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现代教师相比,孔子的课堂上有什么不同

2024-12-21 21:34:2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孔子在教育教学中的“自由”体现在几个方面:自由的授课地点、自由的课堂气氛、自由的师生问答、自由的授课内容、自由的评价方式。

1、自由的授课地点:时时处处皆课堂

现在的教学,包括大中小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实验室里。孔子上课则不然,除了常用的杏坛之外,其他地方也处处皆可成为课堂。弟子们随孔子周游列国,课堂也就设在了风尘仆仆的路上。就算被困在陈蔡之间,上顿不接下顿,随时有性命之忧的时候,他还给弟子们上课:“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不同的地方,结合他们的生活现状进行教育,最早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观念。

2、自由的课堂气氛:活跃到老师、学生“吵”起来

孔子上课,主要采用师生问答、讨论,很多时候学生比老师说得都多,气氛很轻松。这种课堂气氛,让今天看惯了满堂灌的学生无比艳羡。孔子的课堂气氛自由活跃,甚至到了老师和学生可以吵起来的地步,学生直接批评老师迂腐,而老师则骂学生粗野。子路问老师:“如果卫君让老师您会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呢?”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分吧!”子路说:“老师的迂腐竟然到了这种程度!那名分有什么可正的?”孔子说“好粗野啊!子由!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情,就不应该发表意见。”好家伙,你看这气氛!换了今天的有些老师,也会被这当众顶嘴的学生气得打颤的。

3、自由的师生问答:真正的因材施教

师生之间的问答非常自由,学生问同样的问题,老师可以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这要放在今天,学生们就会彻底晕菜了:老师,考试的时候我们该写哪个才对啊?孔子对每个学生给出的不同答案,不是随着心情来,想起什么算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回答,这便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孔子说:“你的爸爸哥哥都在,要先去请教他们,怎么能听到就做呢?”后来冉有也问:“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要去做。”公西华被搞糊涂了,就问孔子:“同样的问题,您老人家为什么给他们两个不同的答案呢?”孔子说:“冉有做事总是退缩,所以鼓励他;子路胆大莽撞,所以约束他。”这种思想,就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

4、自由的授课内容:综合课程教学

孔子上课,没有进行科目的细致切分,学生可以向孔子提各种问题,孔子就顺着学生的问题开讲。子路喜欢问作战的事儿,子张喜欢问当官(干禄)的事儿,还有一些学生喜欢问历史、伦理的事儿,孔子都一一作答,并顺势利导。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就是早期的“综合课程”教学,教育教学不分科,培养学生的综合逻辑思维能力。

5、自由的评价方式:多元评价

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没有通过标准化的考试进行,而是在授课过程中,在进行问答时,就进行即兴口头表扬或批评。他对好学生不吝表扬,如他对颜回赞不绝口:“贤哉回也”。他对学生不好的表现,也及时提出批评。他批评最厉害的是宰我。宰我白天睡觉(不知道是课间休息还是老师讲课时就睡),孔子竟然直接骂上啦:“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 通过平时自由、灵活的评价,孔子的学生不但评出了优秀,还分出了具体的类别: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6、让人顺应天性、全面发展

自由的授课地点、自由的课堂气氛、自由的师生问答、自由的授课内容、自由的评价方式,这五个自由使教育没有僵硬死板的框框套住,让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最终服务真正的育人:让人自由发展,从而全面发展。 让人自由发展,在儒家经典中是有充足依据的。《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也就是说,所谓的教育就是要遵从人的个性,尊重每个个体的个性,让教育保证他们能够“率性”成长。

反观今天的学校教育,德智体美本来四足并立,最后成了智育一家独大,智育一家也营养不良,更多的是知识的灌输,重点落在了获取什么知识,而不是如何获取知识。 人的自由发展,会让人产生自由思想。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力主恢复礼乐,提倡仁爱,那还允许学生有自由思想吗?答案是肯定的。他要求学生自由思考,不能对老师的观点无条件接受。 他曾经这样评价颜回:“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可见,孔子认为,老师讲课时,从来不提反对意见,也没有疑问,就是一个蠢蛋,而不是一个好学生。所以,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而不是老师说一就学习个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起源。

回答2:

孔子在教育教学中的“自由”体现在几个方面:自由的授课地点、自由的课堂气氛、自由的师生问答、自由的授课内容、自由的评价方式。
1、自由的授课地点:时时处处皆课堂
现在的教学,包括大中小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实验室里。孔子上课则不然,除了常用的杏坛之外,其他地方也处处皆可成为课堂。弟子们随孔子周游列国,课堂也就设在了风尘仆仆的路上。就算被困在陈蔡之间,上顿不接下顿,随时有性命之忧的时候,他还给弟子们上课:“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不同的地方,结合他们的生活现状进行教育,最早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观念。
2、自由的课堂气氛:活跃到老师、学生“吵”起来
孔子上课,主要采用师生问答、讨论,很多时候学生比老师说得都多,气氛很轻松。这种课堂气氛,让今天看惯了满堂灌的学生无比艳羡。孔子的课堂气氛自由活跃,甚至到了老师和学生可以吵起来的地步,学生直接批评老师迂腐,而老师则骂学生粗野。子路问老师:“如果卫君让老师您会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呢?”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分吧!”子路说:“老师的迂腐竟然到了这种程度!那名分有什么可正的?”孔子说“好粗野啊!子由!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情,就不应该发表意见。”好家伙,你看这气氛!换了今天的有些老师,也会被这当众顶嘴的学生气得打颤的。
3、自由的师生问答:真正的因材施教
师生之间的问答非常自由,学生问同样的问题,老师可以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这要放在今天,学生们就会彻底晕菜了:老师,考试的时候我们该写哪个才对啊?孔子对每个学生给出的不同答案,不是随着心情来,想起什么算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回答,这便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孔子说:“你的爸爸哥哥都在,要先去请教他们,怎么能听到就做呢?”后来冉有也问:“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要去做。”公西华被搞糊涂了,就问孔子:“同样的问题,您老人家为什么给他们两个不同的答案呢?”孔子说:“冉有做事总是退缩,所以鼓励他;子路胆大莽撞,所以约束他。”这种思想,就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
4、自由的授课内容:综合课程教学
孔子上课,没有进行科目的细致切分,学生可以向孔子提各种问题,孔子就顺着学生的问题开讲。子路喜欢问作战的事儿,子张喜欢问当官(干禄)的事儿,还有一些学生喜欢问历史、伦理的事儿,孔子都一一作答,并顺势利导。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就是早期的“综合课程”教学,教育教学不分科,培养学生的综合逻辑思维能力。
5、自由的评价方式:多元评价
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没有通过标准化的考试进行,而是在授课过程中,在进行问答时,就进行即兴口头表扬或批评。他对好学生不吝表扬,如他对颜回赞不绝口:“贤哉回也”。他对学生不好的表现,也及时提出批评。他批评最厉害的是宰我。宰我白天睡觉(不知道是课间休息还是老师讲课时就睡),孔子竟然直接骂上啦:“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 通过平时自由、灵活的评价,孔子的学生不但评出了优秀,还分出了具体的类别: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6、让人顺应天性、全面发展
自由的授课地点、自由的课堂气氛、自由的师生问答、自由的授课内容、自由的评价方式,这五个自由使教育没有僵硬死板的框框套住,让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最终服务真正的育人:让人自由发展,从而全面发展。 让人自由发展,在儒家经典中是有充足依据的。《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也就是说,所谓的教育就是要遵从人的个性,尊重每个个体的个性,让教育保证他们能够“率性”成长。
反观今天的学校教育,德智体美本来四足并立,最后成了智育一家独大,智育一家也营养不良,更多的是知识的灌输,重点落在了获取什么知识,而不是如何获取知识。 人的自由发展,会让人产生自由思想。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力主恢复礼乐,提倡仁爱,那还允许学生有自由思想吗?答案是肯定的。他要求学生自由思考,不能对老师的观点无条件接受。 他曾经这样评价颜回:“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可见,孔子认为,老师讲课时,从来不提反对意见,也没有疑问,就是一个蠢蛋,而不是一个好学生。所以,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而不是老师说一就学习个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