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卫星”就是我们人类“人工制造的卫星”。科学家用火箭把它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使它环绕着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转,以便进行探测或科学研究。围绕哪一颗行星运转的人造卫星,我们就叫它那一颗行星的人造卫星,比如最常
卫星公司的人造卫星模拟图
[1]用于观测、通讯等方面的人造地球卫星。地球对周围的物体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抛出的物体要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初速度越大,物体就会飞得越远。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截止1992年底中国共成功发射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保障系统是
朱宣咸作品《并肩前进》
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对于返回卫星,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取决于卫星的任务要求,区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轨道。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快,低轨道和中轨道,高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不受领土、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视野广阔。能迅速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包括地面信息的转发,也可获取地球的大量遥感信息,一张地球资源卫星图片所遥感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在卫星轨道高度达到35786千米,并沿地球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同一方向飞行时,卫星绕地球旋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完全相同,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此卫星在地球上看来是静止地挂在高空,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种卫星可实现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不间断的信息交换,并大大简化地面站的设备。目前绝大多数通过卫星的电视转播和转发通信是由静止通信卫星实现的。
人造卫星是用火箭送上天的。它装在火箭的顶部,外面戴着圆锥形的防护罩,火箭发动机里的燃料和混合氧化剂产生极大的反作用力,推到火箭和它装载的卫星及仪器向前飞行。当到达预定的轨道时,人造卫星就和火箭分离。这样,人造卫星就能按预定的轨道绕地球转了。
当然是火箭送上天的。
如我国的长征号系列火箭。
是通过搭载火箭,火箭有几级动力系统逐渐使火箭一一进入每一级轨道,是画圈飞行的,有几个轨道就有几个圈,最终到达目的地的。
比如:有三级燃料系统,首先第一级给火箭一个速度,加速度等,使得火箭能够克服地球引力,飞出大气层,之后第一级燃料舱脱落,第二级开启,再次加速,将火箭送入预定轨道,等火箭与目的行星接近时,二级燃料舱脱落,三级开启,加速进入轨道,之后以一定速度将卫星脱落至预定轨道,火箭返回地面。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火箭一般为三级,其发射后的飞行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垂直起飞、转弯飞行和进入轨道。发射卫星时首先将火箭垂直地面向上发射,待火箭穿出稠密的大气层后第一级火箭脱离;然后第二级火箭点火加速(方向不变)直至脱离,火箭继续升高,在地面控制站的操控下火箭逐渐转弯至飞行方向与地面平行;当火箭到达与预定轨道相切的位置时,第三级火箭点火,火箭继续加速到卫星在预定轨道上运行所需的速度而进入轨道,随即与卫星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