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春江花月夜》,并分析其中的人生哲理

赏析并分析
2024-12-17 23:48:4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分析

本世纪初王闿运首先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是“宫体之巨澜” 。闻一多更是认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留下的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赎清了百年的罪,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这些看法和评价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欣赏者和评论者,直到世纪末仍为人们所常征引。全诗尽管有有一丝淡淡的悲伤与哀愁,但正如李泽厚所说: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所以其意境仍轻快明媚"这些评价使"春江花月夜"成为诗情画意哲理高度统一的孤篇盖全唐 的名文.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这首诗的意境.

一、澄静明快的审美意境

诗人一开篇即就题生发,兴致淋漓地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壮丽而奇妙的画面"嫩绿的春色!宛转的江流!半开的花蕾!银色的月光!静谧的夜晚,构成了一个澄碧晶莹的!美妙无比的月光世界"大千世界的五光十色都被月光涤荡成梦幻一般的银灰色,春江花月夜因此显得格外幽静恬美"这种空间的全景式展示,一月印万川的全方位布景,营造出通体晶莹澄静的审美意境,也更突出了月所处的中心位置,月是如此美景生发的活力源头"月光下的世界绰约迷离,别有光辉,呈现出更美的境界,更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老子说:致静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静观是中国哲学追求进入自由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哲学家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与此对应的审美追求即刘勰所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这种艺术境界恰似晶莹澄静的月色"月亮的文化内涵正是这种阴柔的美学风范"一切转入安静澄澈"月照乾坤,辉映苍穹"月光如水将尘世一切烦恼和躁动洗涤得干干净净"审美主体经月光清洗过后的心湖,只有一片月光在静静荡漾,人心也随之晶莹剔透"这也是格式塔心理学所讲的/异质同构所产生的效应"以此心静观明月,心静与月静相契合,创造出晶澄静幽的审美境界,这正是中国文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宗白华先生对此也有过精辟的论述:/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是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因此月光照耀下的诗篇月华闪烁!兴象玲珑,呈现出冰清玉洁般的阴柔美质"

二、对宇宙人生的关照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与人,谁是那最初的邂逅!最初的遇合?谁能回答?问天?问月?他得到的是一个更神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月亮作为一种永恒而宁静的存在,启迪着敏锐的诗人的追求"天与人,这是一种永恒的探索,中国诗人很早就将目光关注到人之外的天,自屈原首先发问以来:/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历代诗人总是抬头望天,低头赋诗"他们大多将月亮作为一个客观关照的对象而对天发问,充满了主体探究客体的强烈意识"而张若虚将月亮与人相对照,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充溢着以天为象!将人与天融为一体的浓郁的生命情调"张若虚如此追问月与人二者的最初关系,实发前人所未发"张若虚之后,更有李白!苏轼等大诗人振聋发聩地一问: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进一步延伸了类似的思考与关怀,有着强烈的宇宙意识和空间意识"年年只相似 的江月得以共存"创造了天上地下" 相映相赏" 生生不息" 绵亘无穷的广阔深远的时空意境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领悟到的一种哲理"探索到的一种时空无限宇宙无穷的宇宙观。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诗人不可形成十分科学的宇宙观但是诗人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开阔艺术的高超"表达了对探索宇宙探索人生的孜孜不倦地追求和热爱正是基于此"春江花月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超越了那些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的山水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 感吾生之须臾的抒情言志诗"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男女恋情诗诗人将这些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以时空为经纬"以明月为纽 交织成一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的赞叹大自然奇丽景色颂扬游子思妇真挚爱情探索人生和宇宙奥妙的动人篇章诗人将启人心智发人思索的情感隐藏在深邃悠远辽阔的时空氛围中"全诗字里行间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中"让人感觉这一切好似触手可及却又总是迷离恍惚" 若即若离" 吸引着读者在这种时空应有限" 月色有无中的时空意境中去探寻去品。月亮在传统的文化中承担了孤独失意的美学意味,就其原因同样在于月亮美学的结构形式与艺术的心灵的生命体验发生了同物对映效应,对象因此可以移入人的感情"月亮皎皎,孤悬夜空,既冷清又孤独,这与人类孤独失意的情感体验正相吻合"一弯残月,满怀孤寂"春江花月夜以月升开篇,最后以月落结篇: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闺中思妇/愿逐月华流照君,月亮既然是沟通二者的乘骑物,那么在外的游子当然可以想象自己乘月归家,曾几何时,在一片虚幻的想象天空完成了爱情的圆满"游子如许的离愁,伴随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上"

三青春初醒的自我意识

亘古一月,与生年不满百的有限人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相对月亮,人生何其短矣"换一个思维的角度来看,个体的生命确实是短暂的,但人类代代相传,绵延久长"月亮高挂天空,在一代代的人看来,宇宙是相似不变!亘古如斯的永远"所以,当以类的形象出现在月亮面前,足可以与永恒之月相抗衡,/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得以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共存于宇宙之中"月与人,因此构成两个生命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月与人交会,才能共同谱写出生命的美好乐章"艾烈德在永恒复现的神话中指出:/月亮是最先死去,但也是最先重生的,事实上,人的出生!成长!衰老及消逝,也近似月的一周期"而这相似性之重要,不仅在于使我们了解宇宙依-月.的构造形式是很适切的,而且也在于能因此有一个乐观的推论:就像月的消失因为会再有新月随之出现,所以不会是绝对的终极一样,人的消失也不是最后的结局"李泽厚认为张若虚在诗中所流露的这种意识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永恒的江山!无垠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感伤! 答案补充 读罢《春江花月夜》,总是被诗中的美景、真情所感染,仿佛自己就置身其中,感受长江的雄浑气势与绵绵情意;感受鲜花的芬芳,草木的清新,月亮的光辉与多情。一种古典音乐的淡淡的、柔柔的气息在耳畔萦绕,在心中弥漫,于是美便产生了。在欣赏美的同时,我不禁油然而生对长江的依恋、热爱之情。在诗人的眼中,长江是美的;在所有被长江哺育过的华夏儿女心中,长江是美的。“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夜夜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共饮长江水”,是呀,除了诗人倾诉感情之外,长江如中华大地跳动的脉搏,见证着华夏的成长,可以说是一部记载着中华民族兴衰的发展大典。今天,注目未来,我们应看到长江所处的地位,所承受的压力,所担当的重任。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义务保护好长江这条母亲河。我们要让长江两岸的山更青,长江的水更绿;要让青山绿水永远装饰我们的眼帘,让良辰美景永驻世人心间;让长江之歌唱出中华儿女热爱自然、热爱母亲的不变的情——我们爱长江!

回答2: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2]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或“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春江花月夜》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