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应该最早出自周易,君子是指那些道德高尚,品德良好的人,他是一种泛指,并不是具体指某个人,而是说这个人本身才能品德都足够优秀。能够得到人们的尊重,也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
这句话基本的意思就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光要有道德,也要有才能才能是一种应该在身体内蕴藏的东西,它不是一个四处炫耀的东西,但是我们碰到一个机会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果断的抓住它,并且发挥自己的才能,至于如何去掌握这个程度啊,这就是古代的那些君子论的讨论者而做的事情了,这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只能说这个气质它是一种理论化的才能,是指这个人拥有本领拥有为其他人做事情的能力,但是他不去大范围的炫耀自己拥有这种能力。
古代的很多话到了现代人们都理解不了他的意思,因为古今异义的现象很多,大部分人认为气应该是一个器材的意思,或者说应该藏着某些兵器,轻易不动手动手就要取得效果,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这个气它只是指一个人应该身怀的才能,古代有很多的词它和现在的意思都不一样,比如说杜甫就曾经有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出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屋漏并不是说房子漏雨了,它是指一个方位,古代有很多很多的诗词散文都有这种现象。
理解古代人所做的一些诗词的时候,应该更多的侧重于他的时代背景,诗人当时为什么做了这首诗,他的基本中心思想又是什么?我们什么都不懂,就单独的去读,其中的一句话两句话,会很是找不到头绪,因为你不清楚他要表达什么意思,而且有很多古今异义,他拥有自己独到的意思,我们强行去翻译,最终达不到真实的意思。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出自 《周易·系辞下》。
这段话最关键的是后半句的“待时而动”!前半句“藏器于身”相比“待时而动”,可以说好做多了,只要慢慢积累就OK。而“待时而动”就很难把握好,比如说,大家都觉得现在时机很好,你该行动了;而你可能觉得时机未到还不能行动,反之亦然。不论怎么选择,总有遗憾发生。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每个人的“时机好与坏的标准”不一致,所以造成了“待时而动”很难把握好。也就是说,要做到“藏器于身,待时而动”,非大智者不能!
普通人要想把握好“待时而动”的度,不妨改变一下方法,在积累力量(量变)的同时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质变的催化器)。如果判断能力与力量的积累同步提高,就可以捕捉到更多的可能促使“量变转向质变”的机会,就可以不断试错,在不断地尝试中如果抓住一次机会,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意思是,君子要把有利的武器藏在身上,等待时机而行动。进一步引申就是,君子们一定要具备足以实现自我理想的技能,静静的等待施展才能的最佳时机,然后一举成功。
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不到处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这句话用现代话来说就是都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要注重加强自我修养,机会一旦出现,就能抓住。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