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有一位武林高手因护驾有功而获得钦赐黄马褂,他就是清朝最后一任大内侍卫总管宫宝田。宫宝田于清末同治年间出生在山东乳山的一个小村子。宫家传到宫宝田父亲这一代时,家境已经很贫寒。宫宝田小时候只上过几年私塾就因家境原因辍学了。1882年,十三岁的宫宝田经亲友介绍,前往京城元亨利碓房当学徒,碓房可以理解为米行。元亨利米行的老板是清代功臣之后,靠着这层背景,元亨利米行获得向京城各王府提供大米的资格。作为学徒的宫宝田因此有机会经常运送大米出入王府,这是他日后成为武林高手的一个机缘。
当时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的高徒尹福在王府里当护院,宫宝田多次往王府送米,两人因此认识上了。尹福不愧是武术名家,他很快就意识到宫宝田是练习八卦掌的好料。宫宝田因此辞掉米行的工作,拜入尹福门下练习八卦掌。尹福很重视宫宝田这根苗子,在生活上很照顾,传授武术更是严格要求。据说尹福每天都会给宫宝田一个空碗,要求宫宝田每天练功流的汗必须满一碗才能停下。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尹师的教诲并没有付诸东流,宫宝田苦练武功十年,终于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功夫。宫宝田的轻功造诣尤其突出,据说能一跃而上数米,飞檐走壁不在话下,被誉为“宫猴子”。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十七岁的宫宝田应召入宫担任大内侍卫首领,成为清朝最后一任大内侍卫总管。大内侍卫的主要职责是守卫清宫,这是一份靠实力说话的工作,能当上大内侍卫的人理论上都是一些武功较高的人。而大内侍卫总管作为统领大内侍卫的人,自然是高手中的高手。宫宝田从一个毫无武术基础的米行学徒,仅用15年的时间就成为大内第一高手,可见其武学天赋还是很高的。能被任命为大内侍卫首领,成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贴身侍卫,这已经足以说明宫宝田的武功是很好的。除此以外,至少还有两个事情可以说明宫宝田的武功很好。
1905年,宫宝田因不堪清廷腐败,称病辞归,在老家传授八卦掌。直到1922年,奉系军阀张作霖仰慕宫宝田的武功,邀请宫宝田前来奉军担任武术教练。张作霖初见宫宝田时,看宫的身材瘦弱,不像武林高手,便有意试探下宫宝田的功夫。宫宝田意会到张作霖的心思,便主动提出要见识下张大帅的高超枪法,两人因此进行了一场比武。宫宝田戴上帽子走到二十步开外,然后叫张作霖开枪打掉帽子。结果号称神枪手的张作霖连开两枪都未能打到宫宝田的帽子,就在张作霖准备开第三枪时,宫宝田已经出现在张的身后。这样一来,张作霖彻底信服了宫宝田的武功,将宫宝田留在军中担任武术教练兼贴身保镖。
另一个能说明宫宝田武功高强的事情发生在抗战时期。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山东境内作战的许世友将军听说宫宝田的武功卓越,特意前去拜会。许世友将军年少时曾在北少林学过武术,是军中数一数二的武林高手,他之所以去拜会宫宝田,正是因为宫宝田也是武术名家。相传许世友将军和宫宝田还互相切磋了一番,两人都对彼此的功夫称赞不已。
大内侍卫应该在皇帝身边要不然怎么保护皇帝台词相违背了历史 大内侍卫分等级,由总管和副总管统领。总管的职责是保护皇帝,维持朝中的治安。如《鹿鼎记》中的多隆就任职大内侍卫总管。副总管主要听命于太后,保护后宫中妃嫔们的安全。如《鹿鼎记》中的瑞栋就是太后的得力干将。以下还有一、二、三等侍卫和最末等的蓝翎侍卫。 大内侍卫总管和副总管不仅要武艺高强,还得精通保镖的防护之道。更重要的,必须是管理统筹的好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又有技术,又会管理的人,才能胜任。 大内侍卫要求不怕死,拼命保护皇室人员的安全。而皇帝为了放心,往往从家世背景良好,并与皇家关系密切的家族中挑选并训练大内侍卫。
皇宫里确实就一个男人,但这个皇宫不是指紫禁城,而是指内宫,也就是乾清门以内的内三宫以及东西六宫的地方。
重臣(比如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侍卫、内务府官员等都可以进皇宫,但他们只能在前朝活动,这个前朝的范围是很大的,既包括三大殿、武英殿、文华殿等地,也包括养心殿、毓庆宫、慈宁宫、宁寿宫等地方。所以大内侍卫还是很有用武之地的。
御前侍卫是清太祖时期初建起了侍卫制度,而随着清王朝皇权的不断集中、巩固和发展,作为帝王近臣的侍卫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越来越详尽的侍卫制度建立起来,侍卫也被细致划分等级、规定名额。皇帝侍卫的待遇很高,地位也非常尊贵。侍卫以天子侍从身份而得以使用,也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待遇。
后妃住的地方是内宫,侍卫是进不了内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