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那几段节选自《桃源佳致》
雨是江南的衣,江南是雨的故乡。江南的雨是诗人的泪,诗人的雨是江南最美的容颜。
依旧是一拱如月的石桥,依旧是浆声四起的流水,依旧是青瓦灰墙的人家,西塘宛若一支支幽幽的铜箫:深沉、幽雅、意境悠远。
我躺在床上,四周静静的,凡俗的尘世已离我而去,我的心仿佛沉入一口古井,微波不兴,荣辱不惊,平和安宁。不知古时有多少文人就如我现在一样,隐潜在了江南小镇之中。“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与显赫对峙的是常态,与官场对峙的平民,比山林间更有隐蔽力的是消失在某个小镇平民百姓的常态生活中。山林间的隐蔽还保留和标榜着一种孤傲;而小镇街市间的隐蔽不仅不必故意折磨和摧残生命,反而可以把日子过得十分舒适,让生命熨贴在既清净又方便的角落。“小桥流水人家”“莼鲈之思”那是多少文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啊!
水网交错,河道纵横。小街傍河,人家依水,青瓦白墙,木栅花窗,构成一幅幅江南水乡特有的经典画面,清润秀美,如诗如歌,此景此情,只怕是惟有画中才能见着了。
河埠如琴,河廊如箫。为了避雨遮风挡太阳,河边的人家将门前那条小小的石板路上也盖上了棚顶,一根根圆木柱支撑着向河边倾斜的屋顶,倘若有雨,雨水便顺着倾斜的屋顶落到河里,俗称“一落水”长长的廊棚沿着长长的河岸蜿蜒向前,成了西塘一道道独特的风景,正是“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
“清虹桥影出,秋雁撸声来”河多,桥自然就多。河水将市镇分割成碎片,桥又将碎片连缀起来。小小的古镇竟有一百多座桥,每一座桥就是一本古老的书。一座座古桥造型精美,体态轻盈,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拱型者如彩虹飞架,平卧者如长笛横吹,从此岸到彼岸,人行于桥上,会生出无数美丽的遐想,真道是“绿意红情,春风夜月;小桥流水,琴韵书声”。
卧龙桥是全镇最高的石拱桥,五福桥是最古朴也是最木呐的,永宁桥则是最好的观景点。而在众多桥里,环秀桥就是一首优雅的古诗了,半圆的桥孔与水中的倒影合二为一,合成一个碧玉圆环,“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往来人渡水中天,上下影接波底月”我站在环秀桥头,望着水中的倒影,想溶入这般诗情画意中。我想,我或许曾是唐时的一棵柳,屹立在桥畔;我或许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在伍子塘的清波中;我或许曾是元是一名浪迹天涯的艺人,说唱着小镇的故事;我或许曾是明时一缕穿过长长弄堂的风,轻掠过廊棚檐下雨燕的翅端;我或许曾是清时河中摇橹的船夫,轻舟如梭,每日在长长的河道中奔波。。。。。。亦或我就是古镇梦中不归的游子;亦或古镇就是我梦中的水乡
薄暮初降,小镇,静静的,仿佛成了一幅黑白水墨画,白灰的水、灰白的墙、浅黑的树、深黑的瓦,浓浓淡淡深深浅浅远远近近,变化无穷,晨岚晓雾,夜风星月,莫不入曲,曲曲动人心弦,
2《江南水乡》
文/丛立杰
江南,对我一直是个很女人的名词,如同那个诗里的丁香姑娘,让人滋生出几许莫名的喜悦和向往。而今走过江南,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江南是被水点缀,滋润,眷顾着的。
江南的水是随遇而安的。坐在旅游车上,随处可见路边的田间有一池水,夏荷正艳。江南最大的水域是太湖。太湖的所在地无锡是个干净清雅的城市,虽然不大,却处处显示着小家碧玉的气质。无锡的街道就是自然的园林,有修剪的一丝不苟的植物,叫人怀疑这些植物是被输入了某种程序而生长的。
初到太湖,就有种懊悔的感觉,觉得应该先来看湖才去看海才对。因为湖之于海,总是有局限的,尽管太湖很大,但它的边界在浩渺中给人遗憾,总有不够遐想的滋味。在太湖边很夸张的照了张相,回来看时忽然想起了“相忘于江湖”的句子,也许,江湖便是如此,在光阴的两岸,总有无数遗憾。
女儿一直盼着能快些到乌镇,以至于对于先前的景致有些不耐烦。我对于她的这份执着有些担心,不知乌镇会不会如她所愿的,宁静,悠远,简单,清澈。到了乌镇,我的这一担心终于落下。乌镇不愧是中国江南的封面,有着与生俱来的美丽。清秀的河水,古朴的石桥,很古旧很古旧的房子,像是刹那间把人带回了明清。走在乌镇的街道,总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那些蜡染的织品,那些韵味十足的扇子,都似乎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暗掺在里面,使人有关于前世今生的恍惚。女儿照了许多乌镇的景物,还特别的不让我加入到景物中去,说,那些景物,有了我,就变味了。对此,我只能不置可否。
以一个北方人的心情去体会江南,总是有点力不从心。到了西湖,这种感觉尤为强烈。我不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女子,但到了西湖,仍是觉得自己太过北方了。西湖的纤秀和才华使我一直惭愧着,好象,北方一直金戈铁马,西湖一直吟诗作画。这里的文物古迹,神话传说渗透在每一座桥,每一段路上,经过千百年的廝磨,已经幻化成了西湖的灵魂。我们是坐豪华游艇去游西湖的,这又让我多了些遗憾,西湖是要泛舟的,那种木制的小舟。如此,若再有机会,定要来西湖边上住上几日,圆了这个泛舟西湖的梦。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早春》)
柳永《望海潮》词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
王安石《桂枝香》词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清平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辛弃疾《清平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寄扬州韩绰判官》中,杜牧写道:“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描述的是扬州的美景与美女。
《忆江南》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描写的是江州(今江西九江)的春色。
《江南春》中“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毋庸置疑,有着“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美誉的南京自然是江南的代表;
《忆江南旧游》中”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道尽绍兴的诗情画意和千古风流,堪称最有深度和底蕴的江南城市。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此诗正是描写的长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有着“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美名的苏杭的确是江南颇具特色的城市。
清 钱谦益《南征吟小引》:“至其(袁可立子袁伯应)榷关南国,登车奉使,江南佳丽之地,风声文物,与其才情互相映带。”
望江南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多少年来,在我心中挥之不去的江南美景,总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o)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á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欋(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鉴赏】
读《荷塘月色》,与其说是在欣赏一篇散文,莫如说是在欣赏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叶、月光、树木……那么诱人,那么细腻,那么含情,那么俊俏!梦幻般的意境,田园诗般的痴情,使人爱不释卷,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
《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几十年来为人们所称道,妙在何处?妙在精巧的构思和分明的层次。说它构思精巧,是说在静中有动,无声中有声。你看,在荷塘上面,有亭亭玉立的荷叶,还有零星点缀着的白花,这些本来都是静静的,但“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是动。这样的描写,变衬托出月色下荷塘的神秘感,使他仿佛听到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有关声的描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中的蛙声,以此反衬出作者的失意与孤寂:“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不能是杂乱无章、为描写而描写,而必须是为主题或某一特定人物、事件、环境作渲染服务的,因此,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应符合生活中的逻辑关系和人物活动的习惯。在这方面,《荷塘月色》作出了示范。
荷塘月色,应是浑然一体,但解剖开来,当然有荷塘,也有月光,还有周围的树木,如何有层次地描写它们?朱自清先生首先描写的是荷叶:“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描写荷叶也层次分明,先写高出水面的部分,“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叶子中间,是开放着荷花和花蕾。写罢叶子,再写“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写月光,先写直泻在叶子和花上月光,再写隔树照过来的高处灌木丛中落下的斑驳的黑影,最后写“像是画在荷叶上”的“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从通篇看,集中写景的是第四、五、六三个自然段,但实际上第二段也写了:“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但在这段中只打伏笔,并未展开。因为作者急着去看的是“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所以要先到荷塘。到荷塘必先看荷叶,看完荷叶,再观察月光,最后再来对树加以描写,给人以由局部描写扩大到全局描写之感,令读者思路开阔,遐想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