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宋代文艺理论创新的探索者,苏轼敢于创新。他将丰厚的艺术创作作为根基,提出了一系列卓有建树的苏门文艺见解,在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苏轼的众多文论当中,“萧散简远”说是他在文艺创作当中对于理趣以及老境美自觉追求之最精炼概括与最突出反映。此文论观点的提出,首见于《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中:“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此文以书法为喻,评论诗歌,指出于古朴淡泊之中寓深远意境方为好诗。对苏、李的“天成”、曹、刘的“自得”、陶、谢的“超然”、李、杜的才气,以及柳宗元、韦应物“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都给予高度评价。尤其对自然天成、“美在咸酸之外”的诗,更表推崇。事实上,“萧散简远”的风格一直贯穿于苏轼的文艺作品当中,并且蕴含了他对于言意、形神间关系之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