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助,一篇终身教育的文章

2024-12-15 12:11:4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

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自本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终身教育已经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概念而在全世界广泛传播。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的教育方针、政策或是构建国民教育体系的框架时,均以终身教育的理念为依据,以终身教育提出的各项基本原则为基点,并以实现这些原则为主要目标。在当今社会,若要说到何种教育理论或是何种教育思潮最令世界震动,则无疑当数终身教育。

一、 终身教育的概念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以来,短短数年,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近30年来关于终身教育概念的讨论可谓众说纷纭,甚至迄今为止也没有统一的权威性定论。这一事实不仅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了这一崭新的教育理念在全世界所受到的关注和重视的程度,同时也证实了该理念在形成科学的概念方面所必需的全面解释与严密论证尚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差距。

几个终身教育的概念:

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与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

——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应该是个人或诸集团为了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通过每个个人的一生所经历的一种人性的、社会的、职业的过程。这是在人生的各种阶段及生活领域,以带来启发及向上为目的,并包括全部的正规的(formal)、非正规的(non-formal)及不正规的(informal)学习在内的,一种综合和统一的理念。

——R.H.戴维(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专职研究员)

第三种较具权威性的观点是由1972年起就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部部长的E.捷尔比提出的。捷尔比认为:“终身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毕业以后教育及训练的统和;它不仅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而且也是个人(包括儿童、青年、成人)通过社区生活实现其最大限度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目的,而构成的以教育政策为中心的要素。”

——E.捷尔比(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部部长)

这三种观点在表达和侧重上都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终身教育包括人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

在这里,我们想引用国际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作的定义:“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世界上没有一个非终身而非割裂开来的永恒的教育部分。换而言之,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的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对于终身教育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

二、 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

1. 新时期社会的、职业的、家庭日常生活的急剧变化,导致人们必须更新知识观念,以获得新的适应力。

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值技术革新及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一巨大变化不仅表现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经济结构、过程及功能方面,甚至还影响到日常生活方式和普通家庭生活,使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面对的是全新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若要与之适应,人们就必须用新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武装自己。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一生必须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以不断地更新知识,保持应变能力,其理念正好符合时代、社会及个人的需求,因此终身教育理念一经提出,就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就理所当然了。

2. 人们对现实生活及自我实现要求的不断高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逐渐从衣食住行的窘境中解脱出来。电子器具的普及,也是人们可以摆脱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的拖累,现代人也开始拥有更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外部条件的改善,使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期望通过个人努力来达到自我完善。要实现高层次、高品质的精神追求,靠一次性的学校教育是难于达到的,只有依靠终身教育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

3. 人们要求对传统学校教育甚至教育体系进行根本的改革,从而期望产生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自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以来,学校在担负培养和塑造年轻一代的责任方面,起到了任何其他社会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自60年代以来,学校教育的矛盾、弊病也与日俱增。如儿童大量逃学现象、校园暴力、考试竞争的激化、以及学校因竞争造成的差别扩大和偏重学历造成的学校与社会严重脱节等等。这种情况下,人们普遍希望能从根本上对旧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提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人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教育开放的终身教育必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三、终身教育的特点

1. 终身性。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2. 全民性。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员达贝提出终身教育具有民主化的特色,反对教育知识为所谓的精英服务,是具有多种能力的一般民众能平等获得教育机会。而事实上,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因为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会生存必须会学习,这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

3. 广泛性。终身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可以这么说,它包括人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4. 灵活性和实用性。现代终身具有灵活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

四、世界各国家终身教育的实践

终身教育理论确立以来,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目前许多国家的政府把终身教育作为本国的教育改革的总目标,努力把终身教育纳入规范化渠道,并以终身教育的原则来改组、设计自己的国民教育体系,试图建立一个从幼儿园到老年大学、从家庭教育到企业教育的全面实施终身教育的终身教育大系统。

1. 制定终身教育的法规。不少国家通过立法,从法律上确立终身教育理论为本国当今和今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如日本在1988年设立了终身学习局,并于1990年颁布并实施《终身学习振兴整备法》。美国则在联邦教育局内专设了终身教育局,并于1976年制定并颁布了《终身学习法》。法国国民议会在1971年制定并通过了一部比较完善的成人教育法《终身职业教育法》,而且还在1984年通过了新的《职业继续教育法》对一些问题作了补充规定。韩国则于八十年代初把终身教育写进了宪法,并开始实施终身教育政策。联邦德国、瑞典、加拿大等许多国家也针对终身教育颁布了相应的法律。

2. 把成人教育纳入终身教育的大体系中。1976年内罗毕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成人教育的建议》,建议提出:成人教育是包含在终身教育总体中的一部分;教育决不仅限于学校阶段,而应扩大到人生的各个方面,扩大到各种技能和知识的各个领域。在这种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各国政府把成人教育看成推动终身教育进程的先导,高度重视成人教育,通过制定法律来保障成人教育的发展。1976年,挪威在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成人教育法,把成人教育视为终身学习体制的基础,促进了成人教育各领域间的协调合作。1982年韩国制定了社会(成人)教育法,提出了社会(成人)教育制度化。联邦德国1973年通过的教育计划把成人教育列为与普通教育的初、中、高等三种教育并列的第四种教育。许多国家为了保障成人教育的实施,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在入学条件上采取灵活的政策;带薪教育休假制度;经济援助;开设成人学分累计课程等。

3. 改变学校的封闭结构,向社会开放。改变学校的封闭结构,形成开放的弹性的教育结构,是各国推行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重大的实践。日本在1995年召开了由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组成的“终身学习审议会”,会中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向社会敞开大门,广泛吸收在职成人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日本的成人大学已经被纳入大学计划,一些高级中学还举办开放讲座,使高中向社区开放,发挥学校的文化中心作用。在美国,特别是60年代以后,以设区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学院被大力发展起来,其对成人的开放性达到了几乎没有什么限制的地步。很多大学都成立了大学开放部,开展对“非传统型学生”的教育活动。英国也有开放大学和大学的成人教育部,提供成人教育。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大学通过公开讲座、成人教育中心、函授等形式为人们提供继续教育和回归教育的机会。

4. 开发各种社会教育渠道。多国家有意识地把文化组织、社区组织、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部门纳入终身教育系统,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具有教育力量和教育价值的资源和设施,使教育社会一体化。日本在1988年提出了“向终身教育体系过渡”的建议,发展社会教育团体,建立学习信息网,建立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将文化会馆、图书馆、博物馆、活动中心等各种科学文化设施都纳入教育的范畴。美国的监狱、工会、军队、医院等许多非教育性的机构也积极从事成人教育。许多公司也定期向员工提供培训。

虽然,各国在终身教育这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终身教育在世界各国都还处于实践阶段,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建立起完整的终身教育制度。

回答2: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回答3:

终身教育思想已不是一个启蒙性的概念,它已成为一种重新构建教育体系的战略,它对于传统教育来说具有革命的意义。
一、什么是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一词最初由法国成人教育家保尔·朗格朗( PaulLengrand)以法文“education permanente”提出,后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译成英文“Lifelong Education”。我国多以译词“终身教育”来阐述“Lifelong Education”的有关主张,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终身教育”丢掉了“怀胎十月”,只有“终生教育”才能表达“生命全程教育”之意。其实“终生”和“终身”都是“一生”的意思,只是“终生”一词多就事业而言,而“终身”则多就切身的事来说,它并无丢弃“怀胎十月”之意,而且“终身教育”与个人发展等切身事宜息息相关,因此,用“终身教育”是贴切的。
终身教育思想是关于终身教育的一系列教育理念和主张,它主张将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 强烈要求冲破传统教育(ConventionalEducation)不合理的僵化体制, 利用现代社会中一切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满足一切学习需求。终身教育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因为它是个人一生的教育机会与社会的教育机会的统一,是一切教育机会的统一。终身教育思想“将会使教育最终摆脱因制度化、标准化带来的形式主义的影响,使教育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同人的本质相联系,从而使教育趋向人格化。”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人类教育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人类日益深刻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人类教育思想也日趋深入发展,成为人类教育宏观思考的思想宝库。而终身教育思想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以至在许多国家,终身教育被列为21世纪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终身教育思想起源于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的发展。19世纪中叶, 作为近代产业革命策源地的英国率先突破工业社会的教育模式,一些教育机构和非教育机构开始对校外学生进行教学和职业技术培训,最早开始了成人教育实践。1919年,英国建设部下属成人教育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指出,成人受教育的机会“应当是普遍的和终身的”。正是由于成人教育的工作才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终身教育的实践。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科技革命的兴起加速了科技更新,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职业的更替和迁移日益频繁,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教育将人的一生分成职前职后两个阶段,职前在学校集中学习,之后则一心工作。这种“前端模式”的传统教育是一种不完全的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因为教育不应仅仅是单一的、阶段性的学校教育,而应是在任何时刻都能以最恰当的方式为任何人提供必要知识和技能的终身教育。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为“终身教育”提供了适宜的氛围和土壤,加速催生了“终身教育思想”。 1965年,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巴黎召开,朗格朗主持会议。在总结会议成果的大会报告中,朗格朗首次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基本原则,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想的诞生。它“可以与哥白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此后,朗格朗撰写的《终身教育引论》成为终身教育思想的代表作。终身教育思想强调将教育和学习活动贯穿于人的一生,要求在人们需要的时候,以最恰当的方式提供最必要的学习和进修机会。这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同时也满足了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终身教育思想一产生,就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日益深入人心,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对全球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E·Faure)主持撰写著名调查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他指出,委员会“强调两个基本观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必须重新考虑原有的教育体系,构建新的学习环境,“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在这种社会里,“活到老,学到老”成为人们生存的现实原则,不断地学习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人们只有按照终身教育思想的原则“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面对臭氧层破坏、大气变化、森林被毁、动植物物种灭绝、各种环境污染等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大会提出“学会关心”的口号,要求年轻的一代跳出只关心自我的小圈子,逐步达到“关心他人”、“关心其他物种”、“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等超越自我的境界。这些崭新的内容引发了终身教育思想由“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的升华。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通过报告或立法手段促进终身教育的顺利实施。法国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规定“终身的职业训练是国家的责任”,职工享有继续教育的权利。瑞典通过一项职工享有教育假的权利法,以保障职工接受继续教育。美国通过《终身学习法》,并专设终身教育局。日本颁布《终身学习振兴法》,并与学校教育法、社会教育法并列为教育基本法。中国通过《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在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与此同时,继1969年英国开放大学正式建立以来,美国(学院式中心)、加拿大(无围墙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等许多国家也积极进行终身教育实践,探索多种多样的终身教育模式,终身教育成为未来教育不可逆转的趋势。三、终身教育思想的特性终身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教育观念、教育结构、教育方式等的变革过程。我们正努力构建的终身教育体系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以及教育各发展阶段的有机联系,这是适应现代科技革命、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变化的需要而必然产生的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教育体系,一个由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组成的纵横贯通的复杂的巨型大系统。它纵向贯穿于人的一生,横向则面向全社会,是对狭义的学校教育(儿童、青少年教育)的超越。相对于传统教育,终身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性: 1.终身教育的连续性终身教育的连续性是相对于传统教育的阶段性而言的,传统教育的“前端模式”将教育限制在人生的某一特定阶段,即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它只对人生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负责。在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的条件下,这种一次职前教育终身受用的教育格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而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使得劳动者不可能在其一生中只从事一种职业。面对职业的变更,劳动者必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劳动技能,这就向教育系统提出了重新学习的要求。作为一种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教育思想,终身教育主张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要求教育从过去仅对人生早期的职前负责进步到对职后的整个人生负责。教育时限的极大扩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不间断地学习,从智力、体力、情感等方面作好充分的准备,从容面对由于社会变迁而带来的各种挑战。 2.终身教育的开放性终身教育的开放性与传统学校教育的封闭性相对应。传统的学校教育将教育活动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并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到教学内容、教育评估都自成一体。这就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不能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随时调整、补充自己。不少已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抱怨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能在工作中用到的不及十分之一,而教师却振振有词地回答:可惜我并不知道同学们今后能用到哪十分之一的知识,否则,我就教那十分之一好了。由此可见,封闭的学校教育缺乏与现实社会的沟通,难以顾及现实社会生产的需要,学生毕业后往往不能顺利进入生产劳动过程。终身教育的开放性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其本质内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社会化。教育社会化主要是指学校向社会开放。这不仅包括学校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根据社会生产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学科结构和具体教学内容,而且包括学校打破儿童、青少年教育的时限,面向已进入社会劳动系统的成人,甚至已退休的老人,为他们重新进入学校学习提供条件,实现对教育对象的完全开放。二是社会教育化。终身教育思想的倡导者认为,在影响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所有因素中,学校教育仅仅是一种有限的教育力量,学校不再是唯一被认可的教育场所。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科技馆、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公共机构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教育及成人教育都可发挥巨大作用和有效影响。教育应扩展到家庭、友邻、职业岗位、工会、社团组织等与人们实际工作、生活有关的各种环境中去,满足人们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变革的需要。 3.终身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著名的未来学家埃托尔·热尔比认为,未来教育政策的制定,应使教育时间和教育网点多样化。终身教育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是一切教育机会的有机统一,它对受教育者没有年龄、资历、职业背景的任何要求,对学习时间和地点也无任何限制。人们只要产生学习需求,就能随时在终身教育系统中获得相应的教育满足。由于不同的人在各自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不同的职业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求学目的,因而需要不同层次的多种教育形式来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这些教育形式不仅有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之分,而且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之别,此外,还有面授、函授、广播、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体现出终身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终身教育的个性化特征传统教育较少考虑学生个性及其人生目标的多样性,只是依据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进度教授统一的内容,就象在工业社会生产标准件一样。正如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 )在《未来的震荡》中指出的那样:“那一整套聚集大量的‘学生’(原材料)在位于中心地点的某个学校(工厂)由‘老师们’(工人们)来进行加工的思想,则完全无愧于工业精神的大绝招。”他认为,未来教育将是分散的、不集中的、个别化的。由于人的生存总是个体性的,那么,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学习或教育也应是个性化的,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终身教育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独立选择,强调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随时选择最适宜自己的教育形式,以便通过自主自发的学习在最高和最真实程度上完成全面发展的目标。 5.终身教育的整体性在传统的教育理念里,学校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主体,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传统教育忽略甚至轻视非正规教育,更不屑于与非正规教育的衔接和配合。而终身教育思想提倡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终身教育是人一生中所遇到的教育机会与社会所提供的教育机会的统一,即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的整合。为了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完善服务,现代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教育力量应由相互独立、各不相干的关系发展成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亦即将各种教育机会和学习条件有机整合起来,统筹安排、整体调控,使之统一在一个相互衔接的制度中,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 6.终身教育的民主性终身教育思想冲破传统教育的束缚,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利用一切教育资源,为社会的所有成员提供连续不断的教育服务,使普通民众也能平等获取教育机会。一切有求学需求的人们都可在自己需要的任何时候进入终身教育系统,以最适宜自己的方式参与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终身教育制度的最终建立将有助于教育民主化理想的实现”,“为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提供终身保障”。因此,如果“没有终身教育,也许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民主化”。
7.终身教育的国际性
终身教育的国际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国际合作的产物。终身教育得益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直接倡导和推动,得到了各国政府的积极响应和合作,成为一项各国政府认同的基本教育原则。另一方面,终身教育必须培养关心全球安危,关注人类命运,具有“国际合作精神”的世界公民。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展,地球变成了一个经济村。与此同时,地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也跨越国界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那么,人类在尽享信息时代的种种便利时,应如何阻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呢?这就需要终身教育培养一代新人,“这种新人必须懂得个人的行为具有全球性的后果,能够考虑事物的轻重缓急,并能够承担人类命运的共同职责中自己的一份责任。”而要真正获得“关心”的胸怀、情感和能力,就必须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在丰富并不断更新自己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宽容与批判兼备的精神和人格。
综上所述,终身教育思想不只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且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践和成就,它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对个人而言,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对社会而言,它则是全体公民乃至全人类的教育。我们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是要将一切教育机能整合起来,使之系统化,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这种整合,一方面必须充实有利于学习活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社会各领域现有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同时还必须研究并掌握人的各个发展阶段,这是我们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