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是在我的故乡度过的, 那里有我的回忆,也有我的快乐;那里也有我的奋斗,也有我的理想.而最值得我回忆的是我小学时候的老师,因为是他给我生活力量,是他给我事业的坐标.。
我小时候的学校坐落在村前,学校前面是一片开阔地,只有一个泥土的篮球场。开阔地前边有一条水利穿过。这地方是全村六百多人的活动场所,也是我们孩提的娱乐地方。那时候,学校约有一百多个学生,是一所高完小的学校,在当时算是相当规模了。全校只有四位老师,其中就有三位是本村的统筹的民办教师,只有一位是公办教师,他是外地人,姓赵的,我们全村男女老幼都叫他---赵老师。他家居在西宁村。那时,只听大人说从县城还要走好远路,才能到达西宁村。按当时交通距离估计,从西宁村到县城有六—八公里,而从我村到县城距离也约有六—八公里。而赵老师的家到我们学校,县城是必经之地。所以从赵老师的家到我们学校的距离大概有15-20公里左右。当时我们赶县城,都是穿走在七、八公里的羊肠小道之间,想要骑自行车或者机动车,必须取道南圩——隆安的四级路。我读小学时候,一周是六天工作制,赵老师每周都于学校、家里两地来回跑,风雨无阻。
赵老师当时年纪只有四十多岁,但是头发已斑白,额和脸爬满皱纹,加上身子修长,显得格外的清秀和斯文。他平时都是穿中山装,而且,洗得都退了色,但衣服穿得十分的整齐。冬天时,常戴着一顶也退了灰色的帽子,但帽子却有棱有角。衣着虽然朴素,却很端庄整洁。总之,整个人看来很有知识、很有风范的人,加上说话慢悠悠,所以,浑身上下充满书香味,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的教书先生。
当时,听说赵老师家里很困难,所以生活过得很艰难。每到周六时,赵老师就挎着一个军包,匆匆地回家,但周日下午五点多时很准时到校,正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由于交通不便,附近又没有集市,赵老师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小土丘上种些菜,菜地旁边又有一个小池塘,小池塘里一年四季都有水,因此,保证了赵老师青菜地自给自足。
由于赵老师是学校唯一的公办教师,又是外地人,所以另外三个民办教师很看不起他,而当中一位又特别地突出。他经常在村人间,说些有损赵老师形象的话。如赵老师是吃菜特多的人,又经常把菜拿回家。有一次,赵老师为了给菜地追肥,把一个水桶放到一个角落,让我们同学尿到桶里,然后用这些尿去淋菜,但这位老师竟然发动我们同学写一张小字报,贴在那个角落,上面写:“小便处也有阶级斗争”。 赵老师看到这张小字报后,赶紧把尿桶搬走。
由于赵老师家庭人口众多,所以,生活过得紧巴巴的。赵老师生活过着十分地简朴,我读书的几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发现赵老师穿过新的衣服。由于粮食紧张,赵老师就用自种的青菜作为口粮的补贴,这就是那位民办老师说余老师吃菜特多的原因罢了。我自己也见证这点,那是一个晚上,我与十几个小伙伴们玩捉迷藏,我正好躲在赵老师厨房外的一个窗口旁,发现赵老师已经吃好饭,但他还在不停地在烧菜的锅里铲来铲去,并不停用筷条刮出粘在锅铲上的油。当时,十岁的我,看到这情况,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奇怪,但是现在想起来,我心里很沉重,这难道是我们教师的悲哀?这难道是我们教师清贫的写照?
有一件事,更让我们村人当时乃至今天成为口头禅,那时,我们村子有一伙人,凑钱买了一头大狗,大家聚集一起吃一顿饭,地点决定在赵老师的厨房,但在饭后交钱时,赵老师只交了狗肉的钱,他说他不喝酒,所以不交酒钱。这个故事成为我村人茶余饭后的经典故事。当时,我只朦胧地知道赵老师是很小气,太看重“老孔”,但是,现在看来,当时我们赵老师潇洒不起来哦,他也无可奈何啊!
几年前,我在某学校无意中碰到一位带西宁老乡口音的人,我向他打听关于赵老师的事,原来他就是赵老师的孩子,现在于某学校后勤工作。他说,父亲几年前已经西去,带着他一生的艰辛、一辈子的劳累,匆匆地走了,他走前,没有抱怨,也没有责备。而是安静地、安静地去了。
他作为孩子也同时感慨万分,当时家庭生活的确很困难,作为一个教师的家庭,想吃一顿米饭都很难,更谈不上有浑吃了。每周六全家都希望父亲早点回来,而且盼望父亲带点什么回来。当他说到这时,我也知道了赵老师当时的家庭的压力了,他是家庭的顶梁柱,一家七、八口人等着他吃饭。啊,我们的赵老师,真的太难为你了。但是,你总是面对微笑,没有被生活困难吓倒。而且,对待自己工作兢兢业业,始终带着责任心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始终带着负责的心去对待自己的家庭。我时时想,赵老师是我们教师当中最普通的老师,但是,从赵老师身上,我看到了普通人有一颗平凡的心,那就是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对事业的执着,对生活充满着快乐。
我现在也像赵老师当年那样,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地耕耘。但我从寻找赵老师所走的路时,同时也回想我的人生之路。我的人生之路也充满艰辛和坎坷。我和我爱人曾经拥有十五余年的代课教师的历史,十五年呀,十五的抗战。这是什么概念?人生有多少个十五年哦。在这期间,我的心身遭受极大的创伤,不仅得不到社会相应的报酬,而且遭到人世间的白眼相待。有同情,也有讥讽。我曾经彷徨,甚至妥协和投降。但是,想起赵老师,便增强我对自己事业的执着和追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们两人的工资就是那么的三百四十块钱,无法维持我们两人和小孩三人的生活,更谈不上赡养老人了。为了养家糊口,寻求生存,我们回老家耕种了两三亩地,利用双休日进行体力劳作。每当周六早上,我和爱人每人骑着一辆自行车,我还拉上我四、五岁孩子,回到离我们学校五、六公里的家乡,然后,扛起锄头,走上田间,挥汗种植。这段时间,我们在学校和老家来回地跑,也就像赵老师当年那样的版本复制过来,赵老师的经历其实也就是我的经历,赵老师的酸甜苦辣也就是我的酸甜苦辣,只是跨越的时间不同罢了。但是,这期间,我们生活过得很充实,自在,因为它能磨练我们的意志。这应该要感谢我们的赵老师,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精神永远地影响着我,永远地激励着我。
我的赵老师,我永远是你的学生,你的学生没有给你丢脸,而且有决心为你发扬光大。赵老师,你是我生活明灯,你是我事业的坐标。赵老师,您安息吧!我的赵老师,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