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用第三只眼睛看事物

看事物的不同之处 写一篇观察日记
2024-12-29 13:18:0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用第三只眼睛看事物
学完《莫泊桑拜师》一文,我被文中福楼拜老师三次悉心指导莫泊桑写作的事深深震撼着。

  第一次:福楼拜告诉莫泊桑,写作要肯吃苦、勤练习。            
  第二次:福楼拜告诉莫泊桑,写作要仔细观察。
  第三次:福楼拜告诉莫泊桑,写作要贵在坚持,才气是坚持写作的结果。对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从他们的这三次对话中,我也深深领悟了指导学生作文,何不是这样呢?自从《新课程标准》颁布,学生学习苏教版教材以来,知识积累的量明显加大,可就是不能“厚积薄发”。许多老师都为之困惑,学生写作的材料依旧是陈旧的,有的学生还是在模仿,在套用一些作文选上的材料,写出的作文没有一点新意,文章不能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读了福楼拜三次指导莫泊桑写作,我明白了,写作不光靠平时阅读积累与勤奋练习,更重要的是在于作文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正如福楼拜说:“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那些“别人没有发现的,没有写过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第三只眼睛,用“第三只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捕捉一闪而过的美丽。现在学生作文贫乏,没有新意,正是他们没有“第三只眼睛”,不会用“第三只眼睛”去观察。在教完《莫泊桑拜师》后,我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下面是我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实践活动课,请用“第三只眼睛”看校园,看谁能看到?学生自由分散,乐滋滋地在校园内观察。10分钟后,一学生向我汇报。生:老师,校园很美。你看,教学楼、长廊、小亭,别具一格。师:你看到了校园内的建筑,确实很美。你看到了,别人看到了吗?这个学生很腼腆,又去观察,这下可细心多了。一会儿又向我汇报。

  生:老师,那一株花真的很美,与其他花不一样(学生的神情告诉我,这回真的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我随同她来到草坪上看这株花,这是一株前不久从扬州买回来的樱花。的确与众不同。

  师:你知道这株花与其他花不同在什么地方吗?

  生摇头,她似乎明白了什么?

  师:不错,你看到了樱花,樱花真的很美。你再仔细观察一下,樱花与其他花究竟不同在什么地方呢?然后,把它介绍给同学。

  久而久之,学生捕捉、收集的写作素材不再雷同,各人有各人观察评判事物的角度与标准,写出来作文也生动多了。

  我想,只有“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学生才有发现,才有创新。

回答2:

习惯了用第一人称写作,也就习惯了会被人误解,即使里面有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
因为无法解释,也就不准备解释。
还因为一篇篇的文章看起来象一页页的日记,什么时候都不能靠刻意来分彼此。
谁说得清血液里是液体依附于细胞呢还是细胞依附于液体?根本是生存所必须,它们无法分离,所以无意识的,融在一起。
因此,我也是这样的,无论和什么人,无论和什么事如果有了相遇,记下来的时候便会混淆,全当作是自己发生的。

一直想对内心的感动做最精心的描绘,但是,在所有的文章里,极少能自如的使用华丽的修饰,确实是因为用不了也用不好。
何况修饰多了,必成枷锁。
但读过的人还会说不懂。
那一定是我从头到尾并不能足够清楚的表达什么,有时是不愿意,有时是真写不了,笔尖下能够诉说的永远都是那些最初最浅的感受。

用自己的那双眼睛看世界,很真很美,会忘了已经意识到的种种不好,会借着字里行间隐藏起已经逐渐张扬了的骄傲,会告诉你不怕不懂得就怕不知道。靠着这些自己麻醉自己的幻想,很多人会活得很好,一直到老。

但我还是喜欢人们的第三只眼睛,喜欢它发现的世界。
尽管想着的时候是快乐的时候,想着的时候是忧伤的时候,想着的时候也希望分享和分担。尽管也明白的,只有在文章里,什么人都可以做轻松的选择和放弃。

记得,有些日子了,有一个人曾问过,你的文章是写给一个人读的吗?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没有再说那句需要补充的内容:也是写给那一群人读。
不是绝对的为谁来写,也不是绝对的想要谁读,但交出去的时候总会因为心里有憋不住的话才会有停不了的笔墨。
不管写的是衷伤还是喜悦,大多体会着享受。
文字里悄悄掩埋的,从古至今都不是一两个人的一两个伤口。

每一篇文章写好以后,也会自己反反复复的读,读的动了情,也爱哭泣,那时候总是不会计较写的别人还是自己。
在所有的字和所有的词里,都可以看出有这么些人,属于:远远的看吧,很简单很清晰;近近的读吧,也是不能够一下就参透了的。不是他们想要做出多么高深的模样,只是因为他们也这样的不了解自己。

有一个自己独处的世界,往往会和自己有很多的交流和约会,也就可以时时用那第三只眼睛,即使那个世界并不只有美丽,即使到了朋友眼里,也不容易全变成无病呻吟。

人和人的沟通不全靠声音,也不全靠身体,应该有些零零碎碎拼凑的能力。
人和文字的关系,从不简单的也不复杂的,很多时候是人喜欢把对生活的依恋演变为对文字的依恋,再把对文字的依恋融会进对生活的依恋。
因为相信,人生无须回首,那一双温暖的手可以因此在任何一个角落,不怕握不了,也不握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