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是匈牙利跟奥地利的前身。
奥匈帝国是公元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中欧共主邦联国家,是当时的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联盟。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国王是同一个人。
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自治权。外交和国防等对外事务方面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
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奥匈帝国是欧洲列强之一,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引发者和主要参战国之一。
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分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现在分成捷克、斯洛伐克二国)、南斯拉夫(现在分成塞尔维亚和黑山、克罗地亚、波黑、斯洛文尼亚、马其顿等五国)、波兰。此外罗马尼亚和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奥匈帝国的土地。
扩展资料
奥地利帝国的文化历史
奥地利帝国是跨越多个民族的居住地,而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推行自由主义以及民族平等的冲击下,各地反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活动日益活跃。
虽然如此,奥地利帝国仍是欧洲传统的五大强国和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奥皇室向来担心革命浪潮危及自身的统治权,奥军向来积极干预欧洲他国事务,镇压革命。
另一方面,奥历任皇帝笃信天主教,因此教廷给与神圣罗马皇帝在教宗选举中的否决权,被转授与奥皇,直到1914年才被枢机主教团废除。
奥地利共和国的发展
奥地利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OECD的创始国之一,1995年加入欧盟,同年签订申根公约,1999年开始使用欧元。201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5870美元。
其人类发展指数在2016年排世界第19位,其工业特点是国有化程度高,国有企业控制了95%的基础工业和85%以上的动力工业,产值及职工人数均占其总数的70%。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奥匈帝国
简单来说是匈牙利跟奥地利的前身。
奥匈帝国是公元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中欧共主邦联国家,是当时的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联盟。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国王是同一个人。
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自治权。外交和国防等对外事务方面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
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奥匈帝国是欧洲列强之一,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引发者和主要参战国之一。
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分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现在分成捷克、斯洛伐克二国)、南斯拉夫(现在分成塞尔维亚和黑山、克罗地亚、波黑、斯洛文尼亚、马其顿等五国)、波兰。此外罗马尼亚和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奥匈帝国的土地。
奥匈帝国(德语:Österreich-Ungarn;匈牙利语:Osztrák–Magyar Monarchia),又名双元帝国(Duale Monarchy)、二元帝国。
正式名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地(德语: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 und die Lä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匈牙利语:Birodalmi tanácsban képviselt királyságok és országok és a magyar Szent Korona országai),13世纪后成为哈布斯堡帝国(Habsburg Empire)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布斯堡帝国实施联合统治,政治体制为共主邦联,内部的奥地利、西班牙、匈牙利诸国均为独立国家,但同奉一位君主作为国家元首。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奥地利改组为帝国,半个世纪后,弗兰茨一世将匈牙利由王国提升为帝国,二元帝国正式建立。
奥匈帝国与英、法、德、俄并列为欧洲传统五大强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具体表现如下:
1、国土面积,在当时欧洲排名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2、总人口数量,位于欧洲第三,稍逊于俄罗斯和德意志帝国;
3、机械仪器制造业和钢铁军火工业,排位世界第四,仅次于德国、英国和美国之后;
4、资源总储备和动员总兵力是欧洲第四,只少于俄罗斯、德国和法国;
5、农产品种类和原油产量,则是超越拥有精致农业的法国和以粮食出口为导向的俄罗斯,位居全欧之冠;
6、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不仅仅是奥地利的前身,从奥匈帝国分裂出的国家有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等,此外波兰、罗马尼亚、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前奥匈帝国的领土。
一般将奥匈帝国的领土分为两个部分:
1、内莱塔尼亚(Cislethania)和奥匈帝国版图,匈牙利就占了1/3以上
2、外莱塔尼亚(Translethania)。
狭义的内莱塔尼亚仅指莱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奥地利,但广义的内莱塔尼亚还包括斯洛文尼亚、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加里西亚和达尔马提亚等地区。这部分被统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与领地”。
外莱塔尼亚,即莱塔河以东的部分,也不只包括匈牙利,而且还包括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地亚。这部分领土被统称为“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圣史蒂芬一世是匈牙利的第一位基督教国王,他后来被尊为圣人。
奥匈帝国与英、法、德、俄并列为欧洲传统五大强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其国土面积之辽阔、在当时欧洲排名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总人口数量之众多、稍逊于俄罗斯和德意志帝国,位于欧洲第三;
机械仪器制造业之繁荣和钢铁军火工业之雄厚,排位世界第四,仅次于德国、英国和美国之后;其资源总储备之广泛和动员总兵力之庞大,亦是欧洲第四,只少于俄罗斯、德国和法国;
而农产品种类之繁多和原油产量之丰富,则是超越拥有精致农业的法国和以粮食出口为导向的俄罗斯,位居全欧之冠;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奥匈帝国
简单来说是匈牙利跟奥地利的前身。奥匈帝国是公元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中欧共主邦联国家。是当时的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联盟,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国王是同一个人。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自治权,外交和国防等对外事务方面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奥匈帝国是欧洲列强之一,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引发者和主要参战国之一。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分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现在分成捷克、斯洛伐克二国)、南斯拉夫(现在分成塞尔维亚和黑山、克罗地亚、波黑、斯洛文尼亚、马其顿等五国)、波兰,此外罗马尼亚和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奥匈帝国的土地。
无所谓谁是谁的前身,奥匈帝国时期可以算是奥地利的一段时期,就和苏联和俄罗斯的关系一样。
顺序是这样的:古代中欧奥地利公国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直辖领地通过联姻获得了波西米亚、匈牙利等地的土地,在拿破仑战争解散神圣罗马帝国之后将这些土地整合为奥地利帝国,由于在19世纪中叶由于普法战争战败被踢出德意志邦联(也就是不算是德国的一部分)加之以意大利独立战争和匈牙利革命为代表的国内民族矛盾激化,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匈牙利贵族最终达成妥协,允许成立匈牙利议会,颁布宪法,国家变为二元共主邦联。在一战之后奥匈帝国崩溃,形成了现代奥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