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铁炮实际是一种火绳枪,十六世纪中期传入岛国,有效射程50米,最大射程150米。
2.战国时期,对铁炮战法有些革新,比如说“早合”(把火药和弹丸事先装配好,能将装填速度提升至每分钟4-5发),“三段击”(也就是分梯队轮番射击,但有弱点,后面提到),“瓶钓击”(多人负责装填一支火枪,对技术要求较高)等。但实际上铁炮的实用性不高,参见下表:
金1枚(10两)=44匁(约165公克)=钱10贯文,有人按1580年的物价换算的,粗略一算,一挺铁炮相当于 3公斤黄金,3000g黄金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00w元,可见造价之昂贵。
从杀伤距离上看,铁炮和弓差别不大,而且最要命的是,当时的岛国无法生产火药,硝石需要由国外进口,这样限制了铁炮的使用。
实际上,铁炮在当时的装备量并不大,织田家有几千挺已经是天文数字,而且即便使用三段击这样的战法,仍然需要在周围筑起工事,并派遣步兵保护,用的最多的长筱合战中,铁炮只是用来杀伤敌方军官,并用铁炮的巨大声音吓退武田家的骑兵。
关于明朝军队的吃亏,并非仅仅是武器方面的原因。
简单来说,明朝军队入朝作战,朝鲜方面提供情报和粮草方面十分不得力,甚至很多时候明军并不清楚对方的人数,布置。比如说第一次平壤之战,明军轻骑兵因为雨天泥泞,马蹄溃烂,主帅指挥失误,使得骑兵冲入城市,无法发挥机动性,了铁炮埋伏才大败。
事后主帅的报告提及了数个问题:
1.粮草不继,朝鲜无法提供足够的粮草够军队食用。
2.军情不实,朝鲜情报指出平壤只有1,000多名敌军,实际交战后估计有上万人。(敌方参战有,小西行长、黑田长政、大友义统、立花宗茂的部队。)
3.指挥权不专,朝鲜群臣一直希望明军能由朝鲜将领指挥,并且压迫明军在天时不利的情况下出兵。
4.明军对朝鲜军缺乏信赖,祖承训副总兵指出同时去平壤的也有500名的朝鲜军,结果临交战时,400名朝鲜军先溃逃,剩下的100名则是与对方有所交谈。同时,明军多有遭弓箭射伤与射死,根据朝鲜的情报,敌方只有铁炮与长剑,所以怀疑射箭的是朝鲜人。
这与日方使用什么武器关系并不大。
等后来明军大体摸清情况,集结大军,发动第二次对平壤进攻时,取得了大胜,“当时明军配有佛朗机炮、虎蹲炮,灭虏炮...等等火炮数百门,敌方火绳枪虽然略优于明军火铳,但他们却没有明军威力强大的火炮。朝鲜记录“在距城5里许,诸炮一时齐发,声如天动,俄而花光烛天”,...“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据《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我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受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李如松卒收复平壤、开城,并且进攻汉城”
总的来说,早期的火绳枪威力并不比弓弩强多少,且造价昂贵,各国军中只是少量装备,很多时候的胜败并不是表面上的军器差别那么简单,你仔细看看历史就知道,万历援朝其实打得很胶着,很多时候并不是压倒性的胜利,但是明朝的国力强大,持久作战对岛国不利。
其实日本火枪的射程不长而且装填麻烦,武田信玄就说过这个东西只能再战场上吓唬吓唬敌军,因为一次射击后再装填的这点时间骑兵队已经可以很容易的杀到面前了~而且当时的火枪制作麻烦,成本超高,连织田这样的大大名,总计也就传说中的3000挺(个人觉得估计没那麼多,应该更少)
至於援朝之战~那是因为当时入朝的明军是辽东的部队都是以骑兵为主,而且日寇貌似也没占啥便宜就只有第一次入朝的时候由於地面刚下过雨导致骑兵无法发挥威力才被小日本赚了次~~~~
PS:个人觉得吧~也就武田胜赖这个2~没事去冲啥防马栏~直接绕开长条这个狭窄的地方在宽阔的三河平原和信长对干,不至於输那麼惨~
明朝的火枪主要还是精锐部队,神机营才配置的更多
因为很贵。织田一开始也只有几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