鸩:音zhèn ,传说中的一种毒鸟。把它的羽毛放在酒里,可以毒杀人。
“饮鸩止渴”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八·霍諝传第三十八》:“光衣冠子孙,径路平易,位极州郡,日望征辟,亦无瑕秽纤介之累,无故刊定诏书,欲以何名?就有所疑,当求其便安,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杨嗣昌的加征练饷办法是使朝廷‘饮鸩止渴’。”
东汉时,有人于大将军梁商之前,诬告霍諝之舅父宋光,私自删改朝廷诏书,光为此而入狱。时年仅十五岁之霍諝上书予商,为光辩白。书曰:“光位极州长,素来奉公守法,无纤介之罪,纵于诏书有所存疑,亦不敢冒死而擅改。犹如人在饥时,以毒草来充饥;而于渴时,饮鸩酒以解渴,甫一沾唇,未入腹中,已告命丧,焉可为哉?”商阅书后,甚觉有理,呈于皇上。未几,光免罪获释。
“饮鸩止渴”。原指以鸩羽浸制毒酒来解渴。后喻仅求解救目前之困境,而不顾将来之祸患;或但看眼前之利益,而不顾严重之后果,常用此语。
【解释】: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出自】:《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示例】:杨嗣昌的加征练饷办法是使朝廷~。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近义词】:饥不择食、急功近利
【反义词】:从长计议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我国有句成语叫“饮鸩止渴”,意思是自取灭亡。这“鸩酒”,就是指放了砒霜的酒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霍窾(kuǎn)传》。
东汉顺帝时,有人向大将军梁商诬告霍窾的舅舅宋光,说宋光擅自删改朝廷法令。梁商把宋光囚在洛阳的监狱里,严刑拷打,苦不堪言。当时霍窾才十五岁,他看到舅舅的不幸遭遇,就上书给大将军梁商说:“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这段话的意思是:宋光哪会冒杀头的危险删改朝廷法令来解决细微的事情呢?这好比有人肚子饿了就用有毒的附子(草木植物,茎、叶、根均有毒)来充饥,口渴了就用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酒,可制成有剧毒的酒)酒来解渴,这两种东西,不等到达肠胃,在咽喉里人就送了性命。这样的事怎么能做呢?
“饮鸩止渴”比喻只贪图一时的便利,不考虑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我国有句成语叫“饮鸩止渴”,意思是自取灭亡。这“鸩酒”,就是指放了砒霜的酒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霍窾(kuǎn)传》。
东汉顺帝时,有人向大将军梁商诬告霍窾的舅舅宋光,说宋光擅自删改朝廷法令。梁商把宋光囚在洛阳的监狱里,严刑拷打,苦不堪言。当时霍窾才十五岁,他看到舅舅的不幸遭遇,就上书给大将军梁商说:“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这段话的意思是:宋光哪会冒杀头的危险删改朝廷法令来解决细微的事情呢?这好比有人肚子饿了就用有毒的附子(草木植物,茎、叶、根均有毒)来充饥,口渴了就用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酒,可制成有剧毒的酒)酒来解渴,这两种东西,不等到达肠胃,在咽喉里人就送了性命。这样的事怎么能做呢?
“饮鸩止渴”比喻只贪图一时的便利,不考虑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回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