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来文化影响;
2、文化教育普及程度提高;
3、科技发展,印刷、纸张成本降低,允许多字作品流通;
4、某些社会原因迫使部分文人从事小说创作来养家糊口。
小说的功臣:走南闯北生意人
这个外来不是特指现在的国外,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域交流的广泛 ,贩夫走卒所带来的奇闻趣事增多。过去也有做生意的,但各地与外地交往不甚密切,生意等局限于本地为主,人们的见识也有所局限。明清时,随着生意范围的扩大,交流不断增加,生意人的数量、生意规模、参与人员、参与生意人员的素质等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这就是小说的基础:传闻。
小说源于神话,发展于传闻。游侠、奇闻、趣事等等为小说提供了更广泛的材料,使小说由志怪向传奇过渡,又兴盛于历史背景之下的传奇。比方说,某个集镇,有许多人出外做生意(包括类似做生意的辅助性行业,如旅游、保镖、公务往来等等),回来便会带许多传奇经历过来。
仓禀实而知荣辱:吃饱才能搞小说
交流增加的同时,在农业方面,玉米大量种植,番薯引进后也开始逐渐向全国推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明朝起已经基本解决了人们生活的温饱问题)对文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精神文明建设。
过去的朝代国家一贯都是鼓励生育的,这就说明家庭没有足够的实力繁衍更多的孩子,而且百姓的绝大部分精力还停留于解决和提高日常生活水平上。而自明清后,家庭经济实力普遍增强,人口急剧上升,开始超过一亿,而之前无论如何都达不到这个数量。人口过亿,这在当时世界的生产力背景下,是非常伟大的事情,因为人口就是国家的财富。而且明清在人口增加的同时,对人口质量(素质)要求也有所提高。因为经济条件已经允许人们把部分时间花到提高素质和精神文化方面上。
自宋起,全民开始重视人口文化素质,文化、科技得到长足的发展,至元,这种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遏制,明起,又开始受到鼓励,社会的精神文化,如久旱逢甘露的野草,一股脑地疯长起来。从文化普及上来说,私塾起于宋,盛行于明清,教育日渐普及,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这从考古上所发现的来往信件上可以发现:明清之后,平民往来信件增多,而过去,官府大户往来居多,平民极少。这样,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精神文明生活需求的增加,再加上地域交流形成的信息沟通,小说的市场和素材就形成了。
傍大户的文人团:小说氛围是怎样形成的
从科技发展上来说,随着造纸和印刷技术的普及,书籍的成本大大降低,许多书香门第、官宦世家都自家开设有专门的“印刷厂”。天一阁等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印刷设施,完整地展示当时的印刷风貌。
这时,官宦人家与书香门第、文人才子产生了非常密切的沟通,这使书籍的出版变得十分容易。这是因为从明起官员的退休年龄开始下降,由原来的70岁下调至60岁!这批退休官员返乡之后,对当地的文化、文人产生了决定性了影响!文人才子在没有功成名就之前,大多投靠这些官宦,而官宦们也喜欢接触一些有前途的文人才子,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门生、世家等团体观念,迫使文人官宦们抱成一团,一荣俱荣,同进共退。
再者,这种团体中会有许多文人,共同师承某位贵人达官,这样,便可以经常借用老师的名义进行文学创作、书籍出版。至今还可以看到当时托名流传的书画作品--这点从托张择端(北宋)之名绘制的“金明池争标图”上可见一斑。
有了这样的团体,再加上印刷术的普及,出书已经已经十分方便了, 官宦、文人之间的才艺交流,完全可以通过书籍进行沟通,书店也由此兴盛起来,既而涌现出了许多藏书家。
这就为小说创作形成了一定的学术氛围--文学团体造就了学术氛围。
至此,小说的市场、素材、学术氛围都已经形成了。现在剩下的就是打破“文以载道,诗必言志”的文化传统,让那些文人墨客肯去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了。
漱石子 回答采纳率:24.0% 2009-06-10 15:18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编辑本段]作品影响
自宋迄清﹐产生长篇小说三百余部﹐短篇小说数以万计。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民群众认识社会和文娱生活的主要文学样式。发迹于讲唱的中国白话小说形成了单线结构﹐重视情节﹐通过动态刻画人物﹐语言生动上口﹐风格独特﹐而大规模的文人和群众密切融和的创作方法也为世界文学提供了少见的范例。这些白话小说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文学﹑戏剧﹑电影有巨大影响﹐也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文学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的优秀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起来主要有五大要素:
●文化底蕴深厚。自江苏境内的徐文化与吴文化形成之后,文学艺术便不断前进,孔子的门生、好文学的子游是吴人,具体地说是常熟人;著述富赡、名贯千古的汉代刘向父子是沛县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是广陵人;《文赋》的作者陆机是吴郡华亭人;《西京杂记》、《神仙传》的作者葛洪是丹阳郡句容人;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是徐州人;领导编辑《昭明文选》的萧统是常州人。伴随着江淮流域的经济繁荣和中央政府粮食、财赋仰赖于江南,且江左比北方安定,大批北方文人逐渐播迁南方,中国文化的重心渐渐南移,江苏的文学艺术便得以长足发展。载入史册的文人数不胜数,如张旭、张若虚、张藉、陆龟蒙、李璟、李煜、秦观、米芾、洪兴祖、范成大、黄公望等等。除了本地的文学艺术大家之外,还有数量巨大非江苏籍的饱学灵慧之士来江苏交游与寄居,他们对江苏文化的建设也作出了伟大贡献。到了明清时,江苏已成为文学沃土、艺术之乡。
●繁荣的城市经济。明清小说属于通俗文学,它源起于唐代的俗讲与宋代的说话,是城市发展的产物,表现了市民的伦理观、价值观与美学观,因此人们又称之为“市人小说”,主要的读者群体就是市民,因为市民比起农民来,有购小说书的闲钱和看小说的时间。一个地区只有城市发达,市场繁荣,形成了人数众多的市民阶层,小说才会有无数的读者和收益可观的市场。而江苏在明清时,城市经济最为发达,市民人数也最为众多。如《豆棚闲话》第十则所描述的苏州一角:“阊门外山塘桥,到虎丘止得七里,除了一半大小生意人家,过了半塘桥,那一带沿河临水住的,俱是靠着虎丘山上,养活不知多少扯空砑光的人。即使开着几扇板门,卖些杂货,或是吃食,远远望去,挨次铺排,倒也热闹齐整。”苏州才子唐寅曾写过一首《阊门即事》的诗,描画苏州的繁华:“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冯梦龙的《醒世恒言》第六卷介绍扬州道:“那扬州隋时谓之江都,是江淮要冲,南北襟喉之地。往来樯橹如麻,岸上居民稠密,做买做卖的,挨挤不开,真好个繁华去处。”
●思想界活跃。一部小说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成为不朽的经典文学作品,仅靠故事的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的鲜明突出、语言的俚俗易懂,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新颖、深刻、能给不同时代的人以启发的思想。
《三国演义》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在社会由大乱转向大治、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只有由明君、贤相和众多杰出人才组成的政治、军事集团,才能够扭转乾坤,由弱到强,最后取得胜利。
《水浒传》告知我们:一个本来河清海晏的社会为什么会动荡不安?根本原因是“乱自上作”,而靠一帮由中下层军官、刀笔吏、地主、商贩、流氓无产者组成的造反力量,是无法治疗社会顽疾的。
《西游记》讲的是修身养性的问题:无论是社会的昏暗,还是个人的痛苦,都是由无穷无尽的欲望引起的。若做君王的没有过度的欲望,百姓就会安居乐业;若每个臣民都能够安分守己,各尽所能,社会自然会和谐美满。
《儒林外史》批判了以功名利禄引诱人接受教育的科举制度,认为这种制度会将人心熏坏,读书人大都会成为虚伪自私、奸刁不法之徒。
《红楼梦》总结了一个家庭从富贵到败落的教训:安富尊荣,不思进取,窝里相斗,藐视道德与法律。并劝告歆羡富贵的人们:功名富贵都是身外之物,精神的自由舒展才是人生最有价值的。
这些思想即使在今天,仍能启发人们对人生、对社会进行深入思考。一部小说能够起到这样的社会效果,作者必须首先是个思想家,对人生、社会、历史与民族的未来做过深刻、周密、系统的研究,只有这样,他的思想才会深邃、先进,而后通过小说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折射出来,渗透到每个读者的心灵之中,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起着积极的影响。
而作者能够热情地关注人生、社会,关心历史的走向与民族的命运,一定是他生活的环境与时代,思想界较为活跃,在哲学、伦理、宗教等领域,不断因新的思维、新的观点引发思想界的震荡,裹卷着小说家一起探讨与争鸣,使得他的精神不断升华,其社会观、政治观、道德观与个人价值观等方面有着非凡的见解。江苏的思想界在明清两代确实如此,思想家人数之多、思想之敏锐激进、发生影响的面之广、程度之深,都是其他各省难以望其项背的。近水楼台先得月,江苏的小说家自然得益于本地思想界的成果更多一些。
●较为普及的教育。一个时代或一个地方能够出现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这位文学家绝对不是孤立的一个人,而是在他生活的时代与环境中,有着一群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他们和他的关系,就像拱月的灿烂群星。如唐代出现了李白、杜甫这两位不朽的伟大诗人,同时也有着数以百计的一、二、三流诗人和难以计数的诗歌爱好者,没有他们,也就不可能有李白、杜甫。然而,要形成一个浓厚的小说创作与阅读氛围,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教育的相对普及。如果没有很多文学修养较高的人,就不可能形成逐浪相高的创作热潮;若没有许许多多识字的人,就没有多少人看得懂小说,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一部优秀小说问世后,大家争相传抄刻板、洛阳为之纸贵的状况。而明清时的江苏具有这个条件。无论在江南还是江北,书院、社学、义塾与私塾、府学、县学等学校很普遍,当然,苏、锡、常及松江府的教育普及率更高一些。
●刻书业兴旺。小说的读者越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才会越大。要获得广大的读者,除了小说本身须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水平外,刻书业兴旺发达也是重要的前提。许多经典小说开始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在社会上的影响极为有限,都是刻梓出版后,才得以广泛传播。
据《中国刻板图录·序》介绍:“现代流传的最古的活字版,要算十五世纪末的苏州、无锡、南京一带盛行的铜活字印本,出版量最大的有无锡安家和华家。”又据《江苏刻书》统计,明有官刻74家,坊刻99家,家刻495家;清代官刻43家,坊刻95家,家刻1033家。
由于江苏刻书业发达,许多经典小说是在江苏刻印后得以流传的。最有代表性的是《红楼梦》。曹雪芹写成80回以后,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在转相抄写的过程中,鱼鲁豕亥的错误肯定愈积愈多。1791年,苏州人程伟元同友人、进士高鹗对手抄本细加厘剔,截长补短,增加后40回,雕版印刷,公布于世,称之为“程甲本”。书出来后,抢售一空。第二年,又进行一番修饰,再次出版,称之为“程乙本”。从此以后,大江南北的人很容易读到最高水准的小说《红楼梦》了。
因为事实绝非如此。万历年间,恰恰是明代经济最发达的时期,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正是兴盛于此。
而老百姓的生活,那真是滋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明初的时候,出去逛要村里开介绍信,未经许可乱转,抓住就是充军。万历年间,别说介绍信,连户口(黄册)都不要了,你要有本事,跑到美国都没人管你。
至于日常活动,那就更不用说了,许多地方衙门里压根就没官,也没人收苛捐杂税,贪污受贿,许多农民涌入城市打工,成为明代的农民工。
这帮人也很自由,今天给你干几天,明天给他干几天,雇主大都是江浙一带的老板,虽说也有些不厚道的老板拖欠民工工资,但大体而言,还算是守规矩。
自然经济,这是纯粹的自然经济。
万历年间的真相大抵如此,一个政治纷乱,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生机勃勃的世界。
是的。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