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上课怎样才能让学生主意力集中呢?上课的时候能让学生主意力集中,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比较容易做到,但高年级的学生有于受到知识的储备增加,就很难做到集中他们的主意力,因为你这堂课讲的他根本就不懂,所以主意力就不会集中。主要是他对这堂课的内容不感兴趣。
如果老师硬想一些花里胡哨的方法去把他的主意力拉回来,他也学不到一点知识,白浪费了他的时间。相对低年级的学生就没这么难了,比如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很普及了,应用多媒动漫结合教学内容,小孩子多喜欢动画片的,这样的知识性结合趣味性教学就能很有放的集中小学生主意力,教学效果也能很好的提升。
还有作为低年级的教师要都关心帮助小学生成为他们的朋友,成为他们的依靠。千万不要让学生怕你,上课时老想着今天不要被老师骂,还何谈好好学习。
讲课不吸引人,学生精力就会分散;经常不吸引人,学生就会对您的课产生厌烦情绪。
1、老师讲课精神饱满,有热情,学生就会受到感染,听课时精神集中。
老师讲课时的热情其实是教师内心对知识的热爱的外在体现,也是自己工作热情流露。
如果老师讲课没精打采,肯定不吸引人。如果老师总是个“战斗脸”,学生懒得看你,还有什么吸引力?如果老师动不动就激动地进行训斥教育,您的精神倒是很饱满,但是那能吸引人吗?我的孩子上初中时只要回家对我说“我们老师又唱了半节课的咏叹调”,我就知道他们那位班主任又发火了,而且我的孩子的抗干扰自学能力又提高了一截。
顺便说一句,男教师不修边幅,女教师过度化妆,都会分散学生注意力。
2、靠知识的新颖性吸引学生。
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等等都是新颖的。这里说的“新颖”当然是对学生而言的,因为这些内容对于老师来说已经不新鲜了。然而,正因为如此,不少老师忽略了知识的引入过程,以为一上来就说“今天我们讲***”学生就会竖起耳朵听,恐怕实际效果不是这样的。
一篇课文一定有它的时代背景、作者背景;一个新知识一定有它的理论背景或实际背景。总之,知识的发生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新颖的,还是有启发意义的——至少使他们意识到这个知识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产生的,或者这篇课文所在的文章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来的,这段历史发生的时候社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所有这些对于青少年来说都是一段生动的故事,都会有吸引力。
3、靠知识的应用前景吸引学生。
问题是谁来告诉学生知识有没有用?当然是老师。
老师说些什么?起码能说一说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吧?当然,如果能就这门课的某些知识说出它们有什么用那就更好了。需要指出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不一定都能直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相当多的知识是为后续知识打基础的,但这也是应用。请老师们自己去收集一些实例吧,即使课堂上没有时间多作介绍,留给学生课外阅读也是好的(查阅资料恰好是中国学生的弱项)。不过有两点建议:一是课程的重要性不能只体现在要考它;二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教的这门课的重要性。
知识的发生背景和知识的应用可以称之为知识的来龙去脉,忽视这“两头”,只对中间部分——理论推导和解题练习感兴趣,是舍本求末的做法。这样学得的知识是不完整的。
4、靠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吸引学生。
能将抽象复杂的知识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进行讲授,还不失知识的科学性,就叫深入浅出——这是我的理解。
但是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主要还是“深入”不易。这个问题以后有时间我可以就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发表我的见解。此外“浅出”也要注意不要像“戏说**”那样,更不能将严肃的知识“低俗”化,就像小品中的“脑筋急转弯”那样。
老师做的工作主要是解释前人的成果,但是这种解释必须有老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否则不要说深入浅出了,那干脆就是照本宣科。
5、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
这个问题不用我多说了。不过您使用无论什么先进的教学方法,别忘了一条:您是在引导或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学生按着您的主观意愿在学习;别以为凡是您已经懂得了的东西学生就必须得懂,或者一定能懂。真要是那样就不用老师了,更轮不到咱们这些草根教师了。
具体做法和措施:
(一)创设情景,投其所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
(三)以动作带动思维,以游戏和比赛吸引注意力
(四)直观教学,以形象、生动的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集中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