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民居特点

2024-12-18 19:25:4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侗族居住的村寨具有依山傍水的特点,侗寨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寨边梯田层层,寨脚溪河长流,寨头村尾树木参天。大的侗寨六七百户,小的二三十家。

侗寨的房屋建筑是用杉树建造的木楼,有一至二层的小楼房,也有三到四层的大高楼。近河或陡坡的寨子,依地形建造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或堆放草料杂物。

侗寨一般由民居、鼓楼、寨门、寨墙、戏台、禾仓、禾晾、水井、石板路、池塘、排水沟等不同功能的建筑和设施组成。在南部地区,绝大多数村寨里建有供奉“萨”的神坛。祖公建村立寨,首先要择地建立鼓楼和“萨”坛,然后才规划道路、布局民房。

扩展资料:

侗族一年中的各种节会活动不下百处(次),仅黔东南侗族地区一年之中就有各种节会活动84次。有全民族普遍过的节日,也有一村一寨、一族一姓的节日。

春节、活路节、尝新节、三月三、林王节、牛神节、芦笙节、花炮节、大雾梁歌节、四十八寨歌节、斗牛节等节会最为隆重。

节日的内容广泛,涉及时令、生产、祭祖、信仰、姓氏、英雄、爱情、娱乐、体育等。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汉族传统节日。

回答2:

侗族人民的民居房屋,大体可分为三大类或两大类。三大类即:山区民居、山谷平地民居、沿江河畔或陡坡陡坎民居。两大类即:南部侗族地区民居、北部侗族地区民居。
山区侗族多居“干栏”楼房,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楼上住人。前半部为廊,宽敞明亮,光线充足,为全家休息或从事手工劳动之场所;后半部为内室,其中设有火塘,这既是“祖宗”安坐之位,也是全家取暖、为炊的地方。火塘两侧或第三层楼上是卧室。侗族民居一般是一家一栋,也有将同一房族各家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平时,本房族的妇女们在此纺纱织布;凡喜庆佳节,全房族的人聚集于此,宴请宾客。
坪坝地区的侗族,大多住两层楼房,楼下住人,楼上存放粮食或杂物。堂屋中设有神龛,两侧为卧室。厨房、猪牛圈等皆设于屋侧房后。有的豪绅富户,也住高楼深院。
居于沿江河畔或陡坡陡坎的侗族寨子,则依其地形而建,以栏杆吊脚木楼为多,屋檐柱脚有的高达数尺以至丈许,屋内陈设与坪坝民居大同小异。
北部侗族地区的村寨,大都依山傍水,向阳开阔。小的村寨二三十户,大的村寨有数百户,单家独户很少。村寨周围多蓄有古树,名曰“风水树”。也有培植青竹或桃李果木的。每到春暖花开季节,田园里麦苗青葱,村寨旁桃红柳绿。村寨与村寨之间,有用卵石砌成的花街路相通。
侗族建房,一般都要请有经验的老人查看屋基,以地势平缓、群山环抱、坐北朝南、通风向阳的地点为最理想。东西向的房屋很少。传统的建筑材料有杉木、松木、竹子、茅草或土砖、土瓦、石灰等。最近几年,部分地区才开始使用钢材、水泥、涂料、瓷砖、玻璃等新型材料建造民居。
北部侗族地区的民居,一般分正屋、厢房、前厅、偏厦等。正屋是主要部分,一般坐北朝南,有三柱屋、五柱屋、七柱屋、八柱屋等。正屋两边是偏厦和厢房,使整座房屋形成“凹”字形。有些殷实人家还建有前厅,使整体结构形成四合院的形式,但为数不多。
北部侗族的民居,大部分均为木质结构。平屋为单檐结构,开口屋为双檐结构。凡柱、梁、枋、瓜、串、橼、檩等,均以榫卯穿合逗作。其中有鱼尾榫、巴掌榫、扣榫、斧脑榫、全榫、半榫等。这种建筑工艺在侗族民间由来已久。
南部侗族的民居多建在河溪两岸的绿树丛中,至今仍保留着古代越人的“干栏”式木楼。这些房屋都具有独特的建筑技巧。每座楼房,除屋面盖瓦之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方形木条开榫衔接。整座房子,由高矮不一的柱子纵横成行,以大小不等的木枋斜穿直套。木楼四周设有“吊脚楼”,楼的檐角上翻,如大鹏展翅。楼房四壁及各层楼板,均以木板开槽密镶。木楼两端,一般都搭有偏厦使之呈四面流水。木楼通常有四层:底层堆放柴草,关养牲畜,设置石碓;二层设火塘和老人住房;三层为年轻人的卧室;四层贮存粮食或堆放杂物。楼房外围,均有走廊栏杆,宽敞明亮,空气流通,供家庭成员休息,也是侗家姑娘纺纱织布的好地方。
南部侗族地区的木楼,常常是房廊或房檐相接,楼板相通。每逢喜庆节日,人们相聚于此设宴待客,有道是:“侗屋高高上云头,走遍全寨不下楼。”它体现了侗族民居的特有风貌。
侗族的传统建筑从来不用图纸,哪怕是高楼大厦也是如此。工匠们只用半边竹竿作为标尺,俗称“丈杆”。精明的木匠师傅,就凭这根“丈杆”建造出许许多多雄伟、秀丽的建筑物。
侗族南部山区地势崎岖,聪明的侗族建筑师们不仅能在平地上建造高楼,还能在河边陡坡、陡坎或水面上建造楼房。
在侗族村寨里,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木楼,有的像雄伟的宝塔,有的像精巧的亭阁,有的像壮丽的宫殿,有的像优美的长廊。这些房子有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至今仍坚固完好,有诗赞道:“百年木楼身不斜,一身杉木坚似铁。”如今,侗族建筑已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的浓厚兴趣。

回答3:

侗族人民的民居房屋,大体可分为三大类或两大类。三大类即:山区民居、山谷平地民居、沿江河畔或陡坡陡坎民居。两大类即:南部侗族地区民居、北部侗族地区民居。山区侗族多居“干栏”楼房,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楼上住人。前半部为廊,宽敞明亮,光线充足,为全家休息或从事手工劳动之场所;后半部为内室,其中设有火塘,这既是“祖宗”安坐之位,也是全家取暖、为炊的地方。火塘两侧或第三层楼上是卧室。侗族民居一般是一家一栋,也有将同一房族各家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平时,本房族的妇女们在此纺纱织布;凡喜庆佳节,全房族的人聚集于此,宴请宾客。坪坝地区的侗族,大多住两层楼房,楼下住人,楼上存放粮食或杂物。堂屋中设有神龛,两侧为卧室。厨房、猪牛圈等皆设于屋侧房后。有的豪绅富户,也住高楼深院。居于沿江河畔或陡坡陡坎的侗族寨子,则依其地形而建,以栏杆吊脚木楼为多,屋檐柱脚有的高达数尺以至丈许,屋内陈设与坪坝民居大同小异。北部侗族地区的村寨,大都依山傍水,向阳开阔。小的村寨二三十户,大的村寨有数百户,单家独户很少。村寨周围多蓄有古树,名曰“风水树”。也有培植青竹或桃李果木的。每到春暖花开季节,田园里麦苗青葱,村寨旁桃红柳绿。村寨与村寨之间,有用卵石砌成的花街路相通。侗族建房,一般都要请有经验的老人查看屋基,以地势平缓、群山环抱、坐北朝南、通风向阳的地点为最理想。东西向的房屋很少。传统的建筑材料有杉木、松木、竹子、茅草或土砖、土瓦、石灰等。最近几年,部分地区才开始使用钢材、水泥、涂料、瓷砖、玻璃等新型材料建造民居。北部侗族地区的民居,一般分正屋、厢房、前厅、偏厦等。正屋是主要部分,一般坐北朝南,有三柱屋、五柱屋、七柱屋、八柱屋等。正屋两边是偏厦和厢房,使整座房屋形成“凹”字形。有些殷实人家还建有前厅,使整体结构形成四合院的形式,但为数不多。北部侗族的民居,大部分均为木质结构。平屋为单檐结构,开口屋为双檐结构。凡柱、梁、枋、瓜、串、橼、檩等,均以榫卯穿合逗作。其中有鱼尾榫、巴掌榫、扣榫、斧脑榫、全榫、半榫等。这种建筑工艺在侗族民间由来已久。南部侗族的民居多建在河溪两岸的绿树丛中,至今仍保留着古代越人的“干栏”式木楼。这些房屋都具有独特的建筑技巧。每座楼房,除屋面盖瓦之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方形木条开榫衔接。整座房子,由高矮不一的柱子纵横成行,以大小不等的木枋斜穿直套。木楼四周设有“吊脚楼”,楼的檐角上翻,如大鹏展翅。楼房四壁及各层楼板,均以木板开槽密镶。木楼两端,一般都搭有偏厦使之呈四面流水。木楼通常有四层:底层堆放柴草,关养牲畜,设置石碓;二层设火塘和老人住房;三层为年轻人的卧室;四层贮存粮食或堆放杂物。楼房外围,均有走廊栏杆,宽敞明亮,空气流通,供家庭成员休息,也是侗家姑娘纺纱织布的好地方。 南部侗族地区的木楼,常常是房廊或房檐相接,楼板相通。每逢喜庆节日,人们相聚于此设宴待客,有道是:“侗屋高高上云头,走遍全寨不下楼。”它体现了侗族民居的特有风貌。侗族的传统建筑从来不用图纸,哪怕是高楼大厦也是如此。工匠们只用半边竹竿作为标尺,俗称“丈杆”。精明的木匠师傅,就凭这根“丈杆”建造出许许多多雄伟、秀丽的建筑物。侗族南部山区地势崎岖,聪明的侗族建筑师们不仅能在平地上建造高楼,还能在河边陡坡、陡坎或水面上建造楼房。在侗族村寨里,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木楼,有的像雄伟的宝塔,有的像精巧的亭阁,有的像壮丽的宫殿,有的像优美的长廊。这些房子有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至今仍坚固完好,有诗赞道:“百年木楼身不斜,一身杉木坚似铁。”如今,侗族建筑已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的浓厚兴趣。

回答4:

侗族民居在湘西南和西北两个地区的建筑形式差别很大,通道地区的民居为干柄式,平面接近方形,三层楼,下为贮藏或牲口厩,二层为主要生活起居的用房,三层多作为贮存粮食的仓庠或凉晒农作物,人口多的农户,也作卧室用。

其平面布局与汉族民居不同,入口由侧向木悌进入住宅二层外廊,通过外廊到堂屋,外廊部分开间封闭,没木栏板,与堂屋相连成一体。廊宽1.5—2米,是全家起居活动的主体空间。卧室与堂屋都不大,厨房却很大,中间设火塘,为的是在冬天全家人可围座火塘取暖。有的家庭另辟一间厨房与堂屋相连,厨房内设灶台,夏天可在此烹饪。

通道侗族民居群体布局常组合成团,围绕一水池布置住宅。水池功能有二,其一是为了排积污水,其二是为了设置公共厕所。侗族民居宅内无厕所,厕所公用,设在水池中间,架独木桥入厕。

靖县、同会、新晃等地的侗族民居形式接近汉族,以穿斗架式三开间为主,但在建筑空间处理上还各有特点,表现在入口中间开间上,侗族民居中间开间设大门,向后退一米,作为入室的缓冲空间,堂屋入口的天花也向上提高1—2米,入口外壁开高窗,改进了堂屋的空间关系,堂屋通风采光条件都有所改善,尤其是堂屋空间环境艺术效果显得比一般民居丰富。在侗族人居住的地方,那些鼓搂、花桥、禾晾最引人注目。

回答5:

侗族人民的民居房屋,大体可分为三大类或两大类。三大类即:山区民居、山谷平地民居、沿江河畔或陡坡陡坎民居。两大类即:南部侗族地区民居、北部侗族地区民居。
山区侗族多居“干栏”楼房,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楼上住人。前半部为廊,宽敞明亮,光线充足,为全家休息或从事手工劳动之场所;后半部为内室,其中设有火塘,这既是“祖宗”安坐之位,也是全家取暖、为炊的地方。火塘两侧或第三层楼上是卧室。侗族民居一般是一家一栋,也有将同一房族各家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平时,本房族的妇女们在此纺纱织布;凡喜庆佳节,全房族的人聚集于此,宴请宾客。
坪坝地区的侗族,大多住两层楼房,楼下住人,楼上存放粮食或杂物。堂屋中设有神龛,两侧为卧室。厨房、猪牛圈等皆设于屋侧房后。有的豪绅富户,也住高楼深院。
居于沿江河畔或陡坡陡坎的侗族寨子,则依其地形而建,以栏杆吊脚木楼为多,屋檐柱脚有的高达数尺以至丈许,屋内陈设与坪坝民居大同小异。
北部侗族地区的村寨,大都依山傍水,向阳开阔。小的村寨二三十户,大的村寨有数百户,单家独户很少。村寨周围多蓄有古树,名曰“风水树”。也有培植青竹或桃李果木的。每到春暖花开季节,田园里麦苗青葱,村寨旁桃红柳绿。村寨与村寨之间,有用卵石砌成的花街路相通。
侗族建房,一般都要请有经验的老人查看屋基,以地势平缓、群山环抱、坐北朝南、通风向阳的地点为最理想。东西向的房屋很少。传统的建筑材料有杉木、松木、竹子、茅草或土砖、土瓦、石灰等。最近几年,部分地区才开始使用钢材、水泥、涂料、瓷砖、玻璃等新型材料建造民居。
北部侗族地区的民居,一般分正屋、厢房、前厅、偏厦等。正屋是主要部分,一般坐北朝南,有三柱屋、五柱屋、七柱屋、八柱屋等。正屋两边是偏厦和厢房,使整座房屋形成“凹”字形。有些殷实人家还建有前厅,使整体结构形成四合院的形式,但为数不多。
北部侗族的民居,大部分均为木质结构。平屋为单檐结构,开口屋为双檐结构。凡柱、梁、枋、瓜、串、橼、檩等,均以榫卯穿合逗作。其中有鱼尾榫、巴掌榫、扣榫、斧脑榫、全榫、半榫等。这种建筑工艺在侗族民间由来已久。
南部侗族的民居多建在河溪两岸的绿树丛中,至今仍保留着古代越人的“干栏”式木楼。这些房屋都具有独特的建筑技巧。每座楼房,除屋面盖瓦之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方形木条开榫衔接。整座房子,由高矮不一的柱子纵横成行,以大小不等的木枋斜穿直套。木楼四周设有“吊脚楼”,楼的檐角上翻,如大鹏展翅。楼房四壁及各层楼板,均以木板开槽密镶。木楼两端,一般都搭有偏厦使之呈四面流水。木楼通常有四层:底层堆放柴草,关养牲畜,设置石碓;二层设火塘和老人住房;三层为年轻人的卧室;四层贮存粮食或堆放杂物。楼房外围,均有走廊栏杆,宽敞明亮,空气流通,供家庭成员休息,也是侗家姑娘纺纱织布的好地方。
南部侗族地区的木楼,常常是房廊或房檐相接,楼板相通。每逢喜庆节日,人们相聚于此设宴待客,有道是:“侗屋高高上云头,走遍全寨不下楼。”它体现了侗族民居的特有风貌。
侗族的传统建筑从来不用图纸,哪怕是高楼大厦也是如此。工匠们只用半边竹竿作为标尺,俗称“丈杆”。精明的木匠师傅,就凭这根“丈杆”建造出许许多多雄伟、秀丽的建筑物。
侗族南部山区地势崎岖,聪明的侗族建筑师们不仅能在平地上建造高楼,还能在河边陡坡、陡坎或水面上建造楼房。
在侗族村寨里,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木楼,有的像雄伟的宝塔,有的像精巧的亭阁,有的像壮丽的宫殿,有的像优美的长廊。这些房子有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至今仍坚固完好,有诗赞道:“百年木楼身不斜,一身杉木坚似铁。”如今,侗族建筑已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的浓厚兴趣。追问求缩略啊,亲。。。回答正 黔东南侗族民居,是全木结构穿斗式的“干阑”建筑,由于木楼层层出挑,一般都有“吊廊”与“吊厢”,故侗族民居亦可称“吊脚楼”。 “吊脚楼”源于中国南方建筑的“巢居”体系。先民们为了适应南方的潮湿气候与防止蛇虫禽兽的侵扰,在树上筑巢,谓之“巢居”,后发展成树椿上造屋,尔后成形为离地而居木结构的“干阑”建筑。侗族的先民是古代“百越”中的“骆越”,生活在东南沿海今江浙福建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