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在英、法、美等国绥靖政策的纵容下,推行侵略扩张政策,首先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发动局部战争,最后挑起世界大战。
1 经济危机导致国家间争夺激烈是二战爆发的社会根源 经济危机使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减弱。一战战败国德国不甘严惩暗中迅速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未能得领土而在地中海炫耀武力;战胜国日本不满限制准备侵略扩张。 1920年到1921年和1929年到1933年,世界连续发生了两次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各种基本矛盾日益尖锐起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它的严惩和限制,暗中迅速恢复国力,准备重返帝国主义列强行列;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在地中海炫耀武力以维持地区霸权;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表示不满,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了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法国主张肢解和最大限度地压榨德国,以维护自己在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地位;而英美则主张不要过分削弱德国,以免法国过分强大而打破欧洲均势。 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开始向外扩张和发动局部战争,争夺英法美等国殖民地国家的势力范围和地区霸权,终于成为亚洲和欧洲的战争策源地。经济危机使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减弱,为了保住既得利益,英法美等国对法西斯政权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以妥协退让和牺牲他国利益来换取和平,结果大大助长了法西斯政权的侵略气焰,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全面危机。
2 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瓜分世界是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法西斯统治的基本特征是:对内以集权制取代民主制,实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反民主主义的恐怖统治;对外以极端民族主义为核心,以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为其一切重大政策的出发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瓜分世界的直接结果。法西斯主义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首先在德、意、日等独裁集权国家兴起,并先后在这些国家掌握了政权,建立了法西斯集权制政府。法西斯政权特别好战,它们在帝国主义的利益分配席上分得较少,有急于重新瓜分世界的强烈愿望,但又缺乏对世界实行经济兼并、和平分割的实力。于是便借助垄断资本主义,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迅速增强军事实力,妄图靠战争手段重新瓜分世界。由于军事经济的畸形发展,又引起军事膨胀型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这只有依靠发动战争才能解决,于是又触发了更为深层的经济政治危机。因此,从战争走向战争就成了“危机-战争-危机”这一恶性循环的必然归宿。 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先后在欧洲和亚洲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并点燃了侵略的战火,意大利法西斯党于1922年10月上台后,为建立跨地中海、红海和巴尔干地区的“大意大利帝国”,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并于1931年征服利比亚,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纳粹党于1933年1月上台后,制定了扩张计划,企图首先在中欧建立“大德意志”,继而击败法、苏,夺取欧陆霸权,最后向海外发展,战胜英美,称霸全球。基于相同的目标和需求,1936年10月,德、意两国签订了《柏林协定》,结成柏林-罗马轴心,成为欧洲的战争策源地。日本作为东方的后起资本主义大国,在1926年制定了“先夺满、蒙”,后取中国,进而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总方针。1931年,日本对中国制造了“九一八”事变。1936年3月标志日本法西斯政权确立的广田内阁上台后,确立了保证其东亚大陆以及向南洋扩张的战略目标,并把中、苏、美、英等列为敌国,成为远东地区的战争策源地。随后,德、日两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不久意大利也加入该协定,因而宣告三国法西斯侵略集团初步形成。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签订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将战火烧到了整个世界。
3 西方经济大国持绥靖政策妥协是战争爆发的深层诱因 绥靖政策是企图通过局部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利益,来维护和巩固其既得利益。绥靖的本质是妥协、自欺,结果是纵容了战争。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大国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把绥靖政策奉为处理国际危机的神器,结果已有目共睹。
在二战欧洲战场1939年9月1日全面开战前, 意大利1935年10月3日发动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军事行动和1939年4月7日出兵吞并阿尔巴泪亚。
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后,希望扩张领土,妄图独霸地中海,重新瓜分东非和北非的英、法殖民地。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殖民地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办法,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并阿比西尼亚,但想达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许。英、法最终对意大利的行为采取绥靖政策,使意大利得以成功侵占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地处非洲东北部,是个古老的农奴制的国家,早就是西欧列强掠夺的对象。只是由于地处英、法、意3国在非洲进行殖民掠夺尖锐矛盾的包围点,3国都不愿它成为某一国的单独殖民地,因此直至30年代还保持名义上的独立。
1930年1月,代表保守势力的女皇扎娣图病死,由“青年埃塞俄比亚派”领袖塔法里·马康南即位,称海尔·塞拉西一世。这一派代表处于萌芽状态的商业资产阶级利益,要求巩固国家独立和统一。
法国当时急于拉拢意大利对抗德国,对侵略计划采取纵容的态度,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与法国外长皮埃尔·赖伐尔(Pierre Laval)签署了《意法条约》。而英国则担心意大利此举可能动摇其在东非、埃及和苏丹的统治,所以起初持反对态度。但最后,英国认为和意大利开战的风险太大,并认为犠牲阿比西尼亚可以令墨索里尼不和德国结盟,最终给意大利暗示,不会干预侵略行动。
墨索里尼认为时机已成熟,便于1935年10月3日,发动了侵略战争。
当德国吞并奥地利,夺取苏台德区,继而肢解并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以后,墨索里尼和他的女婿齐亚诺认为是意大利进人阿尔巴尼亚以提高国民士气,扩大轴心国成果的最佳时机。
1939年3月,墨索里尼命令雅科莫尼去见阿尔巴尼亚国王,要求意大利对阿尔巴尼亚实施保护,遭到拒绝。
4月3日,阿尔巴尼亚新王子诞生的同一天,齐亚诺受命从罗马起“飞,前往阿尔巴尼亚向国王“祝贺”并重提对阿尔巴尼亚实施“保护”,实际上又遭拒绝。
4月7日,4万名意大刮入侵部队突然占领阿尔巴尼亚的重要港口、机场,阿尔巴尼亚国王带着刚出生的王子逃往希腊。
4月12日,阿尔巴尼亚制宪会议宣布意大利国王兼阿尔巴尼亚国王。
欧洲大陆其实意大利一直有组织军队参与配合德军作战,但没有参与指挥,只是听从希特勒调遣。西班牙,丹麦,等中立国都有小股部队参与配合德军作战。
在二战欧洲战场1939年9月1日全面开战前,意大利于1939年4月吞并了阿尔巴尼亚,更早以前曾派遣了数以万计的利军队在西班牙协助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作战。
二战开始初期意大利的态度摇摆不定,直到德国得势意大利开始向德国靠拢,然后出兵希腊扬言一个星期吞并希腊,结果被人打得逃回了本国差点丢了首都,后来是德国抽了两个师来支援才幸免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