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生平简介

2024-12-13 17:23:1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人,生于公元989年8月29日,卒于1052年5月20日。按照在位皇帝的时期划分,他生于太宗朝,学习和在底层做官是在真宗朝,政治上成熟、做出重大成就的时期是在仁宗朝。

范仲淹祖上世居河内(黄河以北),唐末动乱,迁往南方,居住在苏州。五代时,祖父、父亲一辈侍奉“五代十国”中的吴越国(政治中心在杭州)。宋太宗时(978年),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范仲淹的父亲范墉也随着吴越王归宋。

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两岁时,父亲去世;四岁时,母亲谢氏带着范仲淹改嫁长山人(山东邹平)朱文翰,改名朱说。年青时的范仲淹就读于长山的长白山醴泉寺;二十三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于是离家,前往应天府(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学习。

二十七岁时,中进士,开始在地方上任职。二十九岁时,恢复范姓,改姓名为范仲淹。后来,母亲去世,范仲淹被晏殊聘用,管理应天书院。在为母亲服完丧后,晏殊将他推荐给朝廷,任秘阁校理。但因为上书请太后还政于仁宗皇帝,没得到允许,于是自请出朝,到地方上任官。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去世,仁宗亲政,将范仲淹召回,任右司谏。不久,因为和众谏官劝阻皇帝废后,被贬出朝廷,到地方任职,先后在睦州(杭州淳安)和苏州任职,在苏州时颇有政绩。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冬季,再次被召回,判国子监。后来又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第二年五月,因反对迁都洛阳,与宰相吕夷简意见不合。又上《百官图》直接抨击吕夷简,被吕夷简指为“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贬知饶州(江西鄱阳县)。后来又到润州(江苏镇江)、越州(浙江绍兴)任职,每到一地,必定兴学助教。

这段时间,西夏元昊大举侵略宋朝边境,宋朝出兵屡次失败。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为陕西安抚使韩琦的推荐,范仲淹知永兴军,途中转为陕西转运使。很快,朝廷任命韩琦和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负责鄜延路防务(陕西延安)。

第二年,又改知庆州(甘肃庆阳)。在西北守边期间,范仲淹采取以防守为主,并积极占据险要、步步为营进逼西夏的策略,并取得了极大成功,提高了他的名望和政治地位。

庆历三年(1043年),宋朝和西夏准备议和。范仲淹与韩琦入朝为枢密副使;八月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并上十策《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庆历新政”开始。但因为新政太仓促,而且遭到保守派反对,于第二年下半年彻底失败。范仲淹等人因遭到保守派的谗言陷害,被贬出朝,范仲淹知邠州(陕西彬县)。

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改知邓州(河南邓州),从此完全远离了政治中心,进入半退休状态。范仲淹在邓州创建百花书院,并亲自讲学。之后,范仲淹又知杭州、知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范仲淹徙知颍州(安徽阜阳市)。五月二十日,在上任途中,走到徐州市,去世。十二月,葬于洛阳万安山下。谥号“文正”,因此后世又称他为“范文正公”。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

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范仲淹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

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范仲淹

回答2: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回答3: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人,生于公元989年8月29日,卒于1052年5月20日。按照在位皇帝的时期划分,他生于太宗朝,学习和在底层做官是在真宗朝,政治上成熟、做出重大成就的时期是在仁宗朝。
范仲淹祖上世居河内(黄河以北),唐末动乱,迁往南方,居住在苏州。五代时,祖父、父亲一辈侍奉“五代十国”中的吴越国(政治中心在杭州)。宋太宗时(978年),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范仲淹的父亲范墉也随着吴越王归宋。
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两岁时,父亲去世;四岁时,母亲谢氏带着范仲淹改嫁长山人(山东邹平)朱文翰,改名朱说。年青时的范仲淹就读于长山的长白山醴泉寺;二十三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于是离家,前往应天府(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学习。
二十七岁时,中进士,开始在地方上任职。二十九岁时,恢复范姓,改姓名为范仲淹。后来,母亲去世,范仲淹被晏殊聘用,管理应天书院。在为母亲服完丧后,晏殊将他推荐给朝廷,任秘阁校理。但因为上书请太后还政于仁宗皇帝,没得到允许,于是自请出朝,到地方上任官。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去世,仁宗亲政,将范仲淹召回,任右司谏。不久,因为和众谏官劝阻皇帝废后,被贬出朝廷,到地方任职,先后在睦州(杭州淳安)和苏州任职,在苏州时颇有政绩。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冬季,再次被召回,判国子监。后来又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第二年五月,因反对迁都洛阳,与宰相吕夷简意见不合。又上《百官图》直接抨击吕夷简,被吕夷简指为“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贬知饶州(江西鄱阳县)。后来又到润州(江苏镇江)、越州(浙江绍兴)任职,每到一地,必定兴学助教。
这段时间,西夏元昊大举侵略宋朝边境,宋朝出兵屡次失败。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为陕西安抚使韩琦的推荐,范仲淹知永兴军,途中转为陕西转运使。很快,朝廷任命韩琦和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负责鄜延路防务(陕西延安)。
第二年,又改知庆州(甘肃庆阳)。在西北守边期间,范仲淹采取以防守为主,并积极占据险要、步步为营进逼西夏的策略,并取得了极大成功,提高了他的名望和政治地位。
庆历三年(1043年),宋朝和西夏准备议和。范仲淹与韩琦入朝为枢密副使;八月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并上十策《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庆历新政”开始。但因为新政太仓促,而且遭到保守派反对,

回答4: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回答5: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人,生于公元989年8月29日,卒于1052年5月20日。按照在位皇帝的时期划分,他生于太宗朝,学习和在底层做官是在真宗朝,政治上成熟、做出重大成就的时期是在仁宗朝。

范仲淹祖上世居河内(黄河以北),唐末动乱,迁往南方,居住在苏州。五代时,祖父、父亲一辈侍奉“五代十国”中的吴越国(政治中心在杭州)。宋太宗时(978年),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范仲淹的父亲范墉也随着吴越王归宋。

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两岁时,父亲去世;四岁时,母亲谢氏带着范仲淹改嫁长山人(山东邹平)朱文翰,改名朱说。年青时的范仲淹就读于长山的长白山醴泉寺;二十三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于是离家,前往应天府(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学习。

二十七岁时,中进士,开始在地方上任职。二十九岁时,恢复范姓,改姓名为范仲淹。后来,母亲去世,范仲淹被晏殊聘用,管理应天书院。在为母亲服完丧后,晏殊将他推荐给朝廷,任秘阁校理。但因为上书请太后还政于仁宗皇帝,没得到允许,于是自请出朝,到地方上任官。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去世,仁宗亲政,将范仲淹召回,任右司谏。不久,因为和众谏官劝阻皇帝废后,被贬出朝廷,到地方任职,先后在睦州(杭州淳安)和苏州任职,在苏州时颇有政绩。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冬季,再次被召回,判国子监。后来又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第二年五月,因反对迁都洛阳,与宰相吕夷简意见不合。又上《百官图》直接抨击吕夷简,被吕夷简指为“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贬知饶州(江西鄱阳县)。后来又到润州(江苏镇江)、越州(浙江绍兴)任职,每到一地,必定兴学助教。

这段时间,西夏元昊大举侵略宋朝边境,宋朝出兵屡次失败。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为陕西安抚使韩琦的推荐,范仲淹知永兴军,途中转为陕西转运使。很快,朝廷任命韩琦和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负责鄜延路防务(陕西延安)。

第二年,又改知庆州(甘肃庆阳)。在西北守边期间,范仲淹采取以防守为主,并积极占据险要、步步为营进逼西夏的策略,并取得了极大成功,提高了他的名望和政治地位。

庆历三年(1043年),宋朝和西夏准备议和。范仲淹与韩琦入朝为枢密副使;八月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并上十策《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庆历新政”开始。但因为新政太仓促,而且遭到保守派反对,于第二年下半年彻底失败。范仲淹等人因遭到保守派的谗言陷害,被贬出朝,范仲淹知邠州(陕西彬县)。

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改知邓州(河南邓州),从此完全远离了政治中心,进入半退休状态。范仲淹在邓州创建百花书院,并亲自讲学。之后,范仲淹又知杭州、知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范仲淹徙知颍州(安徽阜阳市)。五月二十日,在上任途中,走到徐州市,去世。十二月,葬于洛阳万安山下。谥号“文正”,因此后世又称他为“范文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