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古时候名字有:
1、蜀王城。古蜀时期,称为“蜀王城”,听起来比“成都”霸气了许多。但是难免让人觉得有搞“小山头”的意思。当时据说,城墙高十米,也就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可想而知,规模不小。;
2、“龟城”。秦国时期,称为“龟城”,确实有点土气。不如成都二字文雅。之所以叫龟城,据说修城时,有一只乌龟绕城而行,修城官按乌龟足迹修筑而成。建成以后,果然坚固无比。称为“龟城”。小乔很无奈,如果熊猫,岂不是熊城;
3、“锦官城”。汉代时期,被称为“锦官城”。不俗不雅。就是读起来有点别扭。因为当时成都织锦业发达。所以大家在看唐诗宋词的时候,提到“锦江、锦城”时,一定要知道说的就是成都。;
4、“车官城”。蜀汉时期,称为“车官城”,听着不大气。其实“车官城”挨着上面小乔提到的“锦官城”。是后来修建的,在锦官城的东面;
5、“罗城”。唐代时期修建而成,小乔还是挺喜欢这个名字的,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后来在罗城外又修建了“羊马城”;
6、“芙蓉城”。后蜀时期,之前小乔有篇文章中提到的花蕊夫人,不知道大家有印象吗?那个时期叫做“芙蓉城”。后蜀皇帝孟昶喜欢芙蓉花,令人在城墙上种满芙蓉花。由此得名。很浪漫的名字;
7、“西京”。明朝时期,这也是个蛮霸气的名字,不俗气,还具有时代感。不过历史上这个名字用的很短暂。张献忠占领成都时候,改名西京。后被清所灭。
8、“益州”。益州这个名字,在成都的整个历史长河中,使用的次数和时间是最长的。从汉朝到宋朝,多次使用变更。很有历史感的一个名字。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1、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前367年)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
2、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
3、东周慎王四年(前316年),秦国先后兼并蜀国、巴国,并设置蜀郡于成都。秦张仪、司马错筑太城(府南城),次年,张仪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
4、秦末、汉初,成都取代关中而称“天府”。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为庸部,蜀郡为导江,治临邛。新朝地皇五年(24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又改益州为司隶,蜀郡为成都尹。东汉时仍为蜀郡。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从原广汉郡雒县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
5、晋武帝改蜀郡为成都国,不久恢复称呼。南朝宋、齐以后,益州及蜀郡的治地址都是成都,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内史治少城。隋朝开皇二年(582年),改为西南道行台。次年,复置总管府。大业初年(605年),府废,隋炀帝复改益州为蜀郡;
6、后梁开平一年(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五代时期。王建割据“三川”,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7、1949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成都,成都成为川西行署区的驻地。1952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各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后,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成都 (四川省省会)
成都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公元前316年,秦国大军入蜀,蜀国灭亡。为加强中央集权制,秦国在蜀地设置蜀郡,秦大将司马错重筑成都城,作为蜀郡首府。汉代,成都的织锦业发达,成为朝廷重要贡赋来源,朝廷遂设置锦管理,并在城西南筑“锦官城”,后世因此把锦官城作为成都的别称,简称“锦城”,汉代的成都,经济已相当繁荣,晋人左思在所著《蜀都赋》中称“既丽且崇,实号成都”,是西汉时期著名五都会之一。唐代,成都的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与长安、扬州、敦煌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都会。就其商业的繁荣程度而言,它仅次于扬州,时有“扬一益二”(唐代的成都是益州的首府)之说。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秀”,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元代设四川行中书省,成都一直是省会所在地,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两个奇迹:一是它的名字,两千多年来从未变更过,这在中国地名史上实属罕见;二是两千多年来,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区的郡、州、府、道、省等行政区划的首府所在地(包括几个独立王朝的都城),从未变更过,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省会城市之一。
“锦城”
锦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