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医生报告,恩,觉得很适合回答楼主的问题,与楼主共享啦
导语:近些年来,媒体在报道杀人案件是总会将当事人行为动机与性格因素联系起来,造成性格内向的人容易成为杀人犯的刻板印象。其实,任何一种性格都没有绝对的好处和坏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媒体在报道某些恶性事件时,对当事人的性格倾向特别有兴趣,尤其是发现当事人的性格比较内向时,对此一定会大加渲染。我今天想指出的是,这种做法如果不改变,将很快会伤害到“性格内向”人群,使他们刻板印象化。
对性格内向者的误解
媒体的这种效应被称为媒体的放大效应,而根据观察,这种放大效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抹黑了“性格内向者”。何以为证呢?
许多读者可能知道,最近还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中国政法大学四年级学生付成励在课堂上杀害了正准备上课的教授程春明。事情发生之后,学校当局称付成励“性格内向”,可是前去采访的记者却发现同学们对付成励的评价是“阳光男孩”,热情、正直、向上、活泼、透明、幽默,完全没有“性格内向”的影子。
那么,法大为什么要急于给付成励贴上“性格内向”的标签呢?一种可能就是法大认为社会上已经形成了“性格内向者是孤独的、偏执的、危险的”的印象,因此只要大家知道付成励是“性格内向”的,人们就不会去寻找行凶杀人个人之外的动机了。
一个人最终走向杀人的犯罪道路,背后的原因可能是社会的、家庭的、或个人的,可能是遗传的、或后天习得的,可能是偶然的、或必然的,也可能是蓄谋已久的、或一时冲动的,如果我们简单地将它归结为“性格内向”,就可能忽视其他原因的追究。
或者更有甚者,把“性格内向”当作一个挡箭牌、替罪羊。就像珠海的机动车撞人事件,除了骆某某的精神病、抑郁症、性格内向之外,真的就没有其他原因吗?
内向没什么不好 一直被妖魔化了
这个社会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内向性格是不好的性格、外向性格才是好的性格”的共识。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讽刺,中国社会传统上一直推崇内向性格,内敛、沉稳、不喜形于色、老实、本分。只是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受外来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外向性格才开始变得受欢迎起来。
事实是,如果你打开任何一本性格心理学的书,都会告诉你人的气质、性格没有好环之分,任何一个性格都有好的一面、也同样有不好的一面。
事实上,心理学家荣格把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其初衷并非区分好与坏,而是分析一个人的行为特点是倾向于哪一类,以便更好地去了解自己。况且,评价一个人本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内向与外向这种二元对立的概念划分,也根本无法客观、真实、全面地解释一个丰富、立体多维的人
确定犯罪者性格与行为之间的关联,这是刑侦专家的事。但常识表明,一个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人,背后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可能是社会的、家庭的或个人的原因,可能是遗传的或后天习得的,可能是偶然的或必然的,也可能是蓄谋已久或一时冲动。媒体喜欢将之简单归结为“性格内向”,一是因为我们社会形成的对“性格内向”者的负面评价,正好符合对犯罪者的道德谴责;再者,这种简单归因也符合读者“快餐化”阅读的心理期待,它省略了犯罪者曲折、复杂甚至可能毫无逻辑性可言的犯罪心理过程。
“性格内向”究竟从何时开始隐含负面因素已无从考察,媒体滥用“性格内向”必然加剧这种刻板印象,看待“性格内向”者的“有色眼镜”就很难摘除。
望采纳,虽然不晓得为什么楼主问这个问题,不过其实我觉得,这种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包含很多因素的,一个人是不是隐性杀人犯没人知道,嘛,大概就是这样了。O(∩_∩)O~
不是所有的杀人犯都千篇一律,有相当一部分杀人行为都是因为情绪而临时起意,除非有些人从小社会怀有一种敌意,但那毕竟少数.
先天的潜质加上后天环境影响。 答案补充 基因应该是有一定影响的吧。有些人可能更容易犯罪。当然主要是后天环境的影响。 答案补充 对啊。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的。
人生存的环境决定一切,人需要赞美、信任、肯定和帮助,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人很少会产生极端的想法和行为。反过来,人在批评、指责、孤立、缺乏信任的环境下,会产生偏激、极端的想法和行为。其实,杀人犯罪行为与社会和周围的环境有关,缺乏关心与认可。
额。。。这个。。。杀人犯都是心理有疾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