到重用。在“辛酉政变”中,奕受懿旨,带侍卫、亲兵到密云半壁店,将随梓宫回京的协办大学士、赞襄政务大臣肃顺在熟睡中擒拿,押回北京后处斩。奕在这次政变中,为妻姐慈禧立下奇功。辛酉政变之后,醇郡王奕官阶迭升:封为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神机营、管善捕营等。同治三年(1864年),加亲王衔。四年(1865年),命在弘德殿行走。十一年(1872年),晋亲王。
同治帝死后,慈禧皇太后懿旨,由其外甥醇亲王奕之子载湉入继大统。据《清史稿·奕传》记载:“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尔后,“舁(yú)回家内,身战心摇,如痴如梦”。因为儿子载湉入继大统当皇帝,这是福,还是祸?事情叵测,吉凶难料。
慈禧一言定载湉(光绪)继承皇位,这是对清朝皇室祖制的重大改变。太后懿旨召见列名者有29人之多,可谓空前。这说明非皇子入承大统,为大清首次,既示郑重,又免物议。载湉继承咸丰为嗣皇帝,这实在是清朝皇储嗣立的又一次大改制:
第一,慈禧改变皇位父死子继的祖制。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由皇八子皇太极继承皇位,皇太极死后由皇九子福临(顺治)继承皇位,福临死后由皇三子玄烨(康熙)继承皇位,康熙死后由皇四子胤禛(雍正)继承皇位,雍正死后由皇四子弘历(乾隆)继承皇位,乾隆死后由皇十五子颙琰(嘉庆)继承皇位,嘉庆死后由皇次子旻宁(道光)继承皇位,道光死后由皇四子奕(咸丰)继承皇位,咸丰死后由皇长子载淳继承皇位,同治死后却由堂弟载湉继承皇位。
第二,慈禧改变皇位继承程序的祖制。清太祖、太宗的遗位继承人由满洲贵族会议决定,顺治、康熙用遗诏决定皇位继承人,雍正创建秘密立储制度,乾隆、嘉庆、道光、咸丰都是这样继位的,同治没有兄弟,顺利继承皇位。但是,载湉继承皇位,既不是满洲贵族会议推举,也不是用遗诏的形式决定,更不是秘密立储,而是由皇太后“一言而定”,这是没有先例的。
第三,慈禧改变幼帝由大臣辅政的祖制。幼帝继承皇位,必有大臣辅政。顺治6岁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先为辅政王,后为摄政王;康熙8岁继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大臣辅政;同治6岁继位,先由赞襄政务八大臣,后由议政王奕辅政。但是,载湉4岁继位,没有辅政王、摄政王、辅政大臣、赞襄政务大臣、议政王辅政,而只有皇太后垂帘听政。载湉继承咸丰,即为咸丰的嗣皇帝,这就为皇太后垂帘听政提供了合乎仪规的辈份。如新皇帝继承同治为嗣皇帝,则应由同治皇后垂帘听政。因而,慈禧将皇权紧紧地抓在个人手中,达到了清朝极权体制的顶峰。至于奕,他与慈禧有联合,也有冲突。到光绪十年(1884年),发生了“午门案”。事情的经过是:慈禧派宦官往娘家送东西,事先敬事房没有向守门护军传旨,护军阻拦,太监不服,互相殴打。太监报告慈禧,慈禧要对值班护军廷杖。有的书记载了奕同慈禧的精彩对话——奕说:“廷杖乃前朝虐政,不可效法。”慈禧说:“汝事事抗我,汝为谁乎?”奕说:“臣是宣宗第六子!”慈禧说:“我革了你!”奕说:“革了臣的王爵,革不了臣的皇子。”慈禧太后没有办法,只好让步。但慈禧从此加深了对奕的怨恨,后奕被解除军机大臣职务。
慈禧立载湉继承皇位,是咸丰故去13年以来,慈禧在皇位继承与亲理朝政上,继第一次垂帘听政后的第二次改变祖制。这两次改变祖制,其目的只有一个:垂帘听政,独掌朝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