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达凝集试验检测伤寒杆菌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理学改变主要是全身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大及白细胞减少等。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的严重并发症。以儿童及青壮年为多见,病后有持久免疫力。流行多发生在卫生条件不良的地区,以夏季和秋季多见。常见的实验室检查为肥达凝集试验。
[检测方法] 肥达凝集试验
[标本准备] 血清,静脉血3ml不抗凝。
[方法学原理] 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及甲、乙、丙3种副伤寒沙门菌鞭毛抗原的诊断菌液,与被检血清作细菌凝集反应。若被检血清中有抗体存在,可与相应抗原起反应,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为阳性。
[试剂] 诊断菌液有伤寒O、H及副伤寒A、B、C,共5种。使用时用生理盐水稀释成每毫升含7~10亿个菌的悬液备用。
[检测步骤
1.取lOmm×lOOmm试管5排,每排8支。
2.另取15mm×lOOmm试管1支,加生理盐水4.75m1及患者血清0.25ml混合,成为1:20稀释血清。
3.每排第l管内各加1:20稀释血清0.5ml。
4.在剩余的2.5ml稀释血清(1:20)中加人生理盐水2.5ml,成为1:40稀释血清。
5.再取1:40的血清,分别加入每排第2管中,每管0.5ml。在剩余的2.5ml稀释血清(1;40)中,加入生理盐水2.5ml,成为1;80稀释,再加入每排第3管中,每管0.5ml,如此操作,直至加完每排第7管为止。
6.每排最后1管各加生理盐水0.5ml,作为不含血清的菌液对照。
7.取5种菌液充分摇匀,每种菌液加1排,血清最终稀释度分别为1;40、1;80、1:160直至1:2 560。振荡混合,置37C水浴16~20h后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先观察液体部分清晰程度,然后轻轻摇动试管,观察管底有无凝块浮起:
1.液体澄清、管底有凝块、细菌完全凝集者(100%凝集),为栅++++。
2.液体微混浊、管底有明显凝块、细菌大部分凝集者(75%凝集),为+++。
3.液体较混浊、管底有明显凝块、细菌中度凝集者(50%凝集),为++。
4.液体混浊、管底无凝块、细菌轻度凝集者(25%凝集),为+。
5.液体混浊、无凝集现象,为阴性。
6.对照管均匀混浊无凝集现象。
7.被检血清出现++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为凝集效价。如第3管出现仲凝集,则判为1:160阳性;如各管均无凝集现象,则判为
[正常参考值] 伤寒沙门H凝集效价1:80以下,伤寒沙门菌O凝集效价及各型副伤寒沙门H凝集效价均在1:40以下。
[注意事项]
1.过去曾预防接种伤寒、副伤寒疫苗者,H抗体效价明显升高,并持续数年,而O抗体低于正常值。
2.以往患过伤寒病或曾接种伤寒疫苗,新近又感染流行性感冒或布鲁病,可产生高效价H抗体,O抗体则较低,但H抗体很快消失,此种反应称回忆反应。
3.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隐性感染而产生抗体,尤其在流行地区正常人的凝集效价可稍高,故在判断结果时应考虑本地区正常人群的自然凝集效价水平作为参考。
4.沙门菌属各菌种之间有某种共同抗原,在凝集试验中可能出现类属交叉凝集反应,但效价较低。
5.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伤寒的可能,应注意有10%左右已确诊为伤寒者在整个病程中抗体效价始终不升高。这可能与早期应用抗生素、药物抑制、免疫耐受和缺陷有关。
6.肥达反应特异性不高,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结核、败血症、病毒性肝炎及部分血吸虫患者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7.溶血、菌液过浓等均会影响结果。菌液过期或产生自凝者不宜使用。
[临床意义]
L肥达反应通常第1周阳性率仅10%,第2周约50%,第3、4周可达80%-90%,阳性率逐周上升,可达70%~90%,但假阳性率亦达10%~20%。
2.接种伤寒疫苗者亦可出现阳性反应,早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者可出现阴性反应。
3.检验结果分别以O、H、A、B、C表示凝集试验中伤寒杆菌菌体抗原、鞭毛抗原、甲乙丙鞭毛抗原的相应特异性抗体,双份血清抗体效价O≥1:80及H≥1:160者亦有诊断价值。由于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具有部分相同的菌体抗原,所以仅有O抗体的升高不能区分伤寒及副伤寒,须依靠HOAB抗体加以区别。
4.接种伤寒疫苗或患过伤寒者,发热可引起回忆反应而出现假阳性结果。仅有O抗体阳性,而H抗体阴性可能是疾病早期;仅有H抗体阳性而O抗体阴性,提示曾经预防接种或患过伤寒。
肥达凝集试验检测伤寒杆菌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理学改变主要是全身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大及白细胞减少等。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的严重并发症。以儿童及青壮年为多见,病后有持久免疫力。流行多发生在卫生条件不良的地区,以夏季和秋季多见。常见的实验室检查为肥达凝集试验。
[检测方法] 肥达凝集试验
[标本准备] 血清,静脉血3ml不抗凝。
[方法学原理] 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及甲、乙、丙3种副伤寒沙门菌鞭毛抗原的诊断菌液,与被检血清作细菌凝集反应。若被检血清中有抗体存在,可与相应抗原起反应,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为阳性。
[试剂] 诊断菌液有伤寒O、H及副伤寒A、B、C,共5种。使用时用生理盐水稀释成每毫升含7~10亿个菌的悬液备用。
[检测步骤
1.取lOmm×lOOmm试管5排,每排8支。
2.另取15mm×lOOmm试管1支,加生理盐水4.75m1及患者血清0.25ml混合,成为1:20稀释血清。
3.每排第l管内各加1:20稀释血清0.5ml。
4.在剩余的2.5ml稀释血清(1:20)中加人生理盐水2.5ml,成为1:40稀释血清。
5.再取1:40的血清,分别加入每排第2管中,每管0.5ml。在剩余的2.5ml稀释血清(1;40)中,加入生理盐水2.5ml,成为1;80稀释,再加入每排第3管中,每管0.5ml,如此操作,直至加完每排第7管为止。
6.每排最后1管各加生理盐水0.5ml,作为不含血清的菌液对照。
7.取5种菌液充分摇匀,每种菌液加1排,血清最终稀释度分别为1;40、1;80、1:160直至1:2 560。振荡混合,置37C水浴16~20h后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先观察液体部分清晰程度,然后轻轻摇动试管,观察管底有无凝块浮起:
1.液体澄清、管底有凝块、细菌完全凝集者(100%凝集),为栅++++。
2.液体微混浊、管底有明显凝块、细菌大部分凝集者(75%凝集),为+++。
3.液体较混浊、管底有明显凝块、细菌中度凝集者(50%凝集),为++。
4.液体混浊、管底无凝块、细菌轻度凝集者(25%凝集),为+。
5.液体混浊、无凝集现象,为阴性。
6.对照管均匀混浊无凝集现象。
7.被检血清出现++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为凝集效价。如第3管出现仲凝集,则判为1:160阳性;如各管均无凝集现象,则判为
[正常参考值] 伤寒沙门H凝集效价1:80以下,伤寒沙门菌O凝集效价及各型副伤寒沙门H凝集效价均在1:40以下。
[注意事项]
1.过去曾预防接种伤寒、副伤寒疫苗者,H抗体效价明显升高,并持续数年,而O抗体低于正常值。
2.以往患过伤寒病或曾接种伤寒疫苗,新近又感染流行性感冒或布鲁病,可产生高效价H抗体,O抗体则较低,但H抗体很快消失,此种反应称回忆反应。
3.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隐性感染而产生抗体,尤其在流行地区正常人的凝集效价可稍高,故在判断结果时应考虑本地区正常人群的自然凝集效价水平作为参考。
4.沙门菌属各菌种之间有某种共同抗原,在凝集试验中可能出现类属交叉凝集反应,但效价较低。
5.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伤寒的可能,应注意有10%左右已确诊为伤寒者在整个病程中抗体效价始终不升高。这可能与早期应用抗生素、药物抑制、免疫耐受和缺陷有关。
6.肥达反应特异性不高,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结核、败血症、病毒性肝炎及部分血吸虫患者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7.溶血、菌液过浓等均会影响结果。菌液过期或产生自凝者不宜使用。
[临床意义]
L肥达反应通常第1周阳性率仅10%,第2周约50%,第3、4周可达80%-90%,阳性率逐周上升,可达70%~90%,但假阳性率亦达10%~20%。
2.接种伤寒疫苗者亦可出现阳性反应,早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者可出现阴性反应。
3.检验结果分别以O、H、A、B、C表示凝集试验中伤寒杆菌菌体抗原、鞭毛抗原、甲乙丙鞭毛抗原的相应特异性抗体,双份血清抗体效价O≥1:80及H≥1:160者亦有诊断价值。由于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具有部分相同的菌体抗原,所以仅有O抗体的升高不能区分伤寒及副伤寒,须依靠HOAB抗体加以区别。
4.接种伤寒疫苗或患过伤寒者,发热可引起回忆反应而出现假阳性结果。仅有O抗体阳性,而H抗体阴性可能是疾病早期;仅有H抗体阳性而O抗体阴性,提示曾经预防接种或患过伤寒。
肥达试验:最常用于肠热症诊断的血清学实验
原理: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倍比稀释的受检血清作半定量试管或微孔板凝集试验。根据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辅助诊断肠热症。
正常值:O达到1:180 H达到1:160
H甲或H乙达到1:80或以上有诊断意义。
结果分析:O、H凝集效价均超过正常值,肠热症可能性大
O高H不高,感染早期
O不高H高,疾病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