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快更稳区别手工紫砂壶和机制紫砂壶?

2025-01-01 06:52:1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手工紫砂壶和机制紫砂壶的区别有如下四个方面:

1、内壁光滑程度不同

全手的壶都是通过拍打泥片后直接通过拍打成型的,“受伤”的基本都是外壁,内壁基本上不受拍打的影响,其成型前的拍打纹理可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了。而半手的基本上不会有,多是刮过的痕迹。

2、壶底痕迹不同

手工紫砂壶的底和壶壁是分开进行,但紫砂泥却是同一时间调制的,这种时间差造成壶在经过火烧后,会在壶底形成一圈明显的镶嵌痕迹;如果是机制紫砂壶,在烧出来之后,后底盖衔接处没有明显的痕迹。

3、接缝线数量不同

手工紫砂壶只有一道接头,在壶内装把处可见到一条不明显的接缝线;机制紫砂壶在壶嘴和壶把内侧各有一条比较明显的接缝线。

4、印章不同

内章的看法根据壶型的不同,印章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无论圆型还是方型的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印章都是泥片平铺着的时候盖上去的。看帖子里也有另外刻字在内壁的,当然这也是证明全手的一种方法,做全手壶的人用心可谓良苦呀。通常情况下,圆型的壶的内壁章一般都是有变化的

扩展资料:
紫砂壶的烧制工艺:

紫砂壶的捂灰烧制工艺是通过运用其他介质人为地对窑变现象的一种应用~,在烧成过程中使紫砂壶变色均匀的一种烧成工艺。

龙窑烧成时,因为茅柴未完全燃烧的残留物和炭灰的堆积,特别是在下段底部位置形成局部混合还原气氛,造成紫砂壶的变色现象。经过摸索、总结规律后,这种窑变现象逐渐授掌握运用。早期的捂灰是把紫砂壶装入匣钵内,在其内外用砻糠等塞满整个匣钵,遮盖封闭后把匣钵装在龙窑最底部位置进行烧制。

因不具备龙窑底部的混合还原气氛,匣钵内一般采用细煤粉,木屑等碳性较强的燃料作为填充物,形成局部还原气氛。并采用低温(约1100-1150℃)烧制,以增加制品表面的碳素附着能力。

紫砂原料的吸附性很强,其本身又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和碳素,在还原气氛下,这些有机物和碳素不易燃尽,并且在400-600℃时有FeO的情况下,氧化碳分解反应强烈进行,反应所产生的碳素被吸附在胎体表面,这些碳素的氧化在还原气氛中要推迟到烧成的末期及冷却的初期才能燃尽,所以捂灰烧成时的温度要低于实际的烧成温度。

而密封匣钵中塞满的碳性填充物,能减少烧成时匣钵内燃烧产物中游离氧的含量,并隔离壶体,使紫砂壶在良好的局部还原气氛中烧成。由于碳性填充物中碳素的渗入,加强了紫砂壶的着色效果。各种紫砂原料由于其本身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以及烧成时温度和气氛等因素,捂灰烧成后的紫砂壶会呈现多种青黑色调。

捂灰工艺

捂灰工艺主要是含铁量较高的紫砂壶在还原气氛下烧成,使原料中氧化铁存在的形式发生改变。在正常烧成条件下,紫砂原科中氧化铁的结晶形成大多数是赤铁矿在还原气氛中烧成,赤铁矿被还原成了磁铁矿晶体,故捂灰制品表面对磁铁有一定的吸附性。

紫砂泥料中如绿泥类等一部分含铁较低的泥料一般不适宜捂灰烧成(捂灰烧成后多呈淡灰墨色,色泽效果不佳)。捂灰烧成后的紫砂壶,如再在中性-氧化气氛的窑炉中复烧,郾又会恢复到原来的颜色。

早在明代,紫砂工艺大师陈仲美就已使用调砂和铺砂的方法,来增强紫砂器表面的装饰效果。

调砂工艺

在加工好的泥料或粉料中,根据要求调入各种具有一定大小及比例的砂质颗粒,以提高颗粒密度。

铺砂工艺

调入的颗粒和基泥属于同一种矿料,称为本色调砂;调入的颗粒和基泥不属于同一种矿料,称为异色调砂。

本色砂调入原泥中,由于泥料质性相同,烧成后胎质色泽不会产生较大变化,但基泥中的颗粒含量有所增加,主要起到增强坯体骨架的作用。对于一些质性较软的颗粒,还需对颗粒进行600-800℃的素烧以增加强度,否则颗粒在成型过程中易被工具压碎而造成器表拖尾现象。

如朱泥泥料大多收缩和变形率均比较大,不利于单独制作大型作品,需凭借调砂的方法增加坯体强度,这样的坯体烧成后整体收缩及变形减小,提高了烧成成品率。因此现代所见朱泥壶大多掺以粗砂颗粒或以熟料(熟料是将成品泥素烧后研磨成的粉料)支撑。

异色调砂因调入的颗粒和基泥色泽、质性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色泽效果。若调入颗粒质性较硬时,烧成后器表颗粒凸显,呈粗梨皮状;当调入颗粒质性较软时,烧成后器表会产生细微的凹点状。颗粒质性越软,凹点就越明显,形成一种犹如桔皮状的肌理效果。

铺砂工艺

铺砂是指紫砂坯体在制作过程中,把不同泥色的砂粒采用铺、点、撒等方法,施于尚有一定湿度的坯体表面。再借助工具将砂粒嵌入坯体表层。铺砂主要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使烧成后的紫砂器表面铺入的砂点和胎质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铺砂颗粒的质性一般要求高于或等同于坯体颗粒的质性。如质性较软,会造成制作时颗粒拖尾及烧成后因颗粒收缩较大而产生和胎质不相容的现象。

抽砂工艺

抽砂是在加工好的粉料或浆料中分离出某一部分规格的颗粒。在40目的粉料中抽离出60-80目的颗粒,使剩余的颗粒与细料烧成后形成一种粗与细明显的对比效果,产生新的质感。

紫砂壶的特点

第一、紫砂陶是从砂锤炼出来的陶:既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蕴。

第二、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时日能增积“茶锈”,所以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第三、紫砂壶的特殊材质使得壶透气性能好,泡茶不失原味,具有夏天越宿不馊的特点。

第四、便于洗涤:日久不用,难免异味,可用开水泡烫两三遍,然后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变。

第五、冷热急变适应性强: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急变而胀裂;而且砂质传热缓慢,无论提抚握拿均不烫手。

第六、紫砂陶质耐烧:冬天置于温火烧茶,壶也不易爆裂。当年苏东坡用紫砂陶提梁壶烹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也决非偶然。这就是古今中外讲究饮茶的人,所以特别喜爱用紫砂壶的原因。

第七、宜兴紫砂壶可塑性好;

第八、宜兴紫砂壶干燥收缩率小;

第九、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成陶;成品宜兴紫砂壶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

第十、宜兴紫砂壶成型后不需要施釉。紫砂器内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纯天然质地和肌理为美。紫砂茗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有朴实的实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异造型,但总括起来分为以下几类:几何型、自然型(花素器)、筋纹器及水平壶和茶器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紫砂壶

回答2:

手工紫砂壶和机制紫砂壶的区别有如下四个方面:

1、内壁光滑程度不同

手工紫砂壶要在泥凳上细细打磨,做好后内壁里会留下泥凳的木纹;机制紫砂壶内外壁打磨得比较光滑。

2、壶底痕迹不同

手工紫砂壶的底和壶壁是分开进行,但紫砂泥却是同一时间调制的,这种时间差造成壶在经过火烧后,会在壶底形成一圈明显的镶嵌痕迹;如果是机制紫砂壶,在烧出来之后,后底盖衔接处没有明显的痕迹。

3、接缝线数量不同

手工紫砂壶只有一道接头,在壶内装把处可见到一条不明显的接缝线;机制紫砂壶在壶嘴和壶把内侧各有一条比较明显的接缝线。

4、表面质感不同

手工紫砂壶经过烧制后,质地收缩不一,泥砂层次不齐, 外表粗粒凸现,使壶表面呈现出温润的质感和明快的光泽,呈现出紫砂特有的性质;而机制紫砂壶,烧成后表面失去质感效果,往往出现灰暗死板等现象。

扩展资料:

紫砂壶的开壶方法:

1、醒壶

在清理干净紫砂壶后,直接紫砂壶盖体分离放到锅里,然后加纯净水烧开,然后再慢火煮30分钟左右。(注意:煮过的紫砂壶千万不要直接拿冷水冲。)

2、润壶

可以理解为试泡,用大量的茶叶放到醒过的紫砂壶里,然后倒入沸水,最后盖上盖子静置3-5个小时即可。

3、晾壶

将上面处理过的的紫砂壶再次用纯净水清洗干净,然后用干抹布轻轻擦拭干净即可。

开壶目的:

主要是为了去除异物,因为紫砂壶在经过千度高温烧制,会发生物理变化气孔扩张,降温出窑后难免会被一些粉尘堵塞气孔,壶内有时还会留下些砂料碎屑,而且也会留存石英粉。

回答3:

  方法如下:
  1、看内壁纹理。这个是鉴别全工最好的方法。全手的壶都是通过拍打泥片后直接通过拍打成型的,“受伤”的基本都是外壁,内壁基本上不受拍打的影响,其成型前的拍打纹理可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了。而半手的基本上不会有,多是刮过的痕迹。
  2、接头。这个是我最不愿讲的,因为这个技术性是最低的,也最容易做假的,假的真能以假乱真。而且真正的全手工,稍微用心点,接头也可修掉的。所以这点在我看来基本不作为鉴别全手的方法。
  3、看外型。我想这一点是很多人都没有人提起的。外型是给我们的第一印像。有人会说啦,外型无外乎是石瓢、西施、仿古、容天、掇球、潘壶等形状呗。我所说的外型不是这些具体的壶型,而是要从壶型中看出是不是全手工,这也算是一门学问吧。说到这里,很多稍微专业一点的应该想到了吧。全手工的原理最最基本的身筒是全手工拍打成型的。所以壶身筒必定有其特殊的地方,那就是不对称性。
  4、 看内章。内章的看法根据壶型的不同,印章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无论圆型还是方型的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印章都是泥片平铺着的时候盖上去的。看帖子里也有另外刻字在内壁的,当然这也是证明全手的一种方法,做全手壶的人用心可谓良苦呀。通常情况下,圆型的壶的内壁章一般都是有变化的。
  这种变化是不规则的,大家也看过很多做全手壶过程的帖子。这种内章的变化不是用明胶做的那种印章能做出来的效果。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身筒成型的过程,印章应该是有怎样的变化。
  那种假的全手的印章的现在没有样板,所以没有拍成图片。对于全手方型器,特别是纯四方型的,身筒是用四方形的泥片合成的身筒,所以印章的变化不大。

回答4:

要做到像纯手工壶,必须要在壶内留下纯手工壶成型的痕迹,现在仿纯手工壶的做法,多数用石膏模搪胚的时候,搪出形状之后。用皱纸压出收缩纹和泥凳纹再上底。技法高明一些的,会用模具挡出转折的一部分,留下大部分的手工痕迹。
因为搪的过程,要用手指头在身筒内“横拉”,多数会留下手指头指模的拉丝纹,如果看到内壶肩或内壶腹下部是拉丝纹,则百分之百是模子壶。现在相对高明的技法,是戴着塑料模搪胚,这样就不会留下拉丝的痕迹。但会连什么痕迹都看不出来了。也就是是说,壶内非常光洁。什么痕迹都没有,这样的壶,绝大多数都是模子壶。
有一项指标是仿不到纯手工壶效果的,那就是打身筒留下的印记。我的视力比较弱,从壶外壁看身筒被木拍子打片的痕迹的能力很难,一般要借助台灯和放大镜才行。身筒被拍打之后,会留下平的拍印,颜色会深一点。但如果反复光明针,光的很细致的话就不容易看出拍打痕了。我拍照了一把留下明显拍打痕迹的身筒外壁,大家不妨参考一下。而挡胚壶是绝对看不到拍打痕迹的。
壶把和身筒接片的位置会用力一些,而且这个位置多数是身筒泥片的接片位置,整把壶看起来最不均匀的地方往往就在这里。因为接片和接把那里需要用力,很容易顶变形。再怎么控制,依靠纯手工也难做均匀的。如果是搪胚的壶,这里能够做到绝对的对称,饱满和平整。
有一项工序叫【推墙刮底】,是从大彬时代延续至今的。刮底的目的,是为了刮掉壶底的接片残留的脂泥痕迹和接片的不平整,也有一些是为了装饰,或刮掉内壶壁上不均匀的收缩纹,但刮底往往是不可能刮的很干净,更不能刮的太深,否则用力过度会将身筒顶的变形。所以刮底一般只要能够达到效果就好。假设我们看到的刮底刮的很深,推墙推的很高,刮到连任何痕迹都看不到了,那毫无疑问不可能是纯手工壶。今时今日的推墙刮底做法有了一定的改变,以往的推墙刮底,从壶底中心一直刮到内身筒的中上部分。而现在的做法,一般把把底刮了就行了,少有推墙推的很高的。既然做纯手工壶,卖纯手工价,没必要留下什么尾巴被人揪着问话。彻底把所有痕迹推掉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现实。
挡胚壶只用一片泥围身筒,打成大概模样,然后放进石膏模,用手指头用力从内向外搪出形状。拆开石膏模后,身筒外壁留下两条痕迹:
1.石膏模前方的分界痕
2.石膏模后方的分界痕
壶内只有一个痕迹,就是泥片的接片纹。那模子壶前面的分界痕能处理掉吗?是不是太简单的问题,当然能够处理掉,而且是很轻松的事情了。用脂泥填厚实一些,或者把痕迹切掉覆盖一层泥片不就得了。
纯手工是一片泥,模子壶也是一片泥。既然都只有一个接片,那模子壶就可以当成纯手工的卖了。新手当然不了解,但我们是了解的。何况判断的依据有很多,并不只有接片痕可以看。

回答5:

原矿的紫砂壶没有机制的,因为紫砂泥不能使用灌浆工艺,除非添加大量的玻璃水等化学品,那就变成了化学泥,也不算紫砂了。

紫砂壶从工艺上只有全手工和半手工之分。
区别在与壶身一个是全靠手工敲打出来或者借助模具成型,壶嘴和壶把还是手工制作安装的。全手工并不代表品质好,也有做的很差的,也有很多名家制作模具半手工壶的,做得好的也价格很高。

一般而言,全手工会在内壁有名章(这个据说半手工也可以做到),一般内壁能看到会有接痕,壶身也不会绝对的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