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佛教所说的“平常心”和“随缘”的道理之后,最合适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和理想应该是什么呢?

2024-12-13 23:12:3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谓是有事必有缘,如喜缘,福缘,人缘,财缘,机缘,善缘,恶缘等。万事随缘,随顺自然,这不仅是禅者的态度,更是我们快乐人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随缘是一种平和的生存态度,也是一种生存的禅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放得下宠辱,那便是安详自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从容平淡,自然达观,随心,随情,随理,便识得有事随缘皆有禅味。在这繁忙的名利场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闲,放松身心,静心体悟,日久功深,你便会识得自己放下诸缘后的本来面目:活泼泼的,清静无染的菩提觉性。人们获得缘不是靠奋斗和创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去领悟去判断。
佛家多讲随缘,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莫攀缘”等说法。“随缘”不是随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随顺当前环境因缘,从善如流;“不变”不是墨守成规、冥顽不化,而是要择善固守。随缘不变,则是不模糊立场,不丧失原则。就在世间上做人,要通情达理、圆融做事,这样才能够达到事理相融。
随缘不变,则是不违背真理。庄子妻死,他知道生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运行,既不能改变,也不可抗拒,所以他能“顺天安命,鼓盆而歌”;陆贾《新语》云:“不违天时,不夺物性。”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缘和合,缘聚则成,缘灭则散,才能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安身立命,随遇而安。生活中,如果能在原则下恪守不变,在小细节处随缘行道,自然能随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我们可曾反省日常的生活,是怎样过的?生活要有计画,诸如经济、作息,甚至是在家中的一举一动……等,都要有计画。凡事一有了计画,都会事半功倍。
  生活中充满苦乐、有无、顺逆、穷通、得失,起伏无常,在起伏不定的生活里,我们怎样来适应呢?

  一、要随遇而安:在随遇而安的生活里,有也好,无也好,多也好,少也好,甚至光荣也好,侮辱也好,都不要太计较穷通得失、顺利有无,遇到什么都能接受,都能安住,就是随遇而安!

  二、要随缘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或早或晚,或和好人相处,或与坏人为伍,或占便宜,或吃闷亏。在这善与不善的因缘里,我们要随缘生活。

  三、要随心自在:我们的心在生活里要感到自在,不起差别爱憎的念头,就像观音菩萨叫观自在。观人自在,是说我的心看人很自在;观事自在,我看一切事很自在;观境自在,我对一切境界都很自在。所以,我们的心能够安住在自在中。

  四、要随喜而作:不要苦苦恼恼,心不甘情不愿地工作,应抱着充满欢喜、乐趣的心情去工作,生活自然就会美好。

  我们应该怎么样生活呢?有下列四点:

  一、要随遇而安。

  二、要随缘生活。

  三、要随心自在。

  四、要随喜而作。

回答2:

阿弥陀佛!
佛法中平常心就是道,将心住于道中,方式、态度、理想的问题就有答案了。
而随缘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理想在佛教中称这为“愿”,同样是为自己设定的目标。
结合其它网友的回答,佛弟子(僧、俗二众)的生活方式,以平常心为态度,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学佛的同时发度众生之大愿,因为利他就是利己。
佛弟子的生活就是修行,懂得佛法,遇事磨心,目的就是远离妄想、分别、执著,还原清净本性,而这种生活的重点就在于道,于理、事不起妄想、分别、执著,将心安住于平常之中,随缘渡化众生。

回答3:

僧人和居士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理想就是最适合的。

回答4:

我觉得最适合的生活方式是自在。

回答5:

是以平常心随缘行一切善法。理想是证成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