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
此小说的情节轮廓是:卢进勇渴望火,无名战士需要火—生命垂危却不用火柴,交出火柴——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可见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取火之物—火柴来安排的,它是把小说各部分串联组织起来的,贯穿全篇的一条线;是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事物—这“火”由火柴点燃,因而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赤诚的心,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七根火柴》选自《王愿坚小说选》,是王愿坚经典短篇小说。王愿坚作。1958年发表。
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焦干的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言毕,安然地闭上了眼睛。那位战友追上队伍,为战士们点燃了篝火,然后将余下的六根火柴和党证交给了指导员。作品细节描写感人,表现了革命战士的高尚品格。文章主角不是大量笔墨所写的卢进勇,而是有高尚品格的无名战士。
就是“七根火柴”哦,看这一句:“紧扣七根火柴这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参考书上的。
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 文章关于火柴(火)进行描写,其文章线索为:需火柴(缺火柴和想火柴两部分)→指火柴(表示 急切心情)→看火柴(与阴冷的环境,湿透的衣服形成对照,把火柴同党联系在一起,表示连对党的一片赤诚)→数火柴(清除的交代,认真的态度,庄重的神情)→交火柴(交代后的无比欣慰,郑重的托付,殷切的期望)→送火柴→用火柴→数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