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城内八景;
它们是:文笔三峰、大云晓钟、鱼跃龙门、滚龙石、夜雨打瓦、千里眼、七星剑、罗什倒影。
凉州城外八景;
它们是:绿夜春耕,平沙夜月,天梯古雪,镇西晓角,狄台烟草,金塔晴霞,黄羊秋牧,莲花壶天。
凉 州 八景
清.张绍美
《绿 野 春 耕》
孚甲早分穑事兴,膏腴成亩各西东。
杏花人趁锄梨雨,乳哺鸦鸣柳陌风。
王税待靡收获后,云耕先入画图中。
边陲广有桑麻乐,祈谷占年处处间。
《平 沙 夜 月》
雁塞沙沉一掌平,夜来如水漾轻盈。
笛声不动霜华静,练色如新玉宇清。
雕落寒限河欲曙,兔眠深窟月长明。
黄昏每晃三秋影,一碧无垠万里晴。
《天 梯 古 雪》
神龙西跃驾层峦,万古云霄玉臂寒。
北海当年毡共啖,南窗此日练同看。
晶莹不让乾坤老,霜鬓徒惊岁月残。
未便屯膏空积素,融流分润六渠宽。
《镇 西 晓 角》
天宝开元法曲新,层楼卧听晓吹频。
风飘律吕星初落,霜悒旌旗塞不尘。
悲感胡笳十八拍,号令铁甲五千人。
久知幕府军容肃,拱卫神京半尾秦。
《狄 台 烟 草》
荒台昔日说屯师,路出河湟到涧湄。
千载勋名存面具,九层遗迹在边垂。
色侵古陌春生暖,烟锁重城月上移。
五姓纷争无尺土,争如名胜动人思。
金 塔 晴 霞》
金光照耀矗扶登,七级千寻万缕腾。
碎宝造成晴晃日,四龙呵护迥超乘。
仰窥碧落红尘远,俯瞰青塍紫气蒸。
高到天门璀璨处,铎声清出白云层。
《大 云 晓 钟》
梵天幽静暮烟深,声教常闻震远音。
花雨一天云外落,松风满院月中吟。
南园归雁惊寻侣,北渚眠鸥稳趁心。
吼罢蒲牢僧入定,更无响度绿萝荫。
《黄 羊 秋 牧》
一线中通界远荒,长川历历抱西凉。
草肥秋声嘶蕃马,雾遍山原拥牧羊。
苏武廿年持汉节,嫖姚万里拓秦疆。
几回听处横吹笛,杨柳春风忆夕阳。
海藏烟柳
城北隐古刹,海藏过湖边。
冬尽纤腰细,夏来美目盼。
飘飘柳如发,剪剪水是眼。
香烟渺茫处,古号灵钧台。
海藏寺总面积8800平方米,始建于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元朝时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班借到凉州之机,捐资扩建修缮了海藏寺等凉州四大寺,成为藏传佛教教寺院。明、清又扩建翻修,殿宇宏伟,佛像庄严,成为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寺院。是古凉州梵宫之冠,时至今日仍然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佛教寺院之一。海藏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西二公里处,周围林泉茂密,寺院建在水中小岛灵均台上,犹如海中藏寺,故取此名。海藏湖林泉深秀,清凉幽静,因寺而名。寺前为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的木构牌楼,古朴玲珑,巧夺天工。走马板上有“海藏禅林”四个大字,牌楼一缕青烟飘浮而升,盘旋缭绕于白杨,垂柳之间,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给海藏寺增添了一种神奇美妙的景象,俗称“海藏烟柳”、“日出寒烟”,使人有身临仙境地之感。
寺院所处的灵均台历史悠久。东晋大兴三年(320)凉州刺史、前凉王张轨被杀,州人推其弟张茂摄政(320-324年在位)。他登上宝座不久,便垒土筑台,“周轮八十余堵,基高九仞”,可见灵均台规模之大。唐三藏大师玄奘西行取经,滞留凉州月余,曾在海藏寺念经拜佛,并接受这里僧俗要求,讲经说法。明正统十年(1445年)二月十五日颁赐凉州《大藏经》,现保存于武威文庙藏经阁。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海藏寺重修,太监张睿工在旧址重建,并立《重修古刹海藏寺劝缘信官檀缘信越记》。明宪宗曾赐名为“清应禅寺”。清初,住持际善和尚拄杖募化,步行到京,求见皇上,请赐《大藏经》,重修藏经阁。
1927年武威大地震,包括海藏寺在内的许多士木建筑大部分被毁坏。“文革”期间,海藏寺又遭到了人为的破坏,近年来陆续重修,使这座招提古刹再显当日雄姿。
今日之海藏寺,寺前为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的木构牌楼,古朴玲珑,巧夺天工。走马板上有“海藏禅林”四个大字,牌楼一缕青烟飘浮而升,盘旋缭绕于白杨,垂柳之间,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给海藏寺增添了一种神奇美妙的景象,俗称“海藏烟柳”、“日出寒烟”,使人有身临仙境地之感。
进山门迎面为两座庄严的大殿,虽经维修,仍不失原来气派。大殿北为内院,正面高台基上原为转角楼,现迁来另一座殿宇,在两侧宽阔的廊主房陪衬下,显得紧凑、庄重、幽雅。内院后为高达八米的灵均台,台下曾发现一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晋筑灵均台》碑记,上书“东晋明帝太宁中凉王张茂立古台”。台上有天王殿和无量殿,为明朝重建,斗拱、染架用料粗大浑厚,屋顶脊兽装饰雄建而大方,尤其是无量殿正脊两侧吻兽,对张大口,怒目相视,栩栩如生。无量殿内立两块字迹清晰保存完整的石碑,其中东面一块《海藏寺藏经阁记》,为清乾隆元年(1736)郭朝祚所立,文笔生动,书法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寺内现藏有《大正藏》、《碛砂藏》等众多佛经。
灵均台上无量殿是海藏寺最早的主体建筑,它不仅建筑本身有重要的科学艺术价值,同时也因殿内藏有六千八百二十卷明版藏经,(现存于武威博物馆)。无量殿又名藏经阁而闻名遐迩。殿内十六个描金大柱上均书立粉对联,笔力浑茁雄健,文词清丽,如:“阙影身池塘,足下龟蛇低戏水;台灵高坎位,座旁旗剑上凌云。”
近年来由于生态变迁,地下水位下降,海藏湖泉水溢出带下移,林草植被退化,昔日凉州八景之一的“海藏烟云”已不复存在。武威市决定启动海藏湖生态治理工程,建设湿地公园,以此来保持水土、涵养地下水,使海藏湖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恢复。该项目占地1300多亩,项目概算投资2.8亿元。治理工程将结合原有的河道和海藏南、北湖,延展海藏湖的水系格局,形成碧水环寺而绕、生态优美的自然景观。整个湿地公园绿化率将达到65.7%,水域面积近400亩,建设期为3年。
凉州八景之天梯古雪
虎踞龙盘数重天,云借苍松上岭颠。
群峰玉砌高揽月,凿龛古壁禅静参。
秋来春去万年雪,时是沧海亦桑田。
白首从容千里望,黄沙树绿亘相连。
《天 梯 古 雪》
神龙西跃驾层峦,万古云霄玉臂寒。
北海当年毡共啖,南窗此日练同看。
晶莹不让乾坤老,霜鬓徒惊岁月残。
未便屯膏空积素,融流分润六渠宽。
“天梯古雪”为凉州八景之一。天梯山是祁连山支系,因山道崎岖,峰峦叠嶂,形如悬梯,故名天梯山。山巅白雪皑皑,常年不化;山间泉水叮咚,草木丛生,风光绮丽天梯山石壁上有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天梯山石窟,窟下有寺大佛寺,也称广善寺也是我国早起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距今已有1580多年的历史。
大 云 晓 钟
梵天幽静暮烟深,声教常闻震远音。
花雨一天云外落,松风满院月中吟。
南园归雁惊寻侣,北渚眠鸥稳趁心。
吼罢蒲牢僧入定,更无响度绿萝荫。
。明洪武十六年(1383)日本僧人沙门志满远渡重洋,专程来凉州朝拜大云寺,并主持募化重修,被传为中日人民友好史上的一段佳话。明、清时期大云寺香火不断,游人众多,是凉州有名的游览胜地。1927年4月23日武威发生8级地震时,大云寺遭到严重损坏,唯有寺内的古钟楼岿然独存。解放后,文物部门从别处搬迁来火神殿、春秋阁等古建筑,与古钟楼组成今日大云寺规模。1993年3月,大云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云寺位于城东北隅,历史悠久,规模宏伟,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古刹,为东晋十六国时的前凉张天锡所建造,原为张氏的宫殿,前凉王张天锡升平年间,舍宫置寺建塔,此名为宏藏寺。
唐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朝廷在全国颁《大云经》,下诏各州郡修建大云寺。凉州遂将宏藏寺改名为大云寺,在大云寺钟楼上悬挂大云寺铜钟一口。钟体形古朴,声音雄浑洪亮,敲击时远闻数十里。它也是中国六大名古钟之一。
大云寺后又改名为天赐庵。
西夏时,改名为护国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碑,就是天民安五年(1094)为重修寺院感通塔而立,即《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
明洪武年间,日本僧人沙门志满曾远渡重洋,主持募化重修该寺院,被传为中日友好史上的佳话。直到明清,仍然是香火不断,兴盛不衰。
清公元1927年大地震,寺院基本被毁,唯有钟楼岿然独存。
古钟楼为大云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钟楼建在9米高的砖包土台上,基底约125平方米。周围绕廊,重檐山顶,五踩作斗拱。整个建筑挺拔俊秀,高耸入云,历经维修,保存完好。钟楼上悬有大云铜钟。钟呈黄色,通高226米,口径115米,厚12厘米,重约5吨。钟体上饰有图案3层18格。分上、中、下三部分,每部分又分6格。最上层饰飞天,头戴花冠,耳饰明月,上身袒露,下着长裙,彩带缠身,手托果盘,作翩翩飞翔状,线条丰满流畅;中层饰天王力士,威武有力,手持武器各异,头戴塔耳帽,身穿盔甲,骑坐夜叉,旁立两个小鬼,赤身短裤,神态各异,生动传神;最下层饰龙,五彩云纹,现已磨损不全。此钟体积较大,声音宏亮,形状古朴精美,是罕见的古代铸造艺术珍品。从钟体造型和所饰图案分析,为唐代遗物。乾隆二十五年(1761)重修大云寺碑记称此钟“若铜、若铁、若石、若金,兼铸其中,真神物也。如响震之,则远闻数千里,发人深省,为郡脉之一大助也。”每逢日出时分,霞光万道,自西向东仰观大云钟楼,见巨钟通体被朝霞煨成红色,四周透出道道瑞光金色。此刻,登上钟楼击钟,钟声轰然,响彻云霄。
大云钟是凉州人心目中的神钟,每逢农历传统节日如正月十六、五月端五,众多的游人登上古钟楼,放眼凉州全景,敲击神钟,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1980年在钟楼后面空地搬迁了建于明代正德元年的火庙大殿和原山西会馆的清代建筑春秋阁及两廊,使之相得益彰,更为壮观。
1992年,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绿 野 春 耕》
孚甲早分穑事兴,膏腴成亩各西东。
杏花人趁锄梨雨,乳哺鸦鸣柳陌风。
王税待靡收获后,云耕先入画图中。
边陲广有桑麻乐,祈谷占年处处间。
“绿野春耕”为凉州八景之一。武威处于一二阶梯的大坡地的地形,动植物资源丰富,农耕发达,风光绮丽,绿野的景色表达方式比较含蓄,背景是高山、流水、河谷,画面的主题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朝霞初起,在清晨温暖的阳光下,农夫正赶着牛从地平线的远处徐徐迎面走来。
大地好象还未苏醒,空气中充满着朝露的水气,扬尘和还没有散尽的晨雾在阳光中融合在一起,衬托着牛群的身影,几道霞光,将大树的背影投射在地下,土地被描绘的感情丰富,使人感到亲切。
这里没有权贵的舞会,没有华丽的建筑,没有辉煌的海洋,没有缤纷的花圃,没有令人心醉的“情调”,没有喧嚣的城市文明,摒弃一切高雅的庸俗,采菊南山下,悠然自得,还原人本来的面目,这算不算风景? 用自己的兴去感受自然,从大自然感受到真正的美。关键词:汉、明长城、亚欧大陆桥、山脉、农田、雪山
“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
历史在武威的城墙上刻画出一道道痕迹,有繁荣、也有苍凉、有欢庆、也有悲伤,这里承载着一个民族向西探索的理想,只是今天他们都不在重要········
武威有这样一批人,一身的酸腐之气,坚持内心中真正的自己不放弃,被别人看成不识时务,不管局势如何,义无反顾的坚持着自己的理想,眷顾着这方生养他的土地,这就是我们的武威精神,千百年来历史积淀下来的硬骨头、狂傲不羁、心忧天下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态度。不为上、不为名、不为利因为他们明白血管里流淌着不仅仅是血液,还有民族赋予的使命,那就是为我们这个民族用身体和灵魂守护这片风沙漫天的土地,屏障我们的国家,这种精神千百年来不断的加强,最后成为一种力量,一种令人敬畏不可战胜的力量。
有人不断的离开,但大多数人坚守在这里,因为大家明白这是责任,不可逃避的责任,就像那汉明平行的野长城一样,是一种责任,守护的责任,他不断的震慑人的灵魂,拷问人的思想,让人痛苦的思考,不断的拷打我那避世的思想,让我彻夜不眠。
我骄傲我是他们中的一员,在风沙线上,在长城和军马场边,在祁连山东、在巴丹吉林南、在腾格里西、在黄河北、中国的目光聚焦在武威,为了那不变的信仰,在这个世界沙尘暴的策源地,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的国家,武威在坚守,不仅仅是为了活下去的勇气,更是作为人坚定的信念。
文笔三峰
文笔三峰是由罗什塔、清应寺塔、大云寺塔组成的。
三座高层建筑像三支立于笔架上的笔,由此号称"文笔三峰"。
平沙夜月
清·张昭美
雁塞沙沉一掌平,
夜来如水漾轻盈。
笳声不动霜华静,
练色如新玉宇清。
雕落寒隈河欲曙,
兔眠深窟月长明。
黄昏每晃三秋影,
一碧无垠万里晴。
夏游莲花
清·张昭美
山色遥看近却无,招提处处缀璎珠。
药泉汲水供茶灶,松石点苍入画图。
宗室卧游辜胜境,匡庐结社得吾绕。
归来四载婴残疾,刚到壶天气象殊。
张昭美曾先后五游莲花山,作诗四首,此选第三首,全诗八句,描写了在莲花寺汲泉煮茶、观赏松石的乐趣。
首联大意:遥看灵秀氤氲的山光水气,走到近前却全然消失;莲花寺院内(注:招提,寺院的别称)处处挂着幛幔,幛幔上饰满彩绣珠穗(注:璎珠,此指寺院所挂幛幔上的彩绣珠穗)。首句可能是由王维的诗句“青霭入看无”或韩愈诗句“暮色遥看近却无”化来。
三、四句大意:从药王泉打水供应茶灶煮茶,在松下品茶赏景,一松一石都觉秀美如画。注:“药泉”即“药王泉”,传说与西藏布达拉宫相通。
五、六句大意:我们这次游莲花山,亲身经历胜境,远胜过宗炳当年卧游,还可以和白莲社中人收徒结社相媲美。“宗室卧游”是引用宗炳的故事。宗炳,南朝宋画家,擅弹琴,精于书法、绘画。东晋末到南朝宋元嘉中,当局屡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就,惟喜漫游山川;后因老病回江陵,将所见景物画于壁上,叹曰,“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卧游即指此山。“匡庐结社”,是引用东晋高僧慧远等十八高贤结白莲社的故事。东晋时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同慧永、慧技和雷次宗等十八高贤,掘地植白莲来修念佛法门,故称“白莲社”。
尾联大意:回归故乡多年了,我一直为疾病所困绕(婴疾:患病),此次一到莲花山,就象到了仙境,觉得气象很不一般。注意,壶天,道家语,寓有“壶中乾坤大”之意;这里把莲花山比作壶天,言其如同仙境。
全诗典雅清新,不仅描绘出莲花寺“壶天”的不同景象,而且巧用典故,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作者喜欢闲适生活的心态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