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把自己的哲学划分为“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 求解惑

2024-12-31 08:30:3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当然,他也犯错误,但次数很少。

亚里士多德对后世的影响及现世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

作为一位最传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无人可比。但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还是一位真正哲学家,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德、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他的研究课题之一搜集各国的宪法,并依此进行比较研究。

在哲学方面,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文化根本倾向以至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上古及中古时期,他的著作被译成拉丁文、叙利亚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德语和英语。以后的希腊学者研究及推崇他的著作,拜占廷的学者也是如此。他的思想是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和伊斯兰经院派哲学的支柱。伊斯兰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阿威罗伊,将伊斯兰的传统学说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融合成自身的思想体系。最有影响的犹太教思想家迈蒙尼德,用理性主义解释犹太教义,在调和科学、哲学和宗教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但是如果以现在的标准衡量,亚里士多德的某些思想显得有些极端。例如,他赞同奴隶制及女性所受的不平等待遇,认为这是自然界的安排(当然,这些思想是他所处时代的写照)

随着亚里士多德作品的不断被发现,中世纪出现了一个研究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新时代,学者们以此作为求得各方面真知识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在研究方法上,习惯于对过去和同时代的理论持批判态度,提出并探讨理论上的盲点,使用演绎法推理,用三段论的形式论证。

总结

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他的思想曾经统治过全欧洲。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回答2:

由于以往无论是在哲学上,还是在科学上,所通常使用的“本质”一词,在逻辑概念方面存在问题。包括“质量互变”的错误在内,使得重新认识和区分“本质”与“本体”带来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在于要想把这个概念重新认识和改变,就需要重新明确它们的区别,就要区分“质”与“性即性质(实则应该是本性)”,“质”与“体”。后者之“质”是本质,可以定性,就是有确定的“质性”,可以定量,就是有确定的“质量”。此时的“质”是与“体”相对应成立的,这样的区分是由对物质和空间的再认识之后产生的,物质之“实质”和空间之“体积”的区分。前者之“质”是与“性”相混淆了,可以定性,就是所谓的“性质”,实质上是“本性”。“性”的程度,在定量方面,只能体现为程度的另一个方面,即“形”。此时“性质”等于“本性”。

倘若有了上述的区分,应该选取一个能够表征“质”与“体”的概念,若仅仅表征自身存在的话,其实就应该“物”,即“物体”比较合适。若包括存在的本身、关系和过程的话,就应该是“事物”。

所以,尽管从意义上取代本体论的,应该是“本身论”,但是,它们并没有象与“本质”那样大的差别,所以,还是使用“本体论”,较为合适。

即物体等于包括物质与空间的集合体系,是事物的本体。事物则是包括物体及其关系变化的过程的总称,因此事物又是具体的存在。存在是宇宙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存在与事物几乎是没有差别的,只是人为的把本属于事物现象的一种精神现象分立出来的结果。把精神现象从事物现象中分立出来的目的和作用,就是作为抽象的概念性的存在,实际上人类精神现象就是一种“自我感觉”,“自我”只是一种关系属性和过程现象的概念性存在。只是因为我们人类的特殊性和目的需要,才这样规定的,而事实上精神现象还是属于一种特殊的事物现象,其过程我们还必须要承认属于事物现象。因此,我们把存在区分成了存在区分成了事物本体存在,事物关系属性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现象,其中又分立出来另一种特殊的存在,就是精神现象。精神现象属于具有特殊性的事物,即生物体特殊的本体,特殊的关系属性和特殊的过程现象。

于是,在拓变论的自然哲学和逻辑中,这些概念将与科学上的概念是统一一致的。物质等于存在之“实质”,空间为存在之“所在”,物体则为存在之“本体”,事物为存在之“实在”。

望你满意

回答3:

对不起,打了错别字,更正如下:
第一哲学:存在本身或存在的存在,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叫“道”; 第二哲学:自然哲学,其实是自然规律的本质,老子叫“德”,德是道的外在表现。第一哲学是第一层次;第二哲学是第二层次。

回答4:

角度不同分类不同,如何分类看我们要研究什么问题,回答什么问题。你的理解是对的,过去的哲学家总是认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就像神学家认为神学是哲学的哲学一样,自视清高,但总免不了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