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有些中国人一厢情愿的认为是郑和发现了美洲,但世界上普遍被接受的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就连中国的历史教材也是这样写的。但不可否认郑和比欧洲人先发现美洲,很遗憾他没著书立说,也没有在那里驻兵移民。如果他当时这么干了,就没有美国什么事了,呵呵!
ekwqyc | 2017-01-17 12:38
读世界历史,觉得最过瘾的有两段,一是中国春秋战国史,一是欧洲近代史(从15世纪到20世纪上半段),一样是强国林立,局势纷纷扰扰,留下了无数经典的外交、战争;一样是名君、名臣不断涌现,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样是新思潮、新技术不断涌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里顺便说明一下,我不赞同中国历史教科书将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欧洲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的说法,认为欧洲近代史应该从1500前后算起)。
我认为这两段历史有很大的可比性,中国的面积与整个欧洲大致相等。中华文明的发展水平在三代时要落后于古埃及、古巴比仑、古希腊,与古印度差不多,只能排在世界第四、五的位置,但经过春秋战国的大发展,跃上了世界文明的最前列;同样,欧洲中世纪的愚昧、落后也是人所共知的,但经过近代五百余年大发展之后,成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征服者。
但这两段历史也有不同之处,除了欧洲近代史由于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之上,因而成就也更加显著之外,春秋战国时代经过几百年的强弱分化,最后演化出一个超强个体—-秦国,来统一六合四海;而欧洲近代史同样经过几百年的演化,却一直维持着某种程度的平衡,始终没有超强个体的出现。其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不是因为阿尔卑斯山的雄峻,也不是因为莱茵河、多瑙河的壮阔,而是因为欧洲固有的“势力均衡”的思想和欧洲独特的地理特点。
在西方文化中,有一种“势力均衡”和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所谓“势力均衡”,包括多方面的均衡,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平衡制约,宗教与世俗势力的平衡制约,国家内部各阶层(包括国王、教士、贵族、市民、农民等之间)的平衡制约,以及同一阶层内部的分权制约等等,不让其中一方的势力独大,大家互相牵制,这已成为西方文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表现在欧洲史上的国际关系上,哪一个国家力量过大,哪一个国家表现出过强的欲望,就会受到群起而攻之。
在欧洲史上,多次发生过国家集团之间的大混战,从17世纪的德意志30年战争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止,参战国家在五个以上,甚至十多个、几十个的大型国家集团大混战至少有六七次,在这些战争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两个国家集团的力量总是差不多相等,换句话说,如果出现一方明显压倒另一方的情况时,通常就会有其他国家加入到较弱的一方。还有一些战争,本身就是为了制约某个力量过强的国家,如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克里木战争等。而一旦战争分出胜负之后,战胜国集团中某个有可能捞取最大利益的国家,又会遭到战胜国集团其它国家的联合抵制,这也决定了每一次大型国际战争之后的和平会议,都是错综复杂的。
欧洲的小国向来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与西方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在一次次战争过后,先后有一些夹缝中的小国获得公认的中立地位,从17世纪的荷兰、瑞士,到二战后的芬兰、奥地利等。所谓公认的“中立”,就是说如果有大国胆敢入侵它们的话,这个大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之所以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作战,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德国公然入侵中立小国比利时,这直接造就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结局。
在欧洲,有些袖珍国家,如卢森堡、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安道尔等,这些微小的国家历经几百年仍然在顽强地生存着,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大洲是难以见到的。
相比之下,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缺乏这种平衡制约的思想,通常是一个国家成为霸主,马上就会有一班尾巴国追随。春秋战国时代国际间的平衡只会是几个霸主之间力量的平衡,这与欧洲扶助弱国打击强国的平衡是不同的。
欧洲独特的地理特点,西北部是一个岛国——英国,东部是深不可测的东欧大平原,由一只雄壮的北极熊——俄国占据着这个地带。正是这两个国家的存在,造成了欧洲不能够统一。
英国是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最积极维护者,长期扮演着锄强扶弱的光荣角色,谁力量过大就打击谁。而俄国有着辽阔的大后方,败了可以不断后退,可以花费比对手多出数倍的代价来打一场消耗战。
在欧洲历史上,西班牙和瑞典都曾经扮演过争霸者的角色,但他们偏于一隅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更多的作为。曾经强大的奥地利帝国虽然地处欧洲的心脏地带,但他只是一个内部分崩离析的杂和体,经过打击终于土崩瓦解了。在欧洲大陆的中心真正有称霸实力的国家只有法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确也产生过有志于统一欧洲的野心家——拿破仑和希特勒,他们也的确曾经打遍欧洲无敌手。但这两个霸王的共同特点是,首先是海上英国的存在使他们无可奈何,然后当他们对俄国(苏联)发动最沉重一击的时候,他们自己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既然英国和俄国的存在使其他国家不可能统一欧洲,那么这两个国家本身呢?英国的岛国身份决定了它的岛国文化特征,尽管它的海军势力曾长期雄霸于世界no.1的地位,但它的陆军势力在19世纪之前一直只是欧洲二流水平。那么俄国呢?说实话,我认为如果不是因为美洲新大陆的存在,让欧洲历史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下去的话,那俄国是最有可能统一欧洲的国家。俄国与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非常相似,都是从落后的“蛮夷之地”崛起,都通过一次次的改革走上强国之路,都有着广阔的大后方,都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军事超前发展等,更为关键的一点,俄国不受欧洲文化中固有的“势力均衡”的思想所限制,它有的只是永远填不了的领土欲望。实际上,彼得一世和叶卡特琳娜二世都曾制订过雄心勃勃的吞并全欧的计划,只是因为时间所限,还来不及实施。二战过后,如果不是因为来自新大陆的美国的制约,从苏联产生出一个“秦始皇”来已经为期不远了。
还有两点,我认为也和欧洲不能统一成一个国家有很大关系:
一是新大陆的存在,将欧洲各国君主的一部分野心和欲望引导到新大陆去冒险了,从而减轻了欧洲国家自身的碰撞。
另一点,自从1789法国大革命以后,欧洲各国民众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到1848革命以后,欧洲各国先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手里,民众的意向对国家政策的制定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民众不像君主那样具有不断征服和扩张的野心,他们更关心的是国内的建设。
中国历史,是一个从分裂到统一,到统一程度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中央集权不断加深的几乎“单向发展”的历史(中间虽有反复,但总的趋势不变)。而与中国面积大致相同的欧洲的历史,则是统一与分离两种趋势此消彼长,时而统一的趋势占上风,国家数量减少,时而分离的趋势占上风,国家数量增加,两种趋势长期共存,谁也吞灭不了谁。这是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的显著不同之处。唯物主义哲学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国“合久必离、离久必合”的朴素观念在欧洲历史的演变上能找到更多的佐证。
当然,二战后欧盟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使和平统一欧洲成为可能。也许,好多年后,当“欧洲联邦”将出现在世人面前,那时侯,欧洲人民的集体意志,就成了统一全欧的“秦始皇”了。
多为大国的附庸国,不用打,实际和被占领一样。 兔子不吃窝边草,再说这些小国在几个大国边上,是一个缓冲区。 因为那地方穷吧,穷得大国都不想要它了。 欧洲的小国多数比欧洲大国都富 领土纷争。 一,大罗马帝国的思想犹在!自认是罗马后裔.(现在的美国不是自称新罗马吗?这就是欧洲人的梦想在美国的体现.和我们的大唐天朝梦一样)
二,其实历代的大国都想统一欧洲,但是无奈各大国间实力都较为均衡难以实现,政治上也是大国有大国的算盘,小国有小国的算盘,今天和你结盟明天和他结盟,难以扩大领土.所以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会广开殖民地,为得就是获取额外资源来坐大自己消灭对手统一欧洲,光复罗马.只是到了现代,欧洲人用了一种不流血的方式来完成~~欧盟(但是让美国牵了鼻子)
三,皇族的联姻也是一点
欧洲有着更明显的地理优势,季风、岛屿的位置以及大西洋和太太平洋的面积都对欧洲人更有利。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东方的航海家也一定能穿过太平洋。但是,同等条件下,维京人或者葡萄牙船员会比中国人更容易到达新大陆。15世纪东方的社会发展远高于西方,并且因为欧亚商人的贸易,西方人心里知道东方的文明远在自己之上。这刺激了西方人下决心要在经济上超过东方人,跻身于地球最富裕国家的行列。
哥伦布船队在新航路开辟的时期(1492)发现的美洲大陆
1.能够进行远航的新式帆船技术的成熟2.葡萄牙恩里克王子大力发展航海技术,以国家的力量推动航海技术的前进3.《马可波罗游记》里对中国富裕的描写,刺激了欧洲人开辟通往亚洲新路线4.奥匈帝国对路上丝绸之路的封锁,造成了丝绸,香料等亚洲特产价格在欧洲异常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