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会计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范围

2024-12-31 13:56:4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既包括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损失的贷款,也包括发生减值的证据尚未识别,但未来有可能发生损失的贷款。另外,对于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者某一类贷款可能发生损失的贷款计提特种准备。

新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要求对有客观证据表明已经发生减值的贷款计提减值准备,而对于未来事件可能造成的贷款损失,不管发生可能性有多大,均不应予以确认,即对于没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的贷款,都不计提减值准备。

因此,新会计准则的贷款减值准备计提范围要小于《指引》的范围。这种差异的存在说明,在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面银行监管当局比会计准则制定者更加审慎。

扩展资料: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费用,减少资产,减少当期利润。如果少计或不计资产减值准备就会减少当期费用,增加资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尽管企业已经普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开始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是由于准则对具体情况界定的不明晰,在计提具体内容上没有明确的计算程序,因此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

目前,八项准备中频繁被部分企业当作调节企业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的利器的主要项目是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这几项。以下笔者试对这四项进行浅析。

坏账准备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企业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

由于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可以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对于那些资产较好,会计核算规范的企业来说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财务报告更能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反之,只能成为部分企业调节财务状况的砝码。调增计提比例,就会增加当期费用,减少利润,还可以减少当期纳税。

短期投资减值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运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

由于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给了一些企业灵活选择的空间,使部分企业通过对计提方法的选择――总体、类别和单项,达到左右利润的目的。

例如,投资类别分A、B、C等多种类别,其中A分a1、a2两种,B分b1、b2两种,C分c1、c2两种。

期末对各项投资进行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各项投资跌价损益如:a1为-200元,a2为200元,A类合计互为抵消;b1为-300元,b2为200元,B类合计为-100元;c1为400元,c2为-200元,C类合计为200元。

分别按三种不同方法计算如:单项计提的跌价损益为:a1+b1+c2=-700;分类计提的跌价损益为:A+B+C=-100;总体计提的跌价损益为:A+B+C=-100。

长期投资减值

投资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定期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逐项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

企业持有的长期投资有的有市价,有的没有市价,对持有的长期投资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可以更据下列迹象判断。

对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市价持续2年低于账面价值;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严重亏损;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减值准备

回答2:

《指引》中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既包括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损失的贷款,也包括发生减值的证据尚未识别,但未来有可能发生损失的贷款。另外,对于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者某一类贷款可能发生损失的贷款计提特种准备。
  新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要求对有客观证据表明已经发生减值的贷款计提减值准备,而对于未来事件可能造成的贷款损失,不管发生可能性有多大,均不应予以确认,即对于没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的贷款,都不计提减值准备。因此,新会计准则的贷款减值准备计提范围要小于《指引》的范围。这种差异的存在说明,在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面银行监管当局比会计准则制定者更加审慎。
  但两者在审慎方面的差异不会很大,因为贷款组合减值计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两者之间的差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对于单独测试未发现减值的贷款,应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贷款组合中再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组合减值准备。在对某资产组合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计时,应当以与其具有类似风险特征的历史损失率为基础。显然,组合减值准备与《指引》中的一般准备具有相似的特征,都具有抵御未来可能发生损失的作用,只不过一般准备是根据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而组合减值准备依据贷款历史损失的经验数据进行提取。

实例分析
  2007年1月1日,某银行向某客户发放一笔贷款,金额为200万元,期限为两年,合同利率为10%,按季结息。假设该贷款发放时没有发生交易费用,实际利率和合同利率相同。该银行每半年对贷款进行一次减值测试。其他资料如下(假设不考虑其他因素):
  (1)2007年3月31日、6月30日、9月30日和12月31日,分别确认贷款利息收入5万元。
  (2)2007年12月31日,采用单项计提减值准备的方式确认减值损失20万元。
  (3)2008年3月30日,收到客户支付的利息2万元,且预期2009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可能无法收到利息。
  (4)2008年6月30日,对该贷款进行减值测试,未发生减值损失;2008年12月31日,对该贷款进行减值测试,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166.53万元。
  (5)2009年1月10日,经与客户协商,该银行收回贷款170万元。
  针对上述资料,该银行的会计处理如下:
  (1)发放贷款
  借:贷款——本金 200万元
   贷:吸收存款 200万元
  (2)2007年3月31日、6月30日、9月30日和12月31日,分别确认贷款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5万元
   贷:利息收入 5万元
  借:吸收存款 5万元
   贷:应收利息 5万元
  (3)2007年12月31日,确认减值损失20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20万元
   贷:贷款损失准备20万元
  借:贷款——已减值 200万元
   贷:贷款——本金 200万元
  此时,贷款的摊余成本=200万元-20万元=180万元。
  (4)2008年3月30日,确认贷款利息收入2万元
  借:吸收存款 2万元
   贷:贷款——已减值 2万元
  按实际利率乘以摊余成本确认的利息收入=180万元×10%÷4=4.5万元。
  借:贷款损失准备 4.5万元
   贷:利息收入 4.5万元
  此时,贷款的摊余成本=180万元-2万元+4.5万元=182.5万元。
  (5)2008年6月30日,确认贷款利息收入
  应确认的利息收入=182.5万元×10%÷4=4.56万元。
  借:贷款损失准备 4.56万元
   贷:利息收入4.56万元
  此时,贷款的摊余成本=182.5万元+4.56万元=187.06万元。
  (6)2008年9月30日,确认贷款利息收入
  应确认的利息收入=187.06万元×10%÷4=4.68万元。
  借:贷款损失准备 4.68万元
   贷:利息收入4.68万元
  此时,贷款的摊余成本=187.06万元+4.68万元=191.74万元。
  (7)2008年12月31日,确认贷款利息收入
  应确认的利息收入=191.74万元×10%÷4=4.79万元。
  借:贷款损失准备 4.79万元
   贷:利息收入4.79万元
  未确认减值损失前,贷款的摊余成本=191.74万元+4.79万元=196.53万元。
  应确认的减值损失=196.53万元-166.53万元=30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30万元
   贷:贷款损失准备 30万元
  确认减值损失后,贷款的摊余成本=166.53万元。
  (8)2009年1月5日,收回贷款
  借:吸收存款 170万元
   贷款损失准备 31.47万元
   贷:贷款——已减值 198万元
   资产减值损失 3.47万元

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会计处理

借:提取未决赔款准备
    贷:未决赔款准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