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实践的关系 作文

急啊~~~~~明天考试!!!
2024-12-14 12:40:5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关于读书和时间,这个问题可能谁都会遇到,但是不像我们这个环境这样,使它变得这么突出。就业问题是一直会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这是由于结构性矛盾决定的。这里我想说的读书是纯粹的读书,即真正把读书放在首要的位置;实践是指读书外的实践,也就是专注工作,可能是社团工作也可能是赚外块。总之我这里着重说的是两者冲突的处理的问题。我想毫无疑问如果两样都做得好的话,那当然是最好。但问题是这样的人凤毛麟角,大多数人并不是足够优秀。大多数人表现还是平平。
现在的就业市场很强调工作经验,无论是在学校做干部还是出去打工,反正同样条件下,一般会是有经验的胜出,甚至有些单位如果看到你没有工作经验的,根本就不理睬你。这样的形势对一些专心读书的传统好学生很不利,即使是有水平,也要积累几年工作经验之后才适应社会环境,挣到一点资本。其实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成长模式了,但是出来过了一两年自己对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已经忘记得不少了,或者被社会同化了。而那些实践先锋,由于在学校时能够在实践中得到不少好处,有比较多的经济利益和人脉关系,他们往往没有投入很大的努力进行全身心学习,学习只求体面通过即可,但是各种活动中他们总是主角。因此他们开始进入社会工作时,一路比较顺利,有好的交际能力,比较会走位,因为更成熟地了解一些或明或暗的规则,但是问题是由于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可开发的潜力不大,工作提升的机会不是很大。有些人本身就专业不够过硬的,只有一套技巧,我想不用别人淘汰他,他也没有这个自信,即使做上了也肯定辛苦。但无论怎样没有足够知识的底蕴,对看问题的角度和对事物的了解都比较有局限的。确实现实就是这么矛盾,有经验的,市场说你没有知识;有知识的,市场有说你没有经验。我当然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取得一个比较满意的平衡。但我也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虽然不是每一个都有相同的能力,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况且不同的工作要求不同的能力,正所谓行行出状元,只要找准方向,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我想每个人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确实是不用担心什么实践与读书的矛盾,只需要发挥各自所长的即可,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不安分的,每个人都想得到比较多的财富,因此他们狭路相逢就不可避免了。而且有些工作对这两种要求都是特别高,那他们之间的竞争激励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读书与实践从积极意义上说,应该不是矛盾的,而且应该是相互促进的。知识来自实践,用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如此循环上升不断。获取知识不仅是我们读书目的,也是我们实践的目的。我之所以说它们是矛盾,因为现实毕竟是现实,理论还是理论,虽然它们重合的时候很多,但是分离的时刻也不少。其实无论别人感觉如何,我自己的感觉就是矛盾的,或许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追求完美和极端。因此从某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也是为自己不愿意面对工作或者所谓的实践提供论证。我想证据一定很乏力,但是只要能说服我自己,或者给自己一个安慰甚至留给自己一个记录就够了,如果以后证明我选择错了,那么也可以找到个为什么啊。其实本质就是自己脆弱和没有竞争力,而且也没有心情面对,只可以说是选择逃避,不知道是真的没有竞争力还是已经习惯了安逸。我不知道怎么找兼职,也没有努力去找,但是看见别人找了很多兼职,了解了他们的找兼职的方法,好像觉得可遇不可求的。而且也听说了太多人找不到兼职;也有很多人找到了,但是结果也并不理想。当然我知道失败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是我看不到自己可以学到新东西,即使学到,我觉得也比较痛苦,远远比不上在学校单纯的看书报学得单纯和有效。我甚至还想,在学校的时间不是很多,应该好好珍惜和享受这个时光,努力学到最多的知识,毕竟毕业了一辈子工都等着你做,而学校出去了,再回来学习的几率就比较小了。因此从发展的过程来说,我是不赞成打工占用学习和享受校园生活的时间的,虽然打工也是一种校园生活,但是至少不是我的,或者它还没有成为我的一部分,我没有动力去接触它,而是无意中保持着距离。坦白点说是:我理想的学校生活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纯粹的学习圣地,充满民主与自由的校风,思想活跃,是名副其实的象牙塔,没有半点商业味道。我们的主题应该是学习,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有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是社会的精英,至少在精神文化品味上如此,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和良心。因此当前的大学大多都是难以达到要求的。我不可以要求别人达到,但是我可以要求自己。如果我的家境好一点,那我自己这样清高也情有可原,但是我的家里情况比较糟糕,因此努力找点兼职实践一下,应该是一个理性选择。但目前我只能说我做不到,如果可能的话,我会尝试努力的。我很担心这样别人对我有意见,说我不自立等等很有道理的话,这会加重我的内疚。目前我认为自己很享受在学校学习自由的机会,虽然课内的专业知识不是很好,但是还过得去吧,对图书馆和网络的钟情,确实让我的生活很简单,而且也很愉快,感觉不错,比无聊的老师上课有效率多了。这也是传说中读大学就是读图书馆的原因吧。我很高兴深大的硬件很不错。如果真的静心下来在图书馆奋斗两年,比拥有水分的学分有分量多了。这大概是我的想法,也是剩下在校时间的目标——博览群书。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学习的目标方法,我想这应该是大学发展的方向。
总之,读书和实践这两个东西都很重要,对我来说当然是读书啦,做一个书呆子其实是挺幸福的,因为读书能拓展一个人生命的长度、广度和深度,只是我想做也做不到。反正我还是会坚持自己理念进行活着的,无论遇到什么结果。当然我也希望能够有适当的机会进行一下社会实践,虽然我不是很喜欢,但是我也不排斥的。在这里我再次祝自己走好啦,即使前路坎坷也没有所谓。

回答2:

读书与实践

书中记录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生,书中刻画了一个个逼真的场景,书中甚至可以描述整个世界,书中好像什么都包含了。爱书者总是把读书推崇备至,我却不以为然。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些人总是迷信书,甚至出现过类似“削足适履”的笑话。书上有可考证的就不说了,单说时下曾经流行的几则故事吧。先是有信《把吃出来的病还吃回去》吃到绿豆大涨价的,再是有仍把“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作为校训以至于“无限”到不相信学生的创造力而扼杀天才想法的。最近比较流行学美食的书籍,据说有些人迷信所谓的美食书籍迷信到不相信自己的味觉系统,明明盐放到吃起来苦的程度了,还说:这是按照书上的比例放的。这些可不是笑话,往往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与其过于迷信书而忘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甚至忽略自身的创造力,还不如无书的好。
读书应该指导实践,书与实践脱轨则没有实际意义。一本叫做《学习方法指南》的书若是不能与我们的学习实践结合起来,这样的所谓“指南”书又能有什么意义呢?当然,市面上诸如什么什么“指南”书还真不少,而且也偏有人相信这些所谓的“指南”,或许这些“指南”真的对某些人某些事有帮助,但若所有人都用这些指南去指导自己所有的实践,则肯定会闹出不少笑话来。简言之,能指导实践的书才可以读一读或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参考一下,但也不应该把它推崇备至。
只有在有了实践以后,我们才能把书读得更透,或者说只有实践才能让书更有阅读价值。中国古典文学著作《红楼梦》,可以说是古代爱情小说和封建社会的一个精彩写照。《红楼梦》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在于它抓住了人们的心理,使人们产生了共鸣。然而,大多数中小学生对于《红楼梦》几乎没有什么感觉,有些人甚至十分厌恶。而很多成年人则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并且乐在其中。其原因就在于成年人相对中小学生来说,有着更丰富的人生阅历。一个没有恋爱经历的人怎能体会到爱情的酸甜苦辣咸?一个没有经历过家庭变故的人又怎能体会到“贾史王薛”兴盛衰落的咸辣苦甜酸?外国间谍名著《柏林谍影》是一本刻画二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暗地斗争故事的小说。人们现在能理解是因为现在离二战还不远,而且人们能理解各个国家里的明争暗斗,就像中国和美国的那种微妙关系。人们能够理解书里的各种背叛,是因为人们或多或少有被骗、背叛等的经历。至于那些学术文章,则只有对特定学术领域有研究的人才能理解得透。所以书只有基于你的实践才更有阅读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把读书推崇备至,更不能把它当做法宝。我们必须明确:实践才是读书的目的,实践才能让书读得更透,实践也才能让我们有更好的书读!

回答3:

读书伴我成长
伟大的作家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在有些同学眼中是枯燥无味的,他们宁可上网玩游戏也不愿意读书,但在我的眼中书却是丰富多彩的。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给我从邮局订购了《幼儿画报》,并且读给我听,幼儿画报的精彩画面吸引了我,从幼儿画报里我认识了很多字,也得到了很多知识,从那以后我便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等我上了幼儿园,我接触了更多的书,这时候的书大多带有精美插图,故事情节也深深吸引着我;有时爸爸也教我背一些唐诗,很多唐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深远,让我体会了读书的快乐。我开始爱上读书了。
上了小学以后我认识的字更多了,我对教科书中的一些文章常常能够背诵如流,同时我也不再满足课本上的文章,我要求爸爸妈妈给我买了很多儿童版的名著,如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有《十万个为什么》、《智力大全》等百科全书,读这些书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智力,我由衷的喜欢这些书。小学三年级时学校搞了读书小博士活动,我就增大了阅读量,什么《青铜葵花》、《昆虫记》、《海底两万里》等等,我读书的速度很快,不久我就获得了读书小博士称号。
小学四年级时,爸爸和我一起进行经典诵读,我们选择了《论语》。虽然在背诵的过程中有些困难和曲折,我们始终坚持了下来,现在我几乎能背诵半部论语了。爸爸说古代有个皇帝靠半部论语治天下,我现在是不是也能治天下了呢?
同学们,书中自有知识树、书中自有成才路,让我们都来喜欢读书,让书香伴我们成长。