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两篇读后感,一篇是名人传的读后感,一篇是贝多芬的读后感,不要在网上找,因为我基本上都找过了!拜托了

各位!!!!
2024-12-16 04:53:0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自己写的
读《名人传》有感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1870年普法战争战败后,法国历史充满了耻辱和丑闻,法西第三共和国成了不光彩的共和国。整个法国社会到处充斥着庸俗和丑恶,人民经常受着数不清的苦难。就在这种情况下,罗曼·罗兰把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于“英雄人物”的力量,先后写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等名人传记。

整书的情节跌宕起伏,但至始至终都不离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宛若听着一首激情澎湃的《命运交响曲》。

《名人传》中,我震撼于贝多芬的痛苦和对痛苦的超越,同情又崇敬于独向黑夜的天才米开朗琪罗,为托尔斯泰的一生沉思。

贝多芬的音乐人生可以说极其不幸的。他才四岁就被父亲关着在房间里练琴,相当于其他的音乐家,他从小学弹琴、拉小提琴并不是出于对音乐的喜爱,而是父亲鞭下的“惩罚功课”。失去了母亲后贫苦的家庭摇摇欲坠,成年后爱情屡屡幻灭,耳疾对他来说是致命的。对于音乐家来说耳疾是整个世界的死灭。他曾想自行踏进死亡的深渊却又在死亡的边缘挣扎出来,重新走上没有声音的音乐殿堂。那时我从文字中看到在他身上燃起的火焰,燃烧着希望、斗志和顽强的生命。

相当于贝多芬敢于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米开朗琪罗却让我无限纠结。米开朗琪罗让我不停地游走在对他同情和崇敬之间。一个天才,拥有超乎常人的才能却孤独地度过了一生。我曾经听说过一句话:“我的内心就像树一样,树越是向往高处的光亮,它的根就越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的深处”。是啊,人们往往仰望着高入云霄的大树却忽略了它扎根在深处的孤独,这样的一个人,对死亡有“被如此渴望,却又如此迟缓”的感觉就能理解了。在同情他的孤独的同时,我更崇敬他虽怯懦但与自己斗争了这么多年。终于,这个伟大的人物“幸福的灵魂,对于他,时光不再流逝”。

米开朗琪罗的才能与性格的纠结因死亡而结束了,而在记述托尔斯泰最后一幕时,作家同样用富于情感的笔调,勾画了这个圣哲伟大生命终点的情形,这个灵魂长久地在我们心中摇曳。这个真正追求精神价值的人让我们肃然起敬。他一步步的变化更是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伟人的多次蜕变让人有被尊敬的感动。这是个多么执着的生命,背负了多少沉重至死也不休。

但是《名人传》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感受。英雄们在苦难中拼搏的漫漫征途中告诉我们敢于正视黑暗现实,鞭挞腐朽社会,渴望自由,主持正义的精神,造福人类为己任,为坚持真理和信仰,追求“真正的艺术”而受苦难的钢铁般的意志,激起我们爱国的热情和生活的热情,不轻易放弃的精神。

很渣,并且大多都是抄书上的简介的。但起码符合不是网上找的要求

没写过贝多芬的,也懒得写,所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