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趣事

2024-12-17 17:18:4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聚宴争菜

苏东坡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参加科举考试。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商议好备下酒菜,请苏东坡赴宴,打算戏弄他。苏东坡接到邀请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个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行完令可以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连声叫好。

“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去。“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盘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东坡时,苏东坡却不慌不忙地一拍桌子,喝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那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享用,那六个举人只能干瞪眼。

2、考官出题

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时,在当地开课讲学,培养出许多知名学子。朝廷派来一名考官,名为巡视讲学,实为查看动静。考官来到后,想把东坡的名声压下去。一天清早,他对东坡说:“苏学士名扬四海,想必高足也是满腹文章,我要见识见识,请找几名前来面试。”

苏东坡即刻挑了十名学生来见考官。考官指着外面的宝塔出了上联: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

结果学子们都对不出来,一个个满面羞惭,低头摇手。考官带着嘲笑的口吻说:“苏学士,这……”苏东坡不慌不忙地说:“他们已经对出来了,对的下联是: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考官无言以对,只好自我解嘲说:“苏学士真是名不虚传,佩服佩服!”

3、痛骂和尚

一天,苏东坡到一寺庙游览,听说寺里的主持和尚行为不端,心中不免厌恶。可是那主持对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却毕恭毕敬,还死皮赖脸向苏东坡求字。苏东坡提笔在手,疾书一联: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火尽炉寒,来把意马拴牢。

那住持喜不自胜,将对联悬挂于高处,许多人见了,都捧腹大笑。原来,这副对联道出了两个字谜,谜底是:秃驴。

4、邀朋捉虱

传说苏东坡有一个妹妹,绝顶聪明,通常被人称为“苏小妹”。有一次,苏东坡邀请好久没见面的黄庭坚来做客,并亲自出门迎接。苏小妹看到哥哥高兴的样子,就出了个上联和哥哥开玩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

苏东坡也喜欢和妹妹开玩笑,当即对上一句,“小妹窗前捉半风”,“风”的繁体正字是“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苏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5、尸骨相对

有一天,苏东坡与佛印一同乘船游览扬州瘦西湖。船到湖心,佛印突然拿起上面有苏轼题诗的一把扇子,扔到了水里,同时大声说道:“水流东坡诗(尸)”。

苏东坡先是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抬头看见湖边一只狗正咬着一块骨头,脱口而出:“狗啃河上(和尚)骨”。两人对视,哈哈大笑。

回答2: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回答3:

1苏东坡与苏小妹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个出名的才女,两人常对诗对联取乐。相传苏小妹是门楼头,即前额突出。苏东坡就说:
未出门前三五步,

额头已至画堂前。

苏东坡脸长的长。苏小妹就回敬道:

去年一滴相思泪,

至今还未流到腮。

苏小妹是窝窝眼,即眼眶深陷。苏东坡就抓住这一点,写诗道:

几次拭泪深难到,

留却汪汪两道泉。

苏东坡是个大胡子,苏小妹自然不肯放过。回诗道:

几回口角无觅处,

忽听毛里有声传。

总之,兄妹俩谁也不让谁,在善意的嘲讽中却是乐趣无穷,相处甚好

2.
狗啃河上骨 水流东坡诗

一天傍晚,东坡与好友佛印和尚泛舟江上。时值深秋,金风飒飒,水波粼粼,大江两岸,景色迷人。饮酒间,佛印向东坡索句。苏东坡向岸上看了看,用手一指,笑而不说。佛印望去,只见岸上有条大黄狗正狼吞虎咽地啃吃骨头。佛印知道苏东坡在开玩笑,就呵呵一笑,把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折扇抛入水中。两人心照不宣,抚掌大笑。原来他们是作了一副双关哑联。东坡的上联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

水流东坡诗(尸)

3.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这天,苏东坡乔妆秀才,带一家奴,前去游览江南风景圣地莫干山,见一座道观,便和随从一起进去讨杯茶喝。道观主持道人见他衣着简朴,以为是个落第秀才,冷淡地说:“坐”,回头对道童说了声“茶!”后来见他脱口珠玑,谈吐不凡,料定有些来历。老道立刻换了一副面孔。说声“请坐”,又叫道童“敬茶”。坐了一会儿,老道借沏茶之机,悄悄地向仆人打问,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苏大学士、杭州剌史老爷到了,马上把苏东坡引至客厅,毕恭毕敬地说:“请上座”,并回头吩咐道童“敬香茶!”苏东坡心想,出家人尚且如此世故,难怪世上人情淡如水。不觉暗暗发笑。
老道人好不容易抓住了这个时机,便请苏东坡留墨题词。苏东坡就把眼前发生的事实经过,写了一副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这副对联,诙谐有趣,把老道以衣帽取人,十分世故的形态和嘴脸,勾画得维妙维肖。老道人见联自知失礼,满面羞愧。

4.东坡亭

有一年冬天,苏东坡和他父亲苏洵、弟苏子由同去嘉兴游湖。转到真如寺,天下起鹅毛大雪。苏东坡手指天井里的积雪说:“何不煮雪泡茶?”于是便吩咐寺内和尚备炉煮雪,待雪水煮沸,泡上谷雨前茶,父子三人品茶赏雪。苏子由提议,请父亲作对。苏洵当仁不让,做了一副对子云:
东塔寺和尚朝南坐北吃西瓜

春水庵尼姑自夏到冬穿秋衣

苏子由想了想,也做了副对子:

雪落媳房媳扫雪

冰冻冰排兵敲冰

苏东坡咏了这么一联:

雪瑞兆丰年

国泰保民安

虽然这对联极为平常,但身为杭州剌史的苏东坡能心想“丰年”、“国泰”与“民安”,也该说难能可贵了。

这时,从寺外有人高声吟道:

大雪纷飞,喜煞富人

雪融化冻,冻死穷人

原来是个落第秀才知道东坡煮雪泡茶,前来凑趣。三苏邀秀才喝茶,并赠以银两。那秀才感激地作了一句诗:

东塔寺东坡亭东坡煮雪,雪瑞年丰

下句未对出,后人都称此为东坡亭了。大约过了几百年,光绪年间才有人对出下联:

西湖边西冷社西冷观书,书奇画异

因为西冷印社就在“西湖边”,西冷是否一人,未作考究。算是一“得对”吧。

5.苏东坡密州轶事
密州,即现在的诸城。北宋时的大文豪苏东坡曾在这里任知府两年。前不久,我到诸城办公事,就住在密州宾馆。出宾馆往北走三十余米就是当年苏东坡办公的地方,即北宋时期密州知府所在地。现在是诸城市政府大院,这也是我所见到的四五百年始终不变的衙门。说起密州,当地的老人告诉我:北宋时的密州比今天的诸城要大得多,它还包括安丘、高密、五莲、胶南一些城镇和地方。现在的诸城市是县级市,而当年的密州是地区级即州府。
苏东坡是宋神宗熙宁七年来密州的,也就是公元1074年。本来他是在杭州任知府的,由于他弟弟苏辙在济南任职,苏轼想靠他弟弟近一点,有个说话的伴和相见的机会。便请求朝廷批准,调到密州来做知府。当时朝廷批准的官衔是: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这么一大串职务,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市地级一把手,即市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密州的军政首脑。
诸城本来就是个名人辈出的好地方,诸城文化源远流长,是齐鲁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从舜帝算起,要有五千年历史。当地官员提起诸城文化如数家珍,什么孔子的女婿公冶长,《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金石录》的作者也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等众多圣贤名流,都是诸城人。近代史上还产生了王统照、臧克家、王愿坚、王希坚、陶钝、崔嵬、李仁堂等一批文化名人。诸城还是中共一大代表王烬美的故乡。他们还说诸城历史上还产生过三个皇后,其中就有江青。但是我最关心的还是苏东坡,他在密州有什么趣闻轶事,留下什么作品,建造了什么建筑?他们告诉我:有啊!超然台,雩泉亭。还有诗词文230多篇,那首最能代表他豪放风格的《密州出猎》,就在大门口石碑上刻着呢!吃过饭,朋友们随我去看了看,果真如此,一块长方形的大石碑,前面写着“密州宾馆”,背面撰刻着苏轼的《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知道,这是当时苏轼心灵的写照,他在密州时,正好是盛年,即39岁至41岁,人生的黄金岁月,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的豪放派风格就是在这里形成的。他虽然因为御史台案被贬杭州,但他为国效劳不坠青云的雄心壮志还在,“西北望,射天狼”正表达了他这一想法。
苏轼刚来密州时,正值当地大旱之年,又有蝗虫灾害。苏轼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饿孚弃儿满地。苏轼的心情十分沉重,他为自己无能为力解救老百姓的疾苦而愧疚,他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一诗中写道:“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为救民于水火,他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同时祈雨抗旱,驱除蝗虫,赈灾捕盗。采取这些措施后,密州百姓非常欢迎,社会也稍稍安定。对于弃婴,他发动官员去捡,然后分别安排到各家抚养,政府按月给抚养费,两年内救活数十人之多。直到现在,诸城人一提起苏东坡,还说那是个大善人哪!他到雩泉祈雨,老天果然下了雨,当地老百姓认为简直神了,半年不落雨,苏轼去求雨,老天就下雨。为表达对上苍的谢意,苏轼在此建了一个小亭子,起名叫“雩泉亭”。在这里,苏轼还写了《密州常山雩泉记》和六首诗。记曰:“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仿佛可数。......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乃新其庙。”两年后,苏轼离开时,还为此泉写了一首诗:“举酒属雩泉,白发日夜新。何日泉中天,复照泉上人。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还将弄泉手,遮日向西秦。”
苏东坡在密州,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他是反对新法的,但他又不是保守的,他也主张改革,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他对王安石的新法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对当地老百姓有好处的就推行,没好处的就抵制或不去实行。“给田募役法”对老百姓有利,他就积极推广;而“手实法”是不利的,就抵制。密州老百姓非常喜欢他这种务实的做法。
在诸城人民路口,当地的官员告诉我:“这里就是苏轼当年建造的‘超然台’!在北宋时,是我们这里的标志性建筑,可惜后来被战火焚毁。我们市政府已经列入城建规划,要重建‘超然台’。”我回来后翻阅了苏轼全集,知道苏轼写有《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我站在超然台废墟上,遥想当年苏轼苦中求乐的样子,他想超然世外或物外,寻求内心的那份宁静,可是他做不到啊!他任期不满就又调到山西永济去当太守,而且还没走到山西,在半路上朝廷又来命令改派徐州做太守。仕途险恶,官场不自由啊!苏轼作为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也象李白一样,虽然胸怀大志,却与官场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也许是文人的宿命,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那些碌碌无为的小人、坏人、俗人却如鱼得水,八面玲珑,节节高升。多少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又有多少改变呢?他弟弟苏辙在济南,听说哥哥在密州修建了一个台子,就从老子《道德经》中“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句取了此名,是要哥哥想得开,超然于物外,不要计较官场那些得失。
苏轼在密州最突出的成就还是文学创作。他在这里共计写了230多篇诗、词、文。他的那首代表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就是在这里写就的。我在中学时就会背这首词,乃至后来学写词,也可能是受他的影响。苏轼把有唐以来词的艺术美发展到了极致,也可以说是李白之后浪漫主义作品的高峰。诗人的想象力得到痛快淋漓的发挥,从天上的明月、宫阙,到人间的朱阁、绮户、生离死别、悲欢离合,都作了表达。这是与他弟弟苏辙唱合的一首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就是说这首词,是写中秋节怀念故友亲朋最好的一首,再也没人能超过他的。
苏轼在密州,走遍了密州的山山水水。这里的马耳山、九仙山、常山等,还有楚汉相争时,韩信与龙且大战潍水的潍河。他所到达的地方,都留有他的诗词。一些较平常的山水,一经他题咏,便有了文化含义。他在超然台上写的那首《望江南》把密州写得很美:“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还有一首词,他写了三个密州景物:“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直到现在,当地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谈起苏轼这首词,无不为诸城的美景而骄傲。诸城真是个人见人爱的地方,它的现代化程度不亚于沿海地区任何一个城市,它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比西部一个地级市多,就是说它一个县级市创造的材富比西部一个地级市还要多。诸城市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在全国叫好的先进经验,如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中小企业改制等。现在全国百强县中排第61位。诸城人民再也不是当年苏轼在这里时那种饿孚遍地的贫穷模样了,富裕起来的诸城市人民还创造了新郎希努尔、得利斯、昊宝、桑莎等名牌产品。他们近些年接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有二十四位。这座龙城正在腾飞。如果苏轼地下有知,也当十分欣慰的,因为他离任时还给下任交待拯民于水火的想法,他是带着很多没实现的理想而离开密州的。
苏轼在密州,还经常深入村落,广泛交友。“城里田员外,城西贺秀才。”都是他的好朋友。他的《蝶恋花、密州上元》写道:“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他弟弟苏辙也来看他,写下了“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这个名句。苏轼在密州对教育事业的推动也是有口皆碑的。

回答4:

http://shang.cnfamily.com/198201/ca27852.htm <--找的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原名丰湖。由于它富有“苇藕蒲鱼之利,岁数万”,湖水又可灌田数百顷,给当地居民带来丰裕的收获,故称丰湖。至于西湖,它是由苏东坡南来而得名的。

北宋绍圣元年(一○九四年),章恬任相,再度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反对新法的苏轼便以“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到惠州。这一年的十月二日,他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身份南来,原来他以为粤东的惠州是蛮荒瘴疠之地,谁知下车伊始,一看山川风物,美不胜收,不禁高声赞美“海山葱茏气佳哉”!于是消除了政治上失意之感,表示“不辞长作岭南人”。一住就住了三年,写下了一百九十多首诗词和数十篇散文序跋。后来因为他写了“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传到章恬耳里,章认为他的贬谪生活太闲适了,这才再贬到海南儋县。

苏东坡在惠州居留的三年间,所谓“东坡居惠,勇于为义”,他见惠州驻军无固定营房,杂居市内,对考百姓有干扰,建议建兵营三百座。他对西湖的建设颇为热心:为了修筑“苏堤”和“六如亭”,连身上的犀带也捐献了;还捐出大内赏赐的钱和黄金,资助道士邓守安建筑东新桥,资助和尚希固建筑西新桥和大堤。更难得的是,他亲自与建筑民工为伍,巡视施工进度,监督施工开支。因此到西桥竣工之日,他与全城父老共同庆祝,尽情欢宴了三日。他常常月夜游丰湖,登合江楼、入逍遥堂,过丰乐桥,踏遍西湖山水,以至“达晓乃归”,游兴是极酣的。他月流连于唐代的泗州塔下,欣赏塔影平湖,写下了“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这“玉塔微澜”成为西湖十景乏一。

苏东坡左惠州,也有一段伤心事,就是他的爱妾王朝云在这里病死。朝云是浙江钱塘人,字子霞,为人聪敏,有见地,是东坡在杭州做官时里的歌姬,不识字,后已粗通文墨,学书,“粗有楷法”。东坡被贬时,姬妾相继离去,只有她随东坡二十三年,至死不渝。死时只三十四岁。她死后,东坡与楼霞寺僧葬她于寺旁的松林间。传说朝云死后,东坡每晚仍梦见朝云回家给他的幼子哺乳,她每次回家,下衣总是湿漉漉的,问她何故,朝云说因要涉水过湖所致。东坡梦醒后,于是在平湖与丰湖之间构筑起一道新堤,让朝云晚上不用涉水回家,这成了苏堤的来历。

东坡在西湖三年,广泛地接触了各个阶层的群众。由于他之大得人心,因此,西湖的许多建筑物留有纪念他的名字,如苏公桥(西新桥)、迟苏寺、东坡亭、东坡祠、苏堤、……甚至东坡肉,东坡扣肉、东坡酒家等。

惠州西湖有五湖六桥之胜。湖区面积约八十平方公里。五湖即菱湖、鳄湖、平湖、丰湖和南湖;六桥是烟霞桥、迎仙桥、拱北桥、西新桥、明胜桥和团通桥。菱湖在西湖西北面,大抵从前种有菱;鳄湖在丰湖之南,不知是否以前有鳄鱼,也许是附会;平湖在鳄湖之东,南为丰湖,再过去便是南湖了。西新桥西接泗州塔,被列为西湖第一桥,它与苏堤都是游人喜爱的“游屐所趋之处”;烟霞桥在菱湖之上,如今只留残迹;迎仙桥在平湖的玄妙观与芳华洲之间,也废圯已久;拱北桥在平湖北端,叠石垒成,俗称五眼桥;明胜桥横贯丰湖;园通桥在丰湖与南湖之间。圆通桥北望,堤桥如带,亭榭掩映,洲渚纵横,杂花生树,曾大为岭南画家高奇峰所赏识。评为西湖第一。

西湖的风景区主要在丰湖与平湖之间,《惠州府志》的西湖八景,便有“丰湖渔唱”一景,想见当时丰湖是相当广袤并有渔舟来往的。那里有百花洲,明月湾、九曲桥,点翠洲,芳华洲和新建的红棉水榭。百花洲是一个湖心岛,集园林花树于一洲,上有雕栏石砌,红墙绿瓦的展览馆,在这里可以看到惠州自汉至宋的出土文物:铜钱、瓷器和窑具,还有革命文物。馆前有百花盛放的花坛。

从泗州塔跨平湖过新修建的九曲桥到点翠洲,是一条游湖的路径。点翠洲青松翠竹,飞花点翠,其中有一株凤凰老树,花开时节,似一片红云,如节日焰火。洲上有新建的长廊,扮白的亭榭以及古色古香的留舟阁,这便是惠州八景中的“留丹点翠”,加上那条重新粉饰,弯环如带的九曲长桥,就使游人流连忘返了。

回答5:

一天,苏东坡先生去找好友佛印下棋,刚刚走进寺庙,东坡先生高喊一声:“秃驴何在?”只听见佛印和尚回答:“东坡吃草。”旁边人都一愣,他们两人却哈哈大笑起来。
东坡是笑话佛印的秃头,所以喊:秃驴何在?
佛印回他:东坡吃草。是在说苏东坡是驴,并且在“东坡吃草”呢,作为“秃驴何在?”的回复,一语双关。
双方都无恶意,只是朋友之间的调侃罢了。
其实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