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电和正电的区别如下:
1.摩擦生电的现象不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点叫做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叫做负电。
2.表示符号不同:正电用符号“+”表示,负电用符号“—”表示。
3.产生方式不同:正电是由正电荷产生,负电由负电荷产生。
在原子中,带正电的原子核对带负电的电子有吸引的作用,但不同的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能力是不同的。因此,玻璃棒中的原子的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能力比丝绸中的原子核的吸引能力弱,因此玻璃棒摩擦丝绸时,电子就会跑向丝绸,从而使玻璃棒带正电(其实与此同时,丝绸上是带有负电的)。同样道理已可解释橡胶棒摩擦皮毛后橡胶棒带负电。
扩展资料:
正电荷和负电荷都是电荷,带电粒子时常被称为电荷,但电荷本身并非粒子,只是为了方便描述,可以将它想象成粒子。带电量多者称为具有较多电荷。处于一外电场的带电粒子,其所感受到的外电场的库仑力相依于其带电量。
点电荷是带电粒子的理想模型。真正的点电荷并不存在,只有当带电粒子之间的距离超大于粒子的尺寸,或是带电粒子的形状与大小对于彼此相互施加的作用力的影响能够被忽略时,可称此带电体为点电荷。
一个实际带电体能否视为点电荷,不仅与带电体本身有关,还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精确度的要求。点电荷是建立基本规律时必要的抽象概念,也是分析复杂问题时不可少的分析手段。例如,库仑定律、劳伦兹力定律的建立,带电体所产生的电场以及几个带电体之间彼此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试验电荷的引入等等,都应用了点电荷的观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负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电和负电
负电是电子带的电,正电是质子带的电。电子可转移,质子一般不转移。如果一个物体带正电,那么是这个物体失去了电子,若是带负电,则这个物体得到电子。
负电荷: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在原子里面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
正电荷: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在原子里面原子核内的质子所带的电荷
1.由摩擦生电现象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点叫做正电,有符号“+”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叫做负电,用符号“—”表示。 同种电相互排斥,异种电相互吸引。
2.从电子论上说,当物质失去电子的时候就会显示出原子核的电性,人们把它定义为正电;当物质得到电子的时候就会显示出核外电子的电性,人们把它定义为负电.也就是说,物质的原子核显示的电性是正电,核外电子显示的电性是负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