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4.打草惊蛇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5.不自量力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 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发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
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 以使国家永远安宁,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宁,但是 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是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号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6.百折不挠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7.痴人说梦
从前一个外国和尚到一座中国庙里烧香,庙里的小和尚问他何姓及来自何国,外国和尚不懂他的话,跟着说何姓何国人。小和尚向住持报告外面来了何国一个姓何的和尚。众和尚纷纷出来看热闹,搞得大家啼笑皆非。
8.刮目相看
三国时期,吕蒙是吴国有名的大将军,因为家里很穷,没有办法让他念书,所以,常常被人笑说吴国的吕蒙只不过是会打仗而已,其实也没多了不起。为了这句玩笑话,他一直非常生气。
有一天,吴国的君主孙权严肃地说:“你现在已经是吴国的大将军,拥有很高的权力,如果只有一身武功是不够的,还希望你可以多读点书。”刚开始,吕蒙还说自己太忙,想要推掉孙权的要求,最后受到孙权的鼓励,奋发图强。后来,当他和鲁肃一起讨论军事的时候,鲁肃不免觉得吕蒙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跟过去完全不同。吕蒙听到鲁肃的话,也高兴地说:“只要过了三天,人也是会变的,应该要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啊!”
9.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卢毓,在魏国做官,由于他为魏文帝曹丕出了许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为侍中、中书郎。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是在地上画一个饼,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由于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是不应该厌恶他们。我以为主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辩,虚实混淆。" 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10.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4.打草惊蛇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5.不自量力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 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发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
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 以使国家永远安宁,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宁,但是 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是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号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6.百折不挠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7.痴人说梦
从前一个外国和尚到一座中国庙里烧香,庙里的小和尚问他何姓及来自何国,外国和尚不懂他的话,跟着说何姓何国人。小和尚向住持报告外面来了何国一个姓何的和尚。众和尚纷纷出来看热闹,搞得大家啼笑皆非。
8.刮目相看
三国时期,吕蒙是吴国有名的大将军,因为家里很穷,没有办法让他念书,所以,常常被人笑说吴国的吕蒙只不过是会打仗而已,其实也没多了不起。为了这句玩笑话,他一直非常生气。
有一天,吴国的君主孙权严肃地说:“你现在已经是吴国的大将军,拥有很高的权力,如果只有一身武功是不够的,还希望你可以多读点书。”刚开始,吕蒙还说自己太忙,想要推掉孙权的要求,最后受到孙权的鼓励,奋发图强。后来,当他和鲁肃一起讨论军事的时候,鲁肃不免觉得吕蒙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跟过去完全不同。吕蒙听到鲁肃的话,也高兴地说:“只要过了三天,人也是会变的,应该要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啊!”
9.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卢毓,在魏国做官,由于他为魏文帝曹丕出了许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为侍中、中书郎。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是在地上画一个饼,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由于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是不应该厌恶他们。我以为主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辩,虚实混淆。" 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10.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眼耳道里,孤独与广大。,是对安徽。安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